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人誕辰110周年:此身猶未出蘇州

2018年是中國現代美術承前啟後的藝壇巨匠、傑出的美術教育家吳作人先生誕辰110週年。9月8日,“

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第一回)”在蘇州市吳作人藝術館開幕(展期至2019年5月20日),共展出吳作人的書畫作品、信札及文獻資料、實物等80餘件。

在籌辦展覽過程中,吳作人藝術館舉行座談,邀請與吳作人相關的人士共同追憶先生。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吳作人外孫女吳寧談到,蘇州不僅滋潤了吳作人的藝術感覺,也對他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吳作人藝術館館長、吳作人之女蕭慧回憶了吳作人對蘇州的眷戀,儘管他一生奔波在外,但晚年猶覺“此身猶未出蘇州”。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吳作人(1908—1997)

1908年,吳作人生於蘇州,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其父親因支持康、梁主張而遭人陷害致死,當時吳作人年僅10歲,生活的艱難並未阻止他的求知慾,自幼喪父的他在兄長等親友的支持下,懷著對藝術的虔誠於1927年入上海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習,後又追隨田漢入南國藝術院求學,由此結識徐悲鴻,學習素描。徐悲鴻對吳作人青眼有加,對他的學業倍加關心。1930年,吳作人留學歐洲。1935年,他學成歸國,自此直至晚年的整個藝術生涯中,主要從事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吳作人與夫人蕭淑芳合影,1948年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蘇州光福古柏間 右起:陳雪庵、錢瓔、張星階、蕭淑芳 1973年5月5日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蘇州靈巖山下 左起:蕭淑芳、錢瓔、吳作人、張星階 1973年5月5日

吳作人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藝術之家、美育之家。祖父吳長吉是當時蘇州知名的花鳥畫家,父親吳調元擅長詩詞、書法。在吳作人幼年時,他的哥哥、姐姐曾組成一個家庭民樂小樂隊,常在年節之時一起演奏自娛。所以,吳作人也熟稔小提琴、笛子等樂器。

吳作人自中學畢業離開蘇州後,一生僅在1957、1962和1973年,回到過蘇州。儘管每次回鄉停留時間很短暫,事務與應酬也很多,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對家鄉風物做了大量寫生,這些作品既有鉛筆速寫,也有國畫和油畫。作品內容豐富,有花草、鮮果、樹石,還有蘇州園林和太湖風光。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蘇州太湖邊 左3起:柳君然、吳作人、張星階(辛稼)、蕭淑芳 1962年5-6月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東山 速寫 1973年5月3日-5月9日於蘇州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蘇州拙政園一角 油畫 1957年5月

吳作人為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和美術教育事業孜孜付出,貢獻了畢生精力。儘管工作繁忙,吳作人還是非常關注家鄉文藝事業,與蘇州文藝事業的幹部及老中青藝術家有著密切聯繫。他經常寫信或託朋友瞭解、問候吳䍩木、張辛稼等老藝術家工作、生活、身體狀況;他指導楊明義等中青年藝術家的學習和藝術創作;他還介紹章志忠等藝術愛好者向張辛稼、吳䍩木拜師學藝。只要蘇州方面需要,他都有求必應。晚年時,吳作人決定將本可以建在北京的吳作人藝術館選址在蘇州。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西子湖(杭州)油畫 1957年5月

1962年初夏,吳作人在夫人蕭淑芳的一幅《枇杷》國畫作品上題句:“修到蘇州人,有福啖此果。”滿紙洋溢著作為蘇州人的自豪和幸福,吳先生就是如此樸素地熱愛著家鄉。

展覽開幕式上,吳作人藝術館館長、吳作人之女蕭慧提到,晚年父親被人問及是哪裡人時,一改曾經“安徽涇縣”(吳氏家族祖籍)的說法,而答:“我是‘安徽蘇州’人”。生命最後時刻,當病痛稍稍褪去,吳作人還會吟詠並反覆書寫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一生行路便多愁,落得星星雨鬢秋。數盡歸程到家了,此身猶未出蘇州”。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吳作人書法 楊萬里詩《夜泊平望終夕不寐三首》之三 1991年

鏈接:追憶吳作人

在蘇州打下傳統文化根基

吳寧(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秘書長、吳作人外孫女)

吳作人先生出生於蘇州,小學、中學都是在蘇州受的教育,19歲高中畢業時離開蘇州,去上海上大學。後來,大家一直稱他是“學者型”的藝術家,他除了油畫、國畫,還會書法,並擅於填詞、寫詩。我沒有仔細統計過,詩詞大概作了近百首吧。他還擅音律,年輕時拉小提琴,中年後吹笛子,也喜歡聽蘇州評彈、崑曲,對西方古典音樂同樣喜歡。他的學術素養、科學素養、個人修養都比較高,所以大家稱他為“學者型”的藝術家。在我看來,蘇州對他的影響大概有三個方面。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蘇州葑門水關 吳作人攝 1962年5-6月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太湖 速寫 1962年5-6月

