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員外王員外趙員外,叫了這麼久的員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和來歷嗎?

李員外王員外趙員外,叫了這麼久的員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和來歷嗎?

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會經常聽到員外這個稱呼,尤其是在一些才子佳人類的小說中,男主或者女主十之七八出身於富裕家庭,他們通常都有一個叫某某員外的爹爹,家裡的奴僕們稱呼他們主子叫員外,或員外爺。外人議論起來也說王員外家怎麼怎麼了,李員外家怎麼怎麼了,趙員外家出什麼事了。那麼,這個員外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員外呢?在這裡,我就給大家探根究源的說說員外的意思和來歷。

李員外王員外趙員外,叫了這麼久的員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和來歷嗎?

“員外”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明朝中期以後流傳開來。“員外”一詞最早來源於“員外郎”這個官職名。顧名思義,“員外郎”就是說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就是在定員外增制的官。隋朝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郎中是正司長。唐朝開元之前的科舉考試就是由吏部員外郎主持的,後來玄宗皇帝覺的員外郎品級太低,就改為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考,並延續至清朝。除了吏部,兵部這兩個重要部門的員外郎有些事幹外,其他各部各司的員外郎基本都是個閒職,沒什麼權利和事情。所以一些人由別的官職改為員外郎了,一般都是降職了,不受上面待見了,如我們瞭解的白居易,劉禹錫等大詩人,都在這位子上待過。到了明朝的時候,朝廷為了應付財政危機,就允許把一些閒職的名號明碼標價的出售給有錢人,這其中就有員外郎的名號。而有錢人也有光耀門楣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於是許多富商巨賈出資捐官,為自己博得一個員外郎的名號。隨著人數的增多,冠名的泛濫,員外郎就簡稱為員外了,員外在之後就成為了富裕人家的稱呼,不在乎有沒有捐過錢,成為了一個統稱。又因為明朝時期市井生活豐富,到處是說書寫傳奇話本小說的,通過這些渠道的傳播,員外一詞更加流行,這也是今天我們為什麼能在那麼多文學作品裡見到這個詞的原因。

李員外王員外趙員外,叫了這麼久的員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和來歷嗎?

清代沿襲明制,情況差不多沒什麼變化。品級是從五品,是各司院署的三個管事之一,1910年清朝滅亡後,“員外”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