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蜗牛的世界


其实孙权还是有一定大志的,相比于刘备、曹操(曹丕)而言,孙权的志向确实有点小。刘备、曹操志向在于荡平天下,建立统一王朝,那么孙权呢?从吴国后期的表现来看,孙权的志向仅限于

长江以南的地区,换句话说,孙权的志向顶到天是划江而治,至于统一天下,他没有这个心思。为什么呢?

孙家的基业开创于孙策,孙策临死时其实对孙权并不看好,当时孙策托孤于张昭,曾经对张昭这样说:我弟孙权如果不能担当重任,那么你可以取而代之。如果江东不保,你可以返回老家,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由此可见,孙策其实对孙权继任是没有什么信心的,孙权年幼,而孙策是靠家族起家,一旦孙策病故,孙权未必能够震得住局面。

果然,孙策死后,孙家开始有人内讧,手底下将士也开始有人叛乱。孙暠在乌程起兵,想拥兵自立,后被虞翻劝阻。孙辅勾结曹操,欲投降曹操,后别孙权发现幽禁。

(孙辅)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吴军将领妫览和戴员起兵杀了丹杨太守孙翊和前来视察的孙河,一时之间,吴国大乱。孙权在张昭的帮助下,亲自领兵平定叛乱,渐渐稳住了局势。

赤壁之战后,大都督周瑜劝孙权向西发展,夺取益州地区,将长江以南都纳入东吴领土。孙权有这个打算,于是派周瑜前去。可惜的是周瑜刚动身就病死在半路上,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大都督之职。

鲁肃劝说孙权援引刘备来防备曹操的进攻,因此,从鲁肃接替周瑜开始,孙权的策略就由攻变成了守,这样的政策延续了好多年,直至孙权死去。那么为什么说孙权没有大志,只想霸占长江以南地区呢?

孙权心里很清楚,吴兵善于水战,一旦上岸,则战斗力极具下降。吴军攻城,很少有能够成功攻下的。当年周瑜率领5万吴军攻取江陵,硬是攻击了一年也没有攻下,而且周瑜还在战斗中负了伤,最后周瑜带伤亲自擂鼓激励吴军将士,才勉强拿下江陵城。

因此,孙权只能带着吴兵在长江以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再徐图发展,于是孙权定下两个目标,一个是占领整个荆州,一个是占领整个扬州。为什么没有把益州考虑进去呢?因为后来刘备入益州,击败刘璋,占据了益州之地。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孙权开始考虑夺回荆州南郡的问题。只可惜此一时、彼一时,刘备此时已经是实力大增,根本不可能返还借去的荆州。于是孙权根据吕蒙的建议,后期发动偷袭,斩了关羽,占据了荆州。

占据荆州之后,孙权和刘备成为了仇敌,没有办法,孙权向曹魏称臣,求取支持。夷陵之战后,曹魏想趁机夺回南郡,孙权又和曹魏翻脸,在南郡和江夏郡地盘上频频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此时的孙权政治立场极其不稳定,向刘备求和,向曹丕称臣,孙权夹在此二人之间,用尽了能用的政治手段。刘备死后,孙权和蜀国重修于好,从此,主要对手变成了曹丕。

因此,夷陵之战后,孙权的主要力量用于防范曹魏的进攻上。曹丕曾经两次亲征伐吴,双方互有胜败。孙权也多次领军亲征合肥,也是无果而终。孙权的政治意图为西边攻取襄樊,占据南阳郡,将整个荆州七郡全部纳入版图。东边攻取合肥,继而攻占寿春,占领淮南地区,将整个扬州地区纳入版图。这样的话,长江以南,除了益州,其他都属于吴国的领土了。