第一,他的文化底蘊來自蘇州,既來自江南的文風和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也來自蘇州地區的山水、風雨,這裡滋養了他的藝術感覺。比如,他中學時學書法。當時,他是住校生,與同宿舍的兩個同學,每天比著看誰早起練書法,書法底子就在中學時奠定了。詩詞也是小時候家裡的姐姐教他背誦後積累的。所以,吳作人最基本傳統文化基礎都是在蘇州打下的。

另一方面,即使他後來到歐洲學習西畫,中國傳統也對他產生了影響。他曾回憶,1932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院雕塑班學習時,盧梭教授每次讓他們做雕塑習作前,都先畫素描速寫,並且要求不按照明暗對比的方法畫,而是用線條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一個形體,以此訓練線條表達能力。其實,早在中學時,吳作人經常在星期天與愛學畫的同學到蘇州觀前街的玄妙觀,看畫師在那兒畫中堂、福祿壽,畫師手拿三支毛筆畫,當時他們覺得很神奇,用線條就能畫出了那麼多造型。於是,吳作人學西畫素描時,就想到了中國的線條。東西結合,使得他的素描線條與其他人不一樣,學生們都說他的素描線條特別不好學。他那時候畫素描是用炭條,一筆下來,結構、解剖、明暗、韻律,都在線裡。所以,即使在他學西畫,蘇州奠定的中國傳統線條上的影響,對他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蘇州在上海附近,比較早接受現代的新文化,同時蘇州與上海有一定的距離,可以比較冷靜地面對外來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使得吳作人後來更容易接觸西方的繪畫,並決定到西方學習,然後回到中國救亡圖存,改造中國。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太湖泛舟 國畫 1962年或1973年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太湖白浮山 速寫 1973年5月5日於蘇州

第三,吳作人學會了西方藝術的方法回到中國後,蘇州成為他重新建立中國自信心的一個標誌。他不能夠直接把學會的東西拿來用,一定要經過民族化的改造。即使是油畫,也是有中國氣派的、風貌獨特的油畫。一方面,他在中年以後就開始自己畫國畫,1950年代,他帶領一批中央美院的教師晚上到家裡,組織“十張紙齋”晚畫會,一起研究怎麼改造中國畫。另一方面,1959年,中央美院成立了3個油畫系的工作室,“吳作人工作室”、“羅工柳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他要求自己工作室所有學油畫的學生,必須學書法。不是每一個從西方學畫回來的人都會這麼要求,由此可見,早年蘇州對他的影響。

素描教學,“鍛鍊學生一下手就能勾出形象來”

丁建中(吳作人藝術館副館長)

關於素描教學,吳作人先生在與廣州美術學院部分教師座談時曾有詳細的講述,他認為:“素描既然是繪畫的一種,那當然有它的千姿萬態,絕對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我們為初學的人培養造型的基礎,素描就應當有個共同的原則要求,沒有這個共同原則的基本要求,就談不上掌握基本規律,就會流為各自標新立異,流為現代受形而上學支配的藝術。”針對當時有些畫中國畫的同志提出畫國畫的不要再畫素描的觀點,吳作人先生首先肯定了這一觀點的積極意義,但也指出,畫中國畫的,可以不要畫那種“細摳”的“冷靜無激情”的素描,素描是可以有多種形式的,重點是要“鍛鍊學生一下手就能勾出形象來”。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荷葉 水墨 1973年5月3日-5月9日於蘇州

吳作人先生在教學中遵循“授人魚莫如授人漁”的教育理念。我們可以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潘世勳先生於1959年所作的筆記中看到吳作人的這一教學指導方法:

9月29日 吳先生看素描

要抓住關鍵之處,關鍵一詞在外國話中本意是“與眾不同之處”。猶如方言,天津話與北京話只是幾個字音不同,能找出這些特點之處,外地人講起天津話也會比天津人還好。

要學會提煉,提煉意味著更加充分,而非簡單。一切都感覺到,但要有意識地不去強調那些次要的細節。(艾中信先生補充解釋:提煉就是歸納。)

吳先生用“與眾不同之處”來指導學生抓住對象最見個性精神的關鍵特質,他深知素描方法非朝夕之功,因此他不太作具體的技法指導,也不直接動筆在學生習作上作修改,而是用精闢的觀點一語中的,這裡用“講方言”作比喻的方法來形象生動地啟發學生思考。

吴作人诞辰110周年:此身犹未出苏州

太湖 油畫 1962年5-6月

千里之外,悄悄講家鄉話

章志忠(藝術愛好者)

我與吳作人先生是在一個特定環境下認識的,當時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27軍從南方調到了北方。“文革”期間,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進行勞動改造,部隊派一部分幹部戰士進駐美院,把美院教職員工分成“學一連”、“學二連”。“學一連”全是教授、教師,“學二連”是行政人員。我被派在“學一連”,和吳作人先生就這樣認識了。除了吳先生,還有李可染、葉淺予等等。

由於我和吳先生都是蘇州人,千里之外遇到一個老鄉,那種感情難以言表。所以,我們在緊張的勞動之餘,悄悄地講一些家鄉話,特別親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