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零零發
有關近代海軍、中法海戰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1884年8月23日,法國海軍東京支隊一部向中國船政輪船部隊主力發動突然襲擊,戰事僅僅進過20分鐘左右,船政輪船就幾乎全軍覆沒,其中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一、法國軍艦先發制人,船政輪船沒有還手的機會;
二、法國軍艦的杆雷艇和多管機關炮,對船政輪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接下來就這兩個方面詳細論述。
一、法國軍艦先發制人,船政輪船沒有還手的機會
1884年7月,為了逼迫清政府回到外交談判桌上,並在觀音橋事件的談判中讓步,法國海軍東京支隊軍艦開始進入通商口岸福州,具體就是停泊於羅星塔附近、距離船政很近的馬江江面。目睹法艦來勢洶洶,幫辦福建海防事務張佩綸與船政大臣何如璋以及船政所轄的艦隊——輪船的主要軍官會商,採取了在江面上與法艦相抗衡對峙的戰略。
(馬江之戰爆發前雙方艦船對峙態勢圖。製圖:顧偉欣)
(馬江之戰前,美國海軍情報軍官拍攝的現場照片。照片中,近景是法國巡洋艦“杜居土路因”,在這艘軍艦艦尾後方內側,可以看到遠處停泊著另一艘軍艦,那就是與該艦抗衡的船政軍艦。由這張照片,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交戰距離之近)
至8月23日馬江之戰爆發時為止,馬江江面上出現了一幕中、法軍艦相鄰而泊,互相提防、對峙的形勢。由於馬江江面不寬,深水航道更窄,在這種水域不可能進行艦隊編隊機動作戰的海戰,其戰鬥形式必定是艦與艦之間的各自為戰對抗。在當時雙方軍艦相距十分近的情況下,決定勝負的因素非常簡單,那就是誰先開火。哪一方先開火,就可以用在近距離上幾乎百發百中的射擊,首先對敵方造成摧毀性打擊,使敵沒有還手的能力。
1884年8月23日的戰事正是如此,法國軍艦先開火後,幾乎就是在第一輪射擊中就將船政軍艦打得七零八落,決定了勝負。而船政軍艦根本沒有獲得還擊的機會。
二、法國軍艦的杆雷艇和多管機關炮,對船政輪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中法馬江之戰時,雙方參戰軍艦的規模、設計都十分接近,而法軍之所以得以取勝,除了佔據先機外,還仰賴了兩件秘密武器,即杆雷艇和多管機關炮。
(法國美術作品,馬江之戰打響時,2艘淺灰色的法國杆雷艇首先重創了船政輪船的主力艦“揚武”“伏波”)
杆雷艇是魚雷艇的前身,小艇上裝有雷杆,發動攻擊時快速接近敵方軍艦,將雷杆伸出戳向敵艦,而後引爆雷杆頭上的杆雷,達到重創敵艦的目標。中法馬江之戰時,法國海軍東京支隊司令官孤拔正是杆雷兵器的提倡者,因而戰鬥一開始,孤拔即安排兩艘法軍杆雷艇發動突襲,將馬江江面上船政艦隊規模最大的兩艘軍艦“揚武”“伏波”擊傷,起到了斬將奪旗的效果。
(法國軍艦相對於船政軍艦的高空火力壓制示意。製圖:司昂)
(美術作品:法國水兵使用哈乞開司5管機關炮居高臨下掃射)
(船政輪船旗艦“揚武”操演火炮時的景象,可以想見,在這種狀態下一旦遭到敵方來自高處的密集炮火打擊,甲板上將會陷入何等的困境)