孙权虽然这样想,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襄阳由魏国名将胡质镇守,在胡质镇守的十多年里,襄阳固若金汤。合肥新城虽然小,但是距离洛阳较近,因此每次合肥出事,魏国都会出兵援救。所以孙权终其一生也没有攻克这两座城池,实现吞并荆州以北和扬州以北的梦想。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孙权的才能还是很有限的,如果有像周瑜这样的人辅佐,还有可能北上平定天下。但是周瑜死后,东吴的国策开始变为防守,再加上吴国将士只擅长水战,拙于陆战,所以孙权将目标定在了长江以南,具体是占领整个荆州和扬州地区。可惜的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


每日趣评


说这种话的肯定是不懂孙权!我们仔细看看,虽然孙权没有北上争霸,可是吴国的国土增加速度并不低,孙权把领土扩张放在南方及海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甚至影响到现在!

在吕蒙袭取荆州以前,吕蒙与孙权曾有这么一段对话。当时孙权说要趁着曹刘荆州大战期间袭击徐州。可是吕蒙提出了反对意见。吕蒙认为徐州之地夺之容易失之也容易,孙吴的实力尚不足与曹魏抗衡,夺之无用。因此,吴国不北上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孙权到底是富二代,行事更有分寸,没有像刘备一样突然当了暴发户,唯我独尊样子。

孙权认知自己的实力以后便以扩充实力为目标。他要先把自己吃胖,等到实力充足以后再北伐与曹魏争雄!而他吃胖的方法就是向南发展。

在孙权掌政期间,由于开发出了侧帆技术,使得孙吴政权拥有了海上航行的能力,从此水军变海军!巅峰时期的吴国拥有一支高达两千多艘战船,七千多艘货船,三万多名战士的海军。这一点在辽东公孙康反复孙权的时候,孙权曾有打算派兵讨伐,足见其实力之所在。孙权派着这支舰队出澎湖,往南占领了夷州,吕宋,爪哇苏门答腊,马来以及越南老挝。浩瀚南海第一次成为中华内海!


优己


三国时偏安江左的孙吴是否有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吴主孙权是不是个小富即安守成之主 ?他究竟有没有一统三国的远大志向?

纵观三国历史,魏、吴、蜀三分天下各据其一,其中魏国占据了天下的十之七、八,实力最强;吴国占据了富庶的江南和荆州,实力次之 ;而蜀国僻处西南一隅的益州(今四川),实力最弱。不过,魏、吴、蜀三国虽然占据的地盘有大小,经济和军事实力有强弱,人才储备有多寡,但却各具特色,从理论上看,三国都有问鼎中原、统一天下的可能。以西蜀为例,假如当初关于没有丢了荆州,假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采纳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奇计,历史老人或许就会将胜利的天枰倾向蜀汉的一方。

那么,独霸江南的东吴是否也有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呢?吴主孙权是否有统一三国的心思与谋划呢?答案是:有!

孙权的江山和白手起家的曹操、刘备不同,他继承了由其父、兄浴血打拼下来的江左之地。严格的说,他不是创一代,而是坐享其成的“官、富二代”。《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位52年,长达半个多世纪。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域,在汉晋时期尚属偏僻落后地区,地方虽偏,但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保证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这也是魏、蜀两国不具备的优势。孙坚、孙策都是能征善战的枭雄,尤其是其父孙坚,在率部讨伐董卓时曾经杀进东都洛阳,熟谙中原的人文、地理与军事部署情况,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与经验。所以说,有父兄打下的牢固基础,孙权绝对有本钱和曹魏一决雌雄,甚至底定天下, 但是东吴最终却落得个偏安江南、碌碌无为的尴尬境地,确实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和占据了中国广袤北方的强大曹魏比,东吴是典型的小国寡民。但是,孙权上位后,能发现、攫拔并重用年轻才俊,他执掌朝政时也不过二十几岁,没有那么多的陈腐偏见,因此培养并倚重了一大批年轻人才。周瑜、吕蒙、陆逊等智勇双全的将领被委以重任时年纪都不大。

