老子《道德經》:治人事天莫如嗇,夫惟嗇,是謂早服……

治人事天莫如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之道,即事天之道,天人固一氣也。故治人所以事天,事天不外治人。莫謂天道甚遠,即寓於人道至邇之中。不知天道,且觀人心。能盡人事,即合天道。雖一高一卑,迥相懸絕,惟在於安民為主,民治定則天心一矣。其要在於重農務本,教民稼穡為先。夫以民為邦本,食為民天。

老子《道德經》:治人事天莫如嗇,夫惟嗇,是謂早服……

嗇事既治,則衣食有出,身家無虞。孟子所謂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又曰:“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是知為人上者,以嗇為急圖,而民得以樂業安居、養生送死。早有以服民心於不睹不聞之際,而欣然嚮往,如享太牢之榮,是不言修德而德自修,不言尚德而德自尚。

且耕三餘一,耕九餘三,多黍多秭,為酒為醴,以畀祖妣,以治百禮,其德又積與積之重,不謂此而誰謂耶?如此重開有道之天,大被無窮之澤,自然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而無往不克矣。即所向披靡,無敢交鋒,非特接壤鄰封,雲靊慰望,即彼殊方異域,亦時雨交歡。若此東被西漸,北達南通,聲教四訖,伊于胡底,夫誰知其極也哉?既無其極,立見帝道遐昌,皇圖鞏固,而得有其國也。

《漢書》雲:“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夫固有不爽者。人既撫有一國,即有得國之由,其由維何?國之母氣也。若無母氣,焉能得國?此根本之地,人所宜急講者。在未有其國,必須尋母,既有其國,尤當戀母。國之有母,猶樹之有根,水之有源,可以長久而不息。此治世之道,通乎治身。學道人能守中抱一,凝息調神,始以汞子求鉛母,繼以鉛母養汞子,終則鉛汞相投,子母混合,復還本來,返歸太樸,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如此則凡也而聖,人也而天矣。治身之道,又豈異治世哉?

此治人事天,即盡人事以合天道。以“天人本一氣,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非易易事也。其道不外虛無,其功同乎稼穡。始而存養省察,繼而以性攝情,迨水火混融,坎離和合,先天氣動,運轉周天,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是。此取坎中之潢,填離中之虛,即命基鞏固,人仙之功之矣。

此猶治嗇者開田闢土,載芟載柞,然後可得而耕之,以樹藝乎五穀也。由是再將離中陰精,下入於坎戶之中,將坎中陽氣,合離中陰精,配成一家,種于丹田而為藥。所謂彼家無而我自有之,彼家虛而由我實之。直待此中真鉛發生,即以陽鉛製陰汞,汞性之好飛者不飛矣;又以陰鉛養陽鉛,鉛情之好沉者不沉矣。

《悟真》雲:“金鼎欲留朱裡汞,玉池先下水中銀。”待至鉛金飛浮,如明窗中射日之塵,片片飛揚而去,將坎府外之餘陽化盡,收入離宮,又將離己陰汞、私識一併消化,復還純陽至寶之丹,可以升漢沖霄,飛靈走聖,即神胎成、仙嬰就矣。雖然,其功豈易及者!始須持志養氣,如農者之耕耘,不無辛苦;終則神閒氣定。

內而一理渾然,外而隨時處中,非偶一為之,即與大道適。由其修性煉命,早有以賓服後起之緣,而萬累齊絕,一絲不存,盡人道以合天德也,匪伊朝夕矣。猶國家然,保赤誠求,深仁厚德,入於民心,淪肌夾髓,其德之積,積之重也,豈有涯哉?自是欲無不除,己無不克,天懷淡定,步五安詳。無論處變處常,自有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慨。若此者以之煉性而性盡,以之修命而命立矣。衝漠無朕之中,萬象森然畢具,真有莫知其底極者焉。太上所謂“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身,身無其身。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空無所空,無無亦無”——能悟之者,可傳聖道。此即外其身而身存——身猶國也。即如王者無為而治,可以正南面而有國有天下。亦猶陰精在己,雜於父精母血之中者已久,非得先天陽氣,不能自生自長。蓋後天陰精,原從先天生來,但陰精難固,情慾易搖,非得天地外來靈陽之氣,必不能結而成丹,長生不死。故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惟聖人以真陰真陽,二氣合為一氣,煅出黍米一珠,號曰金丹、曰真鉛、曰白虎首經,要無非先天一氣而已。從色身中千燒萬煉,千磨萬洗,漸採漸凝,時烹時煉,而金丹乃成,英英有象,所謂人盜天地之氣以為丹母者是。是即深根蒂固,長生久視之道。夫以天地靈陽,合一己真氣,結成聖胎,即古仙雲“先天一陽初動,運一點己汞以迎之”。於是內觸外激而有象,外觸內感而有靈,如磁吸鐵,自然吻合。

即汞子造水府而求鉛母,既得其母,復依其子。子母和諧,團結中宮,而大丹成,神仙證矣。夫煉丹始終本末,太上已曾道盡,學者細心體會,跡象雖相似,而精粗大有分別。然未到其時不能知,非得真師指授,亦無由明。此須天緣地緣人緣,三緣湊合,始可入室行工。後之學者,第一以積誠修德,虛己求師,庶可結三緣而入室,切勿一得自喜,即無向上之志。務要矢志投誠,一力前進,迤邐做去可也。

惟下手之初,無縫可入,無隙可乘,不啻咀嚼蠟丸,淡泊無味。朱子雲:“為學須猛奮,體認耐煩辛。”苦做一晌,久之苦盡甘來,悶極樂生,道進而心有得矣。當此理欲雜乘,天人交戰,最難措手。其進其退,就在此關。此關若攻得破,孔子所謂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賞玩之不置矣。切不可萎靡不振,自家精神放弱,則終身不得其門而入焉。尤要虛其心,大其志,鼓其神,立德立功,修性修命。

須知是天地間第一大事,非有大力量不能成。昔有聯雲:“撐起鐵肩擔道義,放開竦手做文章。”噫!世間一材一藝,小小科名之取,猶要辛苦耐煩,做幾件大功德,用滿腹真精神,始可為神天默佑,用觀厥成,何況道也者,天大一件事乎!所以佛說,我為大事因緣下界,吾亦爾爾。學者既遇真師,須以真心誠意,體認吾言,始可算人間大大丈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