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封建皇帝给神灵加封号?

凌毅清


在帝制时期的意识形态中,君主以“天子”的身份奉行天命、治理天下,其权力不但包括统治百姓,也包括主持祭祀、册封神祇。倘若神灵对人类有所庇佑,天子便可加以册封,尊崇其地位,提高其祭祀规格,以达成“崇德报功”的目的。就如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册封京都城隍神时说的:


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於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以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不及者也。神司淑慝,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以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而代天理物之道寔罄于衷,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举之,承事惟谨。


天子和神灵的“合法性”同样来自“天”,而天子“代天理物”,致力于如何顺应天命,其职权范围也包括“典神”。倘若天子体会到上天有意抬举哪个神灵,他就要承命行事,册封哪个神灵了。天子册封神灵,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发生的。


【泰山岱庙中供奉的“东岳泰山之神”神位。此即明代所册封的神号。元代曾册封泰山山神为“东岳大生天齐仁圣帝”,明初取消】


就册封神灵作为一种宗教政策的实际政治意义来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向信众宣告新王朝的诞生;宣扬神灵对政权的保佑,借此宣扬自身合法性;通过册封名号的有无、高低,区别信仰的政治地位,以便介入管理;顺应信众的要求,提高政权的威望,等等。此外,封号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意涵。例如洪武二年册封城隍之际,给各地城隍都分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洪武三年,明太祖却宣布给神加人间爵位是“渎礼不经”之举,通通改为“某府某州某县之神”。这种政策上的掉头,背后体现出明初政权对于恢复儒家古礼、强调其华夏政权身份的执着。


温长卿


相信不说大家也能明白,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当时民众缺乏科学知识,读书人吸纳的又都是传统的中庸思想,一直将“皇权”当做心中的天,久而久之,统治者也就飘飘然,理所应当的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因此在中国古代,皇权就是最大,无论是西方如来,还是本土神灵都必须服从皇权。

拿清朝来说。

在故宫和颐和园中,专门给帝后表演的戏台独树一帜,分为上中下三层,象征着天上,地下,人间的世界。每每皇帝生日,或者是大喜的日子,戏里,神、仙、佛祖外加菩萨罗汉之类的角色是断然少不了的,每出戏到结束时,最热烈的场面是,上中下三层戏台上,所有的神仙,甚至连外来的佛祖都一起向皇上叩首祝寿,三呼万岁。戏台上的神仙拜皇帝,不仅仅是戏子们献媚,也是社会现实的写照。

其实还有一点,古时候,神仙的出名有一部分还真是得益于皇帝的册封。

例如妈祖,原来不过是福建民间的一个不大的跟渔船航运有关的神,只因诞生不久,赶上南宋偏安东南,因此很快得到“皇封”,而且逐年封号升格,最后升到“天后”,结果成了中国沿海各地最有名的神仙。关公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偏爱《三国演义》的满人皇帝入关后的大力加封,他也不至于变成“大帝”,变得比他的主公刘备还有地位。

久而久之,皇帝们也就有了为神仙加封的嗜好,一方面展现顺应潮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展现皇权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