在發動杆雷艇襲擊的同時,法國部分參戰軍艦還有另一種極為可怕的武備,即5根炮管的哈乞開司機關炮,是一種高射速的武器,類似於現代的多管機關槍。當時法國部分軍艦在桅杆的桅盤上安裝了這種機關炮,因為兩方軍艦相距很近,機關炮就可以居高臨下掃射敵方甲板。而船政的軍艦,幾乎全部是露天炮甲板佈局,即所有的主要火炮都安裝在露天的主甲板上,也由此,當船政軍艦在露天甲板上集結艦員、準備反擊時,法國軍艦從高空而下的密集彈雨掃射,造成了中方災難性的人員損傷,大量炮手傷亡,炮位上無法安然操作,這更使得局勢進一步惡化。
作為後話,馬江之戰中軍事技術層面發生的這兩處血的教訓,被當時建設中的北洋水師牢記。此後,北洋水師從西方訂造的軍艦,無一例外地被要求安裝大量多管機關炮,而魚雷艇部隊,更是被北洋大臣李鴻章視作是極為重要的建設對象。
海研會
很多人都覺得,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的全軍覆沒是因為遭遇突襲而造成的。實際上,即便是福州水師全部出動,也根本不是法國東方艦隊的對手。雙方在武器技術水平上,就不在一個等級內。這才是孤拔能帶著艦隊橫行東南沿海的原因。
由於海軍在進入19世紀後半段的鐵甲艦時代後,技術進步飛快,很多艦船在出現10年後就面臨徹底徹底落伍的危險。甚至也會出現舊思路設計的船才下水,就已經被新思維的改良船型給淘汰。
孤拔率領的法國艦隊,代表著當時歐洲海軍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這其中就包括了裝甲巡洋艦這個新的概念。這是海軍完全步入鐵甲艦時代的標誌,也是巡洋艦防護力升級的代表。由於大部分國家的戰列艦不可能長期在海外執行巡邏等次要任務,所以就通過建造小一號的裝甲巡洋艦,來充當海外艦隊的旗艦和主力。當時清政府正在籌劃的北洋艦隊,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然而北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都沒有能趕上中法戰爭。
再看福建水師這邊,他們實際上很不幸的站在了之前一個時代的海軍技術特點上。大部分船雖然有裝備鐵甲防護,但船體本身是木殼製造的。這就讓軍艦的防護水平要差了一大截。同時,船上的火炮也更為陳舊,根本無法在火力上威脅大部分法國軍艦,尤其是堪稱“小號戰列艦”的裝甲巡洋艦。
最後,但是清軍在馬尾附近並非沒有備戰。只是雖然有了洋務運動的積累,大清在技術上始終是一個追趕者,無法獲得最新的武器技術。他們不僅本能的選擇了據守策略,甚至還將很多地方部隊堆積到福州一帶。在馬尾海戰的尾聲,法國軍艦一度殺入了河口位置。清軍在當地佈置了許多舊式的綠營水師戰船。這些在中世紀都不顯得性能優良的戰船,被法國像練習打靶一樣,逐個擊沉。平均摧毀1艘綠營戰船,只需要1發炮彈。
在當時的清軍水師中,北洋艦隊根本還沒有成軍,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則技術非常落後。孤拔在後來的戰爭中,一直希望能夠擊沉南洋水師的幾艘木殼巡洋艦。後者則一直在各個港口間來回躲藏,才免於被摧毀的噩運。
所以,這種巨大的技術落差註定了馬尾海戰的結局。哪怕清軍敢於出港硬來,結局也不會比歷史上的戰果更加好看。後人在總結經驗教訓時,總是片面的忽略技術原因而將計謀和所謂的膽識放在主要位置。這無疑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刻舟求劍之舉。
米南德王問道
