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此多疑,為什麼會信了黃蓋呢?

小Z說歷史


我覺得是太過於自信了。

也許在赤壁之戰前,80%的人都認為曹操統一中國那是大勢所趨了,自從官渡之戰,曹操擊潰實力數倍於曹操的袁紹集團後,北方烏桓戰敗單于身亡,遼東公孫氏也不站而降,此時南方最大的實力就是荊州劉氏和江東孫氏,緊接著曹操南下荊州,一路官員望風而降,就這個趨勢,東吳還能不是望風而降嗎?

所以我說曹操太過於自信了,雖然東吳集團確實有少元老文臣將領建議歸順朝廷投降曹操,但最終年輕氣盛擁有王者之氣的孫權還是決定對抗曹操。在周瑜打黃蓋精彩苦肉計的演繹下,曹操認為東吳群臣也會像荊州官員一樣投降,並且黃蓋作為元老被年輕的周瑜侮辱,不能忍受也是理所應該的。若孫吳元老黃蓋都投降了,這影響力不要讓東吳士氣更加低落嗎?

但萬萬沒有相當,東吳君臣在統一思想工作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君臣居然如此團結,黃蓋詐降,領著火船就衝進了曹操水師大本營,阻止了曹操南進的步伐。

其實我也一直奇怪,曹操當時實力那麼強,還缺一個黃蓋嗎?非要等他投降幹啥子的,直接對東吳下個最後通牒,不降就打,非要等個有風險的黃蓋。後來我分析,估計就是曹操太自信,還有就是若不收降將,怕失去其他降將之心。

不過也有一講,周瑜打黃蓋是杜撰的,歷史當中沒有此事,曹操撤軍是瘟疫爆發,自燒戰船離去的,不過不管怎麼說,赤壁之戰曹操是敗了。


曹小翔xixi


並不是曹操相信黃蓋,而是周郎用計根本沒有給曹操反應的時間。

在中國的亂世中人才的流動是非常頻繁的,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沒有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束博,一個魏國人為了實現理想可以從魏國到楚國再到趙再到秦再到魏再到秦再到魏再到秦再到楚在到秦再到楚再到秦再到魏……,沒錯,這人就是張儀,

雖然三國時期人才流動沒有春秋戰國時期這麼誇張,但是由於戰爭將當時的道德體系破壞,加上各方為求發展紛紛向人才拋出了橄欖枝,各方之間的人才流動是正常。如劉備的五虎將中除了關張二人外要麼投降要麼是從其它人諸侯手中得到的,曹操手下也有很多一路打仗下來投降曹操的。

可是黃蓋投降曹操也需要原因的啊,不可能你在東吳那邊好好的就突然投降過來,要麼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希望得到其它君主重用,要麼被擒為活命投降,不然就是受到不公正對待憤然離去。不然黃蓋屁顛屁顛跑到曹操面前對曹操說:我在東吳呆的好好的,看你比較順眼所以我投降你,這樣鬼信?

所以周瑜為此找了一個完美的理由,假裝兩人不和並將黃蓋打了一頓,一切顯的多麼合情合理,既然曹操和手下的人都很難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畢竟這種事發生的也不少。

而且周瑜已經將被曹操識破的風險降到最低,因為黃蓋根本沒有見到曹操,在靠近曹軍的船黃蓋就將點燃的柴火引燃曹操的船,造成了中國歷史的經典一幕:火燒赤壁。

我想曹操對於黃蓋投降也是半信半疑,但是有沒預料的到周瑜會採用這種方式燒了自己的戰船的。而黃蓋是吳的高級將領,如果黃蓋是真心投降的話將會幫助曹操瞭解孫劉這邊的情況和軍隊部署。

我想曹操差不多是這樣想的,如果黃蓋是真心投降哪裡為我所用,如果另有企圖再殺了他,可是不想沒有見到黃蓋自己戰船就被燒了。






夜雨難聞


《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東吳是用“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苦肉計”來騙取曹操的信任,來消除詐降的嫌疑。果然,蔡中,蔡和上當,黃蓋剛獻“詐降書”,他們的情報也剛好送達,於是曹操深信不疑。這當然是演義虛構的故事,要不然,以黃蓋歷經孫堅,孫策,孫權的歲月,這副老身板哪經得起軍法的折騰,還要率軍去燒曹操大軍?所以,在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黃蓋並沒有挨周瑜板子,反而是差點死在自家“馬桶”之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和曹操對待黃蓋投降一事的態度有關!




