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杀功臣,宰相李善长最早辞职,是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吗?

钱宰的这首《长江伟观图》借描绘长江万里浩荡之气势,表达了自己对明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的喜悦心情。在统一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刘基外,还有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辅臣,他就是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少年时立有报国的志向, 热爱读书,兼习法家著作,粗通文墨。他为人正直,受到乡里人的尊敬。但在元朝时, 他没有什么功名,也从没做官,只是一个苟活于乱世的读书人而已。

明朝大杀功臣,宰相李善长最早辞职,是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吗?

元至正十四年(1354),李善长在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加朱元璋起义。当时朱元璋已是一个拥有几万亲军的领导者,正是用人之际,因此他对李善长的到来非常欢迎。李善长担任幕府掌书记,即幕僚长。他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就帝业。同时,他荐举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协调群臣之间的关系。而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对军队的整顿,李善长反对军队的任意抢杀,他意识到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争取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于是制定军令禁止士兵抢掠。

这些措施使朱元璋的军队逐渐赢得了民心,战斗力也逐渐提高。而李善长在军中的威信也与日俱增,逐渐得到军中人员的支持和朱元璋的信任。鉴于李善长的辅佐能力,当时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打算收李善长以为己用,由于李善长本人坚决拒绝而作罢。朱元璋为其忠贞的态度和诚意深深打动,更加信任李善长,并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太平兴国翼元帅府都事。不久,又任他为江南行中书省参知平章。

明朝大杀功臣,宰相李善长最早辞职,是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吗?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任李善长为右相国。在此期间,朱元璋率军频繁作战,遂命李善长经营应天(今南京)。应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作为朱元璋征战的后方基地,应天的经营好坏,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李善长尽心尽责,表现了出色的经营才能和组织才能。他首先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前方作战时的军粮供应。他推行屯田制度,兴修水利,鼓励开垦荒地,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在工商业方面,他实行国家控制主要的社会产品盐、茶、矿的生产的政策,掌握了地区的经济命脉。几年之后,朱元璋所控制的西吴地区,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朱元璋部前方的征战,为明朝的开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大军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遂根据功绩,赏赐百官。任李善长为左相国, 封为宣国公。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国用益饶,而民不困。不久,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朱元璋决定称帝。于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积极准备登基建国的各项工作。制定《大明律》以颁行全国, 紧接着又忙于制定即位的各项礼仪。

明朝大杀功臣,宰相李善长最早辞职,是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吗?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金陵(今南京)登基称帝,并大封诸王与功臣,李善长、徐达等人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在国家事务上,除了军事外,朱元璋全都交由李善长掌管。李善长也不负圣望,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洪武三年(1370),封李善长为韩国公, 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明朝公者为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诰命上述说了李善长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的经历,认为"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对李善长在明建国过程中的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另外,朱元璋也对李善长家人给予特别的眷顾。洪武七年,封李善长弟李存义,侄李伸、李佑都为官。洪武九年,太祖长女临安公主又下嫁李善长次子李祺。

朱元璋是靠淮人起家的,做了皇帝以后,淮人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明朝初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人集团在朝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处处排斥非淮人。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 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胡惟庸是淮西人, 也依靠李善长的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胡惟庸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朱元璋深为反感。

明朝大杀功臣,宰相李善长最早辞职,是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吗?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专权枉法罪处胡惟庸死刑。接着又将与胡惟庸案有牵连的人逐一处置,唯独没有追究李善长,但对他的猜疑却与日俱增。最后, 朱元璋假托星变,要杀大臣消灾,逼迫李善长自杀, 李终年七十七岁。李善长一生兢兢业业,悉心辅佐朱元璋以成大业。而自己也成为明代开国元勋之一,成为身爵上公、位次人君的人。可晚年的李善长未免有些失策, 他没有参透可与其打天下、却不能与其享天下的道理,最终招致自缢而死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