當時先後進入馬尾港的法國軍艦有9艘,總噸位約1.5萬噸,裝備火炮77門。其中巡洋艦“窩爾達”、炮艦“益士弼”、“野貓”、“蝮蛇”和兩艘魚雷艇停泊在羅星塔以西,與“揚武”、“伏波”、“福星”、“藝新”、“建勝”、“福勝”、“琛航”、“永保”8艦對峙;羅星塔以東,“杜居土路因”、“費勒斯”、“德斯丹”3艘巡洋艦與“飛雲”、“濟安”、“振威”3艦相拒。另外,巡洋艦“梭尼”和“甫諾饅”在金牌、瑁頭一帶江面上警戒,以防清軍堵塞航道。 中國軍艦雖有11艘,但總噸位僅9800餘噸,裝備火炮50餘門。且中國艦隊的軍艦大都採用直式蒸汽機,機器在水線之上,又無護甲,極易被破壞,裝備的火炮又基本都是舊式前膛炮,既沒有裝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國軍艦裝備的後膛炮。法艦之中許多是鐵質或木質鐵甲,火炮中有不少射速達每分鐘60發的哈奇開斯機關炮。
但除了上述11艘軍艦以外,清軍還有閩安平海水師營的8艘船、10艘炮船(每船可載舊式滑膛炮七、八門)、2艘大帆船(載兵120~150人)、7艘捍雷小煙船(即裝有魚雷發射機的汽艇,一說裝撐杆水雷)、一批划艇(裝有撐杆水雷)、一些火攻船(裝載火藥和煤油).20餘艘漁船(裝載水勇), 所以,儘管法艦的質量明顯優於中國軍艦,似中國軍艦畢竟勢眾,而且還有岸炮的支援。特別是在羅星塔以西,清艦力量佔優。假如能夠搶先動手,各艦一擁而上進行圍攻,勝負還很難講。但被綁住手腳後,中國軍艦就只有捱打的份兒了。 開戰不久,羅星塔以西的“揚武”號最先遭到了法軍戰艦的攻擊,艦身接連有兩處中彈。艦上的留美學生楊兆楠操作後主炮還擊,酋’發即命中“窩爾達”的艦橋。這一炮的效果非常明顯,不但擊斃了來自上海的引水員湯姆斯和5個水兵,而且擊傷了孤拔的右臂、左膝及胸部。 由於船身被炮彈擊中,“揚武”號來不及起錨,士兵直接拿鐵錘將它砸斷,戰艦迅速啟動。
但法46號艇已衝了過來,它射出的魚雷擊中了“揚武”右舷舯部。與此同時,“揚武”的上層建築也中炮起火,艙內進水數尺,艦身傾斜,勉強駛向岸邊擱淺。在這危急時刻,管帶張成卻棄艦乘舢板逃走。“揚武”艦官兵雖頑強抵抗,但軍艦受傷過重開始下沉,在沉沒的最後一刻,一名水兵爬上主桅頂掛出龍旗,表示“艦雖亡,旗還在”,最後“揚武”艦和艦上的官兵一起殉國。“揚武”官兵147人,自副管駕梁梓芳以下有107人犧牲。 在“揚武”沉沒前,也對法46號艇給予了回擊,同時,中國陸軍岸炮也加人了轟擊,結果,46號艇的鍋爐被擊中,艇長都莊及水手多人受傷。很快,46號艇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逃向下遊。 眼看著“揚武”被擊沉,群情激憤的“福星”號拍馬趕到,正好與45號艇遭遇,雙方展開了混戰。45號艇在慌亂之下駕駛失準,其上的木柄和鐵叉竟勾連在了“福星”的後艄上雖開足馬力而不能脫身。“福星”水兵見狀大喜,個個欲滅之而後快。
由於艦上缺少近戰所需的機關炮,水兵們便抄起步槍和手擲的榴彈,劈頭蓋腦地打向45號艇。艇長拉都的眼睛被子彈擊傷,一名水手的胳臂亦被打折。捱了一頓猛揍之後,45號艇終於奮力掙脫,然後開足馬力,拖著傷軀逃向了下游。 此時,“窩爾達”放棄攻擊“伏波”、“藝新”兩艦,下令回撤,攻擊“福星”。而“福星”艦管帶陳英指揮官兵擊退45號艇後,急令起錨,掉轉船頭攻擊敵艦。陳英不顧“彈火雨集,血肉橫飛,猶屹立指揮,傳令擊敵”。他的隨從勸他暫避敵鋒,他怒目叱道:“爾欲走我耶?”於是號令全艦官兵,“男兒食祿,宜以死報,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我船銳進為倡導,當有繼者安知不可望勝?”官兵齊聲響應,“諾聲雷動”。 然後,面對法軍的圍攻,陳英又對部下說“此吾報國時矣!吾船與炮俱小,非深入不及敵船”,說完後即下令衝向敵艦。 “福星”一馬當先,直衝敵陣,左右開炮擊敵。但因炮小未能擊中敵軍要害,炮火紛飛中,在望臺督戰的陳英卻不幸中炮身亡,年僅28歲。三副王漣繼之開炮奮擊,亦中彈倒下。“福星”艦“死傷枕藉,仍力戰不退”,以至“英美觀戰者均稱歎不置”。