當時,曹操並袁紹,荊州之眾,兵馬最少也有十五六萬(周瑜語),蒙衝鬥艦數千艘(張昭語),可謂是聲勢浩大,而且還和東吳共享長江天險,局面對曹操有利,因此東吳“主降派”居多,這是大背景。但是,這不代表曹操就會輕易相信黃蓋,《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了黃蓋“詐降書”的內容:

“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共見也……瑜所督領,自易催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曹操看完書信後,將信將疑的說:“但恐汝詐耳,蓋若信實,當授爵賞,超於前後也。”可見,曹操雖然不是完全相信這種“好事”,但是潛意識裡,是“信大於疑”的。因為,當時曹操和東吳周瑜水戰不利,軍中瘟疫也開始蔓延,曹操也想盡快破局。黃蓋來降,顯然對曹操意義重大,機會正佳,不過,以曹操多年軍事經驗,不會那麼“天真”,毫無防備的。



所以,黃蓋這次“詐降計”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幾乎就要壯烈犧牲了。當時,黃蓋取輕利艦十餘艘在前,船上覆蓋著引火之物,行到江中,就讓軍士對著曹操水軍大喊“降焉,降焉”《江表傳》。此時,曹操率領眾人出營觀看,這說明了曹操軍必定安排了水軍部隊戒備,以防不測。但是,當曹操看到黃蓋果然守信,又只有輕舟在前,頓時大意了,才會讓黃蓋進入到自己的水軍大營二里距離。所以,曹魏的戒備部隊看到黃蓋目的是詐降,雙方大戰,在所難免。當然,曹魏此時反應是來不及了,而黃蓋也付出了代價。



《三國志.黃蓋傳》注引《吳書》記載,大戰中,黃蓋中了流箭,墮入冰冷的江中,生命垂危。幸好被東吳的後軍救起,卻不認識黃蓋,把他丟在廁所的“廁床”中。這裡可以看出,第一,曹魏戒備部隊打的人少的黃蓋部傷亡慘重,全軍覆沒。第二,中了箭的黃蓋才會被不認識他的東吳後軍從江中救起。而所謂的“廁床”,就是古人如廁的專用坐器,類似如今的馬桶圈墊。可憐東吳一代名將,赤壁之戰策劃者和首功者黃蓋,就差點死臭氣熏天的廁所。幸虧,黃蓋用盡全力大叫路過的韓當,韓當一看,眼淚都下來了,趕緊給他換上乾衣服,黃蓋才得免。


大飛熊騎士


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曹操實力太強,過於自信。

赤壁之戰,曹軍達到23萬人以上,孫劉聯軍只有5萬人,曹操在兵力上佔有壓倒性優勢。而且得到精銳的荊州水軍,足以抗衡東吳水軍。

在這種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東吳人心惶惶。很多人是真心實意想投降。可能已經有不少人暗中向曹操投降。

黃蓋有充足的理由投降,投降才是人之常情。因此,曹操才不會懷疑。

第二,曹操希望黃蓋投降。

曹操雖然得到了荊州水軍,但畢竟不善水戰。從他的內心來講,肯定熱切期盼東吳的水軍來投降。黃蓋來降,正中下懷。曹操在潛意識裡就希望這件事情是真的,不自覺的就忽略了可疑之處。


第三,曹操認為詐降也無妨。

對於黃蓋是不是詐降,曹操手下爭論很多。但是曹操自己固執的認為,就算是詐降,自己這麼多人馬也可以輕鬆消滅黃蓋,不會造成什麼損失。

沒想到黃蓋用火攻這麼厲害,一把火把曹軍燒的乾乾淨淨。

如果到底,曹操還是吃了不懂水戰的虧呀。


上將噯福斯



路遙lgy


曹操在戰爭處在僵持狀態時已經心亂,失去了一個優秀軍事家的基本理智,冒險僥倖心理佔了上風,才讓黃蓋火船突襲得手,造成了赤壁之敗。

當時曹操的局面並不樂觀

曹操當時雖然勢大,但對東吳劉備聯軍並無優勢,數次水上交戰,曹軍絲毫佔不到便宜。曹操作為優秀的軍事家,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短期之內打開局面。而隨著時間推移,大軍糧草、後勤壓力巨大,且中原老巢並不安穩,於是曹操在戰術選擇上就失去了理智,冒險僥倖心理佔了上風。再加上曹操對水軍戰法和江南氣候不熟悉,給了東吳軍這個突襲的機會,即使沒有黃蓋,也會有綠蓋、藍蓋等其他東吳將領抓住曹操其他破綻,曹操此戰是必敗的。

明末清初王夫之先生在《讀通鑑論》中對這段歷史是這樣分析的:

曹軍捨棄騎兵而進行水戰,是以短對長;曹軍數十萬兵多將廣,對東吳軍隊存在輕視之心;曹軍當中劉表新投降的士卒佔幾乎一半,且是關鍵的水軍力量,戰鬥意志不堅決;

東吳軍隊雖然數量較少,但有背水一戰的勇氣和決心,守護家園戰鬥意志超過曹軍;本土作戰後勤補給不成問題,全東吳的力量去供應這數萬軍隊,時間越長兵力越多、糧草越充足;長江防線給東吳極大的幫助,東吳內部沒有受到戰亂破壞,能夠持續供應軍隊。