孙权这人,虽算不上雄才大略,但大局观还是有的,也就是说他大事不糊涂。孙权没能入主中原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其主要原因很多,主要有:当时的江南属落后地区,经济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与开发,国力不算强;东吴位于水网密布的江南,因此他的常规军队以水军为主,周瑜之所以能在赤壁让曹操的数十万水陆大军灰飞烟灭,依靠的就是其强大的水军。但若想问鼎中原,就必须要有一支能骑善射、善于攻城拔寨的强大陆军,而且要征服强大的曹魏,就必须有大规模的军队以及雄厚的财力,这显然超出了东吴的最大载荷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权遇到了一个貌似忠厚但又心思复杂的战略盟友——刘备。

刘备从新野撤到江南后,与东吴成了一江之隔的近邻,此后,东吴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刘备一直有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然而他十分清楚,仅凭自己这点人马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于是,他接受了诸葛亮提出的“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先据荆州,后图益州”的战略布局,而这些主张也是孙权日思夜虑的重中之重。

孙刘两家都把占据荆州、谋夺益州作为自己短期的战略目标和最终统一中原的基础。也就是说,两人的近期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方向是重合的,因此两家虽然结成了盟友,但玩的却是一场“零和游戏”。

这一对貌合神离的盟友,只有在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才会抱团取暖,共同御敌,而一旦太平无事时,只会相互提防、相互掣肘、互相拆台了。

荆州问题不用多说,孙刘间为此曾爆发过两次战争,最后以关羽丧命、孙权全取荆州告终。其实,不论是东吴还是西蜀,仅凭单个的力量都无法抗拒强大的曹魏,只有联合对敌,才是问鼎中原、讨平天下的王道。传统观点认为,东吴和蜀汉两国结成同盟共抗曹魏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政特点。其实,仔细在《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历史文献里搜寻蛛丝马迹,你会发现,这观点虽并无大错,但过于笼统,严格的说,孙刘两家从来没有真正结盟过。

从曹操讨伐荆州刘表时起再到赤壁之战最终三国归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期内,蜀汉和东吴明争暗斗是主线,相互妥协、共同抗曹是支脉,结为战略同盟更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幌子。

孙权一直有北伐中原的打算,但在江淮平原上,面对来去如风的曹魏骑兵,东吴以水军和步卒为主的军队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作战效率更是谈不上,即便战争初期因出敌不意能取得一些小胜,夺占一部分土地,但面对曹军一次大规模的反击,就会让东吴费尽心力取得的胜果瞬间化为乌有。

刘备是一个意志坚韧、目标明确、权谋老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强硬角色。他携民渡江,依附孙权后,又打起了荆州的主意。曹操兵败赤壁退回北方后,他为荆州不惜和孙权翻脸并大打出手;他还极力阻止孙权、周瑜进取西川;接着他还忽悠孙权迁都到建业(今南京),撺掇他向东发展,孙权没有预料到,南京除北边有一道长江天险外,其他方向都没有要隘,无险可守,更谈不上战略纵深,假如北方曹魏的军队随便在哪里渡过长江,攻取建业就如囊中取物一般容易。孙权数次发兵北攻,或因盟友蜀汉阳奉阴违,拒不配合,或因他迁都后将战略重点转向长江下游,吴军长于水战、步战的特点无法发挥,终成强弩之末,总是功亏一篑。孙权因为听了刘备的忽悠,草率的将国都迁往长江下游的建业,最终只能对中原望洋兴叹,东吴也因此沦为一个区域性的小政权,偏安东南一隅。并不厚道的刘备让“睦邻”孙权吃了个哑巴亏,贤明的吴主孙权竟因此永远失去了入主中原、扫平天下的机会。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文丨super

说孙权集团没有统一天下野心的小伙伴,应该是被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了,演义中重点描写刘备集团,而曹操集团是死对头,也会重点“抹黑”,孙权集团最吃亏,和刘备集团是友,笔墨难免少了许多。