之後,法艦又施放魚雷,擊中“福星”暗艙。接著,艦上火藥倉又中彈起火,“福星”號這才爆炸下沉,官兵紛紛跳水。全艦官兵95人,自陳英以下犧牲者69人,僅倖存20餘人。 跟隨“福星”之後衝向敵艦的足“福勝”、“建勝”兩艘蚊炮船,之所以被稱為蚊炮船,是l釣為這兩艦馬力小,儀在艦首裝備有一尊不能轉動的前膛阿姆斯特朗16噸大炮,火力很弱。 蚊炮船本為防守海岸線而設計,對沖鋒陷陣實在是力不從心,所以,他們無法靠近援救“福星”,只能遠距離射擊。 即便如此,兩艦兵士還是在督帶呂翰,管帶林森林、葉琛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建勝”開炮擊中孤拔旗艦,輕傷其艦艏。敵艦以重炮還擊,“建勝”多處中炮,管帶林森林陣亡,由督帶呂翰繼續指揮作戰。呂翰字賡堂,廣東鶴山人,船政駕駛班第一心畢業生。呂翰生性沉毅果決,為人勤勉。戰前,他送家眷回鄉,寫下遺書:“翰受幽恩,見危授命,決不苟免!”立志與敵決一死戰。 開戰後,呂翰短衣仗劍,督率“福勝”、“建勝”兩艦迎擊敵艦,激戰中額頭中流彈,稍事包紮又繼續指揮。惡戰中,呂翰中炮犧牲,年僅32歲。後“建勝”亦被擊沉,艦上官兵48人,44人犧牲。 呂翰犧牲後,管帶葉琛指揮的“福勝”艦開戰後尾部中炮起火,但仍堅持不退。葉琛戰鬥中面部受重傷,忍痛督炮連擊敵艦,最後飲彈身亡,“福勝”艦亦被擊沉,47名官兵中有25人犧牲。 羅星塔上游方向的另外兩艘炮艦“伏波”和“藝新”,在敵艦發出第一排炮火時就被擊傷起火,遂向上遊福州方向撤退。法軍旗艦“窩爾達”號迫擊,“豈新”轉舵發炮,敵艦退去。“伏波”、“藝新”兩艦退出戰鬥,駛至林浦擱淺。 兩艘運輸船“永保”、“琛航”泊於船廠鐵水坪前。尚未起錨,已遭法艦猛轟,連中10餘炮,起火燃燒。兩艦都反各裝160毫米炮1門、120毫米炮2門,所以火力十分微弱。原本準備各載300士兵開足馬力撞擊敵艦,進行接舷戰,“以短兵殺賊”,遺憾的是,它們沒有得到施行這一古老戰術的機會,均含恨沉沒在船廠附近。“永保”官兵67人,有6人犧牲。“琛航”管駕楊永年重傷,67位官兵中犧牲30人,負傷25人。 在羅星塔以東,福建水師的3艘炮艦“飛雲”、“濟安”、“振威”也和法軍的1艘鐵甲艦和3艘巡洋艦展開了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 “飛雲”、“濟安”、“振威”在法艦第一輪炮擊中均已帶傷。而最弱的“振威”在3艦之中表現得最為英勇。管帶許壽山見敵艦開火,急令砍斷錨鏈應戰,迅速反擊,並冒著炮火登上望臺指揮。錨鏈方斷,法艦的第二輪炮彈已向“振威”傾瀉了下來,更兼機關炮彈如雨下, “振威”身負重傷,輪葉被擊毀。但它仍奮力向“德斯丹”衝去,大有同歸於盡之勢。而“德斯丹”旁邊的“費勒斯”連忙以側舷炮掩護,擊中其鍋爐,引發爆炸,“振威”緩緩下沉。 在最後的關頭,許壽山仍然泰然自若。戰艦行將沉沒之時,他從容地拉開火炮的引繩,射出仇恨的炮彈:據觀戰的外國記者描述:“這位管駕具有獨特的英雄氣概.其高貴的抗戰自在人的意料中,他留著一尊實彈炮等待最後一擊。當他被打得百孔千瘡的船身最後傾斜下沉時,他乃拉開引繩……”
