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爲最有骨氣的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王朝,雖然沒有漢朝的強悍,也沒有宋朝的富饒,卻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原因可能有許多,但這一句話卻廣為人知: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號稱明成祖,與朱元璋並列供奉於太廟正中。為了奪得政權,他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殺害許多無辜大臣。另一方面,他又收復收復安南,五徵漠北,招撫女真,被譽為永樂大帝。

數百年來,他的功與過爭論不休,沒有定論。但是,他臨終前留下的大明祖訓,卻讓大明成為歷史上最硬氣的王朝。

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明朝初期,最大的外患來自北方的蒙古。為了穩定北方疆域,朱棣在位期間,先後五次遠征蒙古。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遠征漠北,可是在回師的途中因病駕崩,享年65歲。

臨終之前,朱棣在遺詔中留下了千古名言: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五朝元老楊榮將這段話記載在他的《後北征記》中,“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這短短的二十四字遺詔,被後來的十三位皇帝世代遵守,成為大明王朝的行為準則,影響了兩百多年。

後來的大明皇帝,有的喜愛木工,有的死於美色,有的熱衷煉丹,各種奇葩,卻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因為內部發生兵變,瓦剌軍趁機進攻,導致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雖然國君被抓,卻寧死也不投降,而且明朝也沒用錢財贖回,而是再立新君,發兵報仇。

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攻陷之前,大臣勸諫崇禎離開,到南京陪都再從長計議,被崇禎拒絕。上吊煤山之前,他擔心李自成會亂殺無辜,留下了一封遺詔: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朱棣臨終留下祖訓,僅僅二十四字,讓明朝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明朝都並不是最出色。然而,它遇到困難,也沒像漢朝用和親換取時間;不像唐朝為了借兵收復長安,向回紇低頭;更不像宋朝,雖然富饒,卻年年進貢,只為苟活。

縱觀大明276年,從未向任何困難低過頭,可以說是史上最硬氣的王朝。

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