孙权

孙权虽然年龄比刘备与曹操小,但他的野心完全不比这俩人小!简单来聊聊孙权一生的经历吧。

公元200年,19岁的他继承父兄遗志,执掌江东政权。幸运的一面是他大哥孙策已经打下来了一片基业,即江东几郡之地,不幸的是他还太小,手下必定有很多人不服气,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征服他们。当时就有两个孙氏宗室欲起兵谋反,比如孙权的堂哥孙暠等等。

孙策

孙权很厉害,首先信任并重用一些老臣,其次是要提拔一波自己招来的人才,比如鲁肃、诸葛瑾、甘宁等等文臣武将,既展现自己的用人之才,又用以制衡老臣班底。

当时江东一带贼寇很多,这是制约东吴发展的一部分原因,孙权执掌江东后,合理任用将领平定盗贼。

数年后,孙权便基本稳固了江东内部,但他并不满足,因为谋士鲁肃的《榻上策》中说,第二步是占据荆州

鲁肃

从孙权对江夏郡的黄祖发动了多次战役就能看出来,孙权绝对不是一个想偏安一方的人。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实现鲁肃为他规划的政治蓝图。第一步稳固江东,第二步谋取荆州,第三步占据长江以南全部地区建立霸业,第四步夺取天下

可惜的是,孙权多次征讨失利,直到曹操攻过来,才拿下约半个江夏郡,成果并不理想。

赤壁之战,孙权亲定周瑜为大都督,统一指挥作战。虽说孙权自己作战确实胜少败多,但他亲自认定的大都督都基本是胜多败少的啊,看人贼准。

周瑜

孙权敢于和曹操几十万大军对抗,足见其英雄胆略。

赤壁大胜后,趁着曹军需要“疗伤”之际,孙权赶紧扩大地盘,霸占南郡部分地区,江夏郡部分地区。公元210年,还占据了交州(今广西一带)几郡之地,这你还敢说他偏安一隅???

其后,孙权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多次主动征讨曹魏的合肥、濡须等地,可惜战果并不理想,但也没有让曹军占得丝毫便宜。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正是在和孙权对战时说的。


曹操

当然,孙权还一直在盘算着刘备集团占据的荆州。

第一个机会来了,刘备攻下益州,只留下关羽守荆州,吴军遂进攻荆州长沙郡等地,刘备迫于汉中郡的压力。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平分荆州,孙权基本不动兵就白拿到了两个郡,赚不赚?

第二个机会来了,关羽主动出击襄樊之地,荆州三郡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又基本不动刀兵拿下了荆州三郡,爽不爽?

于是,孙权占据荆州六个郡,除了南阳郡,孙权会没有一统天下之志???

吕蒙

之后,孙权集团势力变大,遭到了曹丕的进攻,又遭到了刘备的进攻,虽然都打退了,但国力损失不少呀。

接下来,孙刘再次结盟,孙权集团,并没有安居一方,而是在响应诸葛亮的北伐,可惜曹魏势大,吴蜀双方都没有取得理想的进展。

所以,孙权集团一直在奋斗着,尽自己的努力去平定天下,只不过三国鼎立形势稳定,不好突破呀。


小刀文史


答 | 江隐龙

说孙权偏安一方的人,可能不知道孙权称帝的地方并不是建业(南京),而是鄂州(武昌)。229年,中国大地上并行着三个年号:曹魏的太和三年、蜀汉的建兴七年,以及孙吴的黄龙元年——就在这一年,孙权登基,以吴为国号,改元黄龙。几年之后,孙权与蜀国签订了《中分天下盟文》,盟文中双方约定了并力北向,平分魏国,甚至对九州进行了明确划分:“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士,以函谷关为界。”

这还不是孙权野心的终点。又几年,邓芝出使吴国,孙权与其曾有过这样的对话。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没有顺着孙权的话说。他的回答是:“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邓芝奉命联吴,说的却是伐吴的话,这犯了国家交流的大忌。然而孙权不怒反喜,当下说道:“君之诚款,乃当尔邪!”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孙权对日后与蜀争霸天下有着清楚的认识,邓芝的表述也正是他的想法;第二,孙权气魄非凡,心中早有一统天下的志向,邓芝的话虽然说的是蜀国,其实也是吴国。