於是,王夫之先生最後的結論是:即使沒有黃蓋的火攻,“持之數月,而操亦為官渡之紹矣”,再僵持下去,曹操和當年官渡之戰袁紹的結局是一樣的。

《三國志》歷史記錄和《三國演義》的演繹

這段歷史最基礎記錄《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黃蓋先寫信給曹操說要投降,然後趁著突然颳起的東南風用火船突襲。如果曹操是個熟悉水軍戰法的將領,就會採取措施把黃蓋阻攔在安全線以外。藉著大風的快船,突進速度超過曹操的想象,就如一支已經跑起速度的騎兵隊伍進入了百步之內開始提速衝鋒,這時任何戰術措施都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硬碰硬。

而曹軍因水土不服很多士兵生病,並且自己把船隻首尾連接到一起,幾乎是毫無反應的被黃蓋火船衝入了自己的船隊,並取得了最大戰果,曹操因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

《三國演義》把這個必然中的偶然描寫成了一群超級高手佈局戲弄曹操這個普通高手,有黃蓋行苦肉計,有龐統獻連環計,更有孔明借來三天三夜東南大風,而曹操在周瑜反間計下先斬了蔡瑁、張允,又按照這些超級高手的安排一步一步進入了死局。

但《三國演義》只是小說,虛構的這些細節非常符合邏輯、非常有戲劇性,這也是《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的經典之處。

曹操當時最佳選擇是打消一次性解決東吳的想法。

曹操自己率主力回許昌,留下數萬軍隊和水軍,由曹仁等穩重的將領統御,以荊州為基地,沿江兩岸穩步向下游推進,以陸戰為主,在陸地上壓迫東吳,水軍主要用於運輸和保護後勤線。如果有機會,小股部隊突入東吳境內進行破壞,就如之後大唐消滅高句麗一樣,用精銳部隊和強盛的國力去消耗敵人。

如果曹操真的這樣做,中原統一也許可以提前幾十年到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是啊,作為生性多疑的曹操,怎麼會相信黃蓋投城呢?

其實,仔細分析起來也容易理解。

第一,曹操動了惻隱之心。在古代尊重老人是當時社會風氣。更何況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受了那麼重的仗刑。很容易使人信以為真。曹操也不例外。

第二,軍事上的需要。曹操已經錯殺了懂水戰的蔡瑁、張允,而曹軍中又缺乏懂水戰的將軍。大戰在即,也確實需要像黃蓋這樣的水戰大將。所以,曹操當時才有意收容黃蓋。

第三,當時的曹操,兵多將廣,戰船無數,實力雄厚。根本就沒把東吳放在眼裡,著實“尾大不掉”的很呢。為此,放鬆警惕性實屬正常。一個黃蓋量也翻不起大浪。

但世上的事就是這樣,大風大浪都沒事,卻往往在小陰溝裡翻了船。這就是為什麼兵法雲:兵不厭詐的根本原因。



皛川


曹操相信了黃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一、赤壁之戰,曹操佔盡了優勢,兵強馬壯,猛將如雲,打敗東吳可以說易如反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投降過來是再正常不過了,就像當年的官渡之戰,曹操的手下也有人偷偷地投降袁紹一樣。

二、曹操在東吳安排了密探蔡中、蔡和,黃蓋受刑時,兩個人就在當場,並且把情報及時地送給了曹操。

三、闞澤下詐降書時的一番話,讓曹操完全打消了疑慮:“吾與黃公覆傾心投降,如嬰兒之望父母,豈有詐乎?”

以上幾個原因,讓老謀深算的曹操欣然接受了東吳老將黃蓋的投降。


杏林帥哥


天時地利人和,曹操不相信都不可以。之前曹操用這樣的方法收服了太多武將,也因曹操喜歡武將,喜歡別人向他投降,畢竟吹了八十萬大軍虛榮心到達頂峰,面對黃蓋投降,相信曹操肯定會懷疑,可為什麼最後沒有發現,那就得歸功與當時的,被周瑜耍的團團轉的蔣幹了,周瑜一手反間計,讓蔣幹故意偷走自己做假的曹操手下訓練水軍的蔡瑁張允要投降的文書,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蔣幹,就這樣自以為立功,成為了笑柄,二次過江兩次中計,直接導致了赤壁之戰的慘敗。不是曹操不懷疑,實在對手準備太充分,連環計,反間計,苦肉計,不信也得信。




一恍千年


一伐梟雄因為對當下局勢的誤判而買單,以為東吳諸將會像荊州將領一樣懦弱而買單。以為自己對天時地利而通,聽不盡諸謀士提醒而造成統一天下的願望買單。雖此敗是曹操收起了統一全國的雄心,但魏武帝的一生是傳奇的,其戰略家,政冶家,文學家等殊榮是後世對曹操一生的公正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