這最後一炮重創了敵艦艦長和兩名水兵。“振威”88名官兵自許壽山以下犧牲55人。 而與“振威”同泊的“飛雲”、“濟安”兩艦,還沒有來得及起錨就中炮起火,很快沉沒。“飛雲”全艦104名官兵,自管帶高騰雲以下有46人殉國。“濟安”管駕林國祥負傷,全艦官兵104人,自管炮梁琛以下犧牲70人。 停泊在港內的中國舊式水師的帆船和炮船更不是法艦的對手,“但見敵燃一炮,我沉一船”,很快被全部打沉。自發組織起來的火攻船也多數被毀。對福建水師艦船大施屠戮之後,法艦又炮擊岸上炮臺。而清軍陸勇和炮勇亦“伏溝狙擊,抵死不退”,傷亡不在少數。 江上激戰持續了30分鐘,到下午2時25分,馬江海戰結束。, 下午4時55分,孤拔令法艦在炮臺火力圈之外拋錨,而法國人的炮擊一直持續到晚8時許方才停歇。 惡戰之後的馬江,江面上充斥著沉艦的桅杆、飄浮的船板、殘缺的屍體,更被染上了一層悽慘的血紅。江水滔滔,奏著一曲悲愴的輓歌。清政府第一支近代海軍,就這樣在馬江灰飛煙滅。
如果要追究馬尾海戰的失誤,那麼關鍵問題就在於不該讓法國艦隊進人港內。其實馬尾港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閩江口外,滿是島嶼礁沙,譬如五虎島、大小龜嶼等,兩岸都是山嶺夾峙,地形相當險峻,而從閩江口至馬尾港,水道極為狹窄,最窄處僅300米,如果法國艦隊沒有熟悉的引水員引航.則很難在此航行。
李三萬的三萬裡
1884.7.15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隊闖入福建閩江口,提出要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停泊。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會辦大臣張佩綸害怕拒絕生釁,影響和談,竟同意了這一無理要求,並給予"最友好的接待",希望藉此緩和局勢。但法艦駛進馬尾軍港以後,日夜監視港內福建水師,不許其移動,聲言動則開炮。廣大官兵憤恨法艦侍強相逼,多次要求起錨整訓。李鴻章以"戰期未至"為藉口,嚴諭福建水師不準備戰,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繼續聽任各艦在江心拋錨。
1884.8.22日,法艦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有的兵艦還未來得及起錨就被擊沉,或起火焚燒。經過大約半小時戰鬥,福建水師最後全軍覆滅,官兵傷亡達700餘人。馬尾造船廠也被炮擊,一艘正要完工的快船被破壞。
當時清政府的軍政、外交大權實際掌握在李鴻章手裡。他雖然曾提出"自強"口號辦洋務,但一遇到外國侵略,從來沒有講過主戰言論。為了保存淮系軍閥集團的實力,一味求和,是"和而不戰"的典型。在馬尾海戰打響前,李大講"不可輕言戰事";在戰爭打響後,他不想如何取勝,卻一心求和,完全執行了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李鴻章真的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為此,當年左宗棠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十個法國將軍,也沒有一個李鴻章壞事"。由此看來,此話並非虛言。
夕顏129783522
主要原因應該有三個
1.清政府狂妄自大,閉關鎖國,導致的武器裝備落後,福建水師的軍艦大多都是用木頭做的,即易燃又不扛炸,防護能力很弱,肯定就不能有效反擊
2.清政府的戰意很弱,從中法戰爭剛開始,清政府就有妥協求和的意思,不強勢,導致士兵也沒有足夠的士氣,也失去了先發制人的機會。
3.清政府派的指揮者根本不具備軍事指揮的能力,法國軍艦都進入港口了,還是命令士兵不先開火,壓根就不能根據戰場情況及時處置,最後就只能是被動挨打,被打的屁股尿流
用的來說,還是落後,思想意識淡薄不強勢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