所以,这也正是孙权在鄂州称帝的原因。鄂州位于九省通衢、三国交汇之地,孙权将首都定在鄂州,比朱棣定都北京还危险,这一着棋何止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定都鄂州之后,孙权的战略态势也非常主动,后期三国较大的战事,几乎尽数发生在魏吴两国之间,蜀国才是“跑龙套”的小国了。

当然,随着北伐功业渐渐落空,孙权也难免有些英雄气短了。加上张纮上书云“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最终决定迁都,可能难免让人误解孙权开始不思进取了吧。


隐语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其实孙权也想一统中原,从他决意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就可以看出孙权也想统一中原,后来孙权也多次发动对曹操和刘备的战争。孙权年轻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到了晚年开始出现享乐主义,偏安一隅。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猇亭之战后,东吴在荆州已经站稳了脚跟,三国的局势更加明朗,蜀汉的势力被大幅削弱,东吴只有联合蜀汉才能勉强和曹魏抗衡。所以东吴不能进攻西蜀,否则只会便宜魏国坐收渔利。而吴国自身也没有足够实力大败魏国,就算偶有胜利,也很难守住胜利的成果。

2.曹操,刘备死后,孙权开始放松了警惕,加上后来太子早死,周围值得信赖的文臣武将都已经离他而去,导致孙权在晚年政律频出昏招,滥杀无辜。


Shaw1


没有偏安一方,相反孙权还积极进攻了。如果孙权仅仅偏安一方了,那么孙权由原来孙策留下江东地区到后来的交州、荆州的地区,难道是充话费送的?

作为一名军阀,扩张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对于孙权也不例外,题主有孙权没有积极进攻的印象,我想主要是三国演义造成的影响。因为三国演义主要尊刘贬操,刘备占据益州,却是汉家正统,孙权成了配角,所以历史上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孙权的进攻。如果历史上孙权仅仅是偏安一方,那么也不会趁着关羽在襄阳北伐时,背后搞偷袭了。

问题来了,孙权一生打过那些著名的战役呢?孙权到底有没有扩大地盘呢?

  1. 攻占交州。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而归,元气大伤,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南征战争,孙权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开始扩大地盘。如下图所示:孙权刚开始地盘仅限于江东地区,交州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地区,那里的原来的太守叫士

    燮,士燮刚开始依附于孙权,后来儿子叛变,被孙权吞并了。

  2. 夺取荆州。荆州刚开始是属于刘表的,后来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位,曹操南下征伐时,不争气的刘琮望风而降,曹操失败后,荆州就出现了权利的真空,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后来,刘备占领了益州后,孙权开始打小算盘,他想着如果把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那么东吴不仅巩固了长江中游,还能向巴蜀发展;然后以整个南方与曹操的北方对抗,进而统一中国。后来就趁关羽北伐时,把荆州吞并了。

    孙刘瓜分荆州 孙权霸占荆州

  3. 联合公孙渊。 公孙渊世居辽东,但是害怕魏国讨伐,公孙渊在掌权不久后便开始与吴国往来。联合东吴,以求两面夹击,公孙渊向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派了两位使者带着大量的金银珠还有1万东吴士兵,结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公孙渊忽悠了孙权一把,把使者的脑袋送给了魏国,孙权大怒,后来准备出兵讨伐,结果最终无疾而终,但是侧面说明了孙权的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还是有的。所以,孙权从开始就没有打算偏安一方。


管窥历史


孙权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可惜没有统一天下的正确战略。

孙权有一次很好的统一天下的机会,被吕蒙给败家掉了。


关羽攻打襄樊,与曹魏集团相持不下。此时的孙权集团正确战略是攻击淮河方向,而不是在背后偷袭关羽的荆州。

所谓守江必守淮的战略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对于孙权集团而言,淮河流域的重要性要大于荆州。拿下了淮河地区,就有了进攻中原的跳板。

在曹魏集团实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其大半力量被关羽牵制,孙权集团全力以赴,很有希望完成这个战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曹魏没有了关羽的威胁后,孙权既拿不到襄阳,也无法得到淮河地区。

失去了这次机会,东吴灭亡就是个时间问题了,还谈什么统一天下。


棒棰岛的棒槌


首先说,在整个三国时期,东吴的实力逊于曹魏,而强于蜀汉的,所以在贯穿整个三国历史,因为实力被其他两国夹在中间也是很少收到袭击的,蜀汉的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志,为了防止因时间的推移而使曹魏慢慢地做大做强,拉开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差距,所以对曹魏进行了多次北伐,当然北伐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蜀国民生凋敝,蜀汉所产粮食除了本国仅供日常维持外,几乎全被用于军事和北伐战争上面了,所以为了防止蜀汉在北伐期间因战力在曹魏战线而被趁虚而入,对东吴就采取安抚和好的政策,所以东吴除了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而引发的伐吴之战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战事。观望曹魏方面,因为蜀汉不定期的骚扰也是颇为头疼,虽然不伤根基,但是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把主要注意力和进攻点都放在了蜀汉,当然也是不希望东吴在这个时候插一杠子,而且东吴统治者孙权也是能屈能伸,以时机不同对曹魏多次称臣,致使曹魏一直对东吴没有过太大的动作,尤其是经过黄初3年魏文帝曹丕亲征东吴无果后就再也没有东征东吴,自此,北方战船再次肆虐江南已是西晋时期,王濬楼船进攻东吴,那时曹魏已经灭亡。说这么多后事就是为了解释前文,东吴统治者孙权为何偏安一隅,首先,这个事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时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各路诸侯凭借抢占人口地盘发展自己的实力,时为长沙太守的孙坚也诸如此类,在吞并会稽太守豫章和被曹操打败在寿春称帝的仲家帝袁术,凭借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其为车骑大将军,总领荆扬军事的大好时机,在江南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力量,武有周瑜,太史慈凌统韩当祖茂黄盖程普等武将,文有鲁肃张昭顾壹诸葛瑾出谋划策,也成为了当时割据一方的霸主,孙坚死后传位给孙权的哥哥长沙桓王孙策,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力量。孙策被仇家许贡的门客射伤眼睛后不治身亡,临死之前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这时候的东吴已初具规模,所以孙权偏安只是因为他的宗族实力和家底都在江南,只有在江南,他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关于孙权有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我认为还是有的,首先,东吴孙权偏安是无奈之举,因为他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全国范围立足,但是他的志气却不小,就连当时的曹操都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是对他的肯定。孙权在蜀汉皇帝刘备继位后,也在当时的东吴国都建业称帝,史称吴大帝,通过他称帝的行为,也是对他的志向窥知一二,多次向曹魏称臣,是为了顺应局势的需要,自己国力衰弱了就称臣,强大了就翻脸,也是东吴独树一帜的外交手段,虽然这有些无赖之举,但无伤大雅,国与国之间就是如此,东吴子弟兵的吞并天下的骨气犹在,就连魏国出使东吴的使者邢贞在侮辱完东吴将领后,听到吴国将领徐盛的一番话后,发出了“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也是对东吴气概的高度表现,希望这个回答能满意。


藏在工科的历史小公举


孙权有实力为什么选择安居一方,孙权继位后,成了一方霸主,建安十三年与刘备结盟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基础,魏蜀吴三分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是不想统一天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恐怕是因为吴国存在感太弱了,三国后期魏吴之争才是真正的主站,孙吴在历史名不副实,曹丕来自汉献帝的禅让,刘备血脉的正统,相比孙权既无禅让,又无血脉,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亦正亦邪的角色,自然没那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