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首是什麼,人道之首是什麼?

青年122717311


要搞清楚天道之首和人道之首,首先必須要把“道”的概念界定清楚。

“道”雖然早已經進入了國人的日常口語之中,如“頭頭是道”、“志同道合”、“背道而馳”,但“道”的概念究竟是一個什麼意思,不要說是一般人,專門研究老子的哲學教授也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界定清楚。

“道”究竟是什麼概念?

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為“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本體所起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宇宙本體的“”很難起,老子勉勉強強起了一個名曰“”——“強為之名曰大”。

道亙古長存、永不改變。道為宇宙萬物之本,道為宇宙萬物之真,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天、地、人、萬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天、地、人、萬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道就是自然,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自己如此,自己這樣,自己那樣,就是自然。

作為宇宙本體的道,造化萬物、充盈萬物、主宰萬物。一般情況下以氣態形式存在,又被稱為元氣,或“”或“”。

道亦代表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或稱秩序或規律。

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這全部都是本體道之所為。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就是由人文始祖伏羲-黃帝-文王-老子-莊子開啟、傳承和發展而來的道本體論,或稱元氣論。元氣論是全世界唯一的對宇宙本體的正解,是全人類最高的思想成就!

老子眼中之“域中有四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代曾有媚上的文人,把“亦大”改為“亦大”,把“居其一”改為“居其一”,但卻與後面的“人法地”無法形成連貫的邏輯。

“道法自然”中的“道”,指的是人類行為之“道”,即秩序或規律,如制器之道、健康之道、富民強國之道等等,人類行為之道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效法自然。

老子眼中的“四大”

那麼,在老子眼中,何者?因何?才可以稱其為“大”?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有資格與“道、天、地”並稱為“大”呢?

道何以大?造化萬物,萬物存道,天下母也;

天何以大?天覆萬物,吞吐宇宙,從不言也;

地何以大?承載萬物,生生不息,無私載也;

人何以大?萬物之靈,感天悟地,法自然也;

不明自然,不識生死,自以為是,類禽獸也。

能夠“道法自然”的“人”,才不負天地大自然所給予的萬物之靈的天賦,才是老子眼中可以稱為“大”的人!不明自然之理,不識生死之道,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實質上有負天地給人類獨特的萬物之靈的天賦!

霍金在《大設計》開篇就說:極端物質化的當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進步,還是很可疑的事。人們必須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脫離動物界的生存狀態。這就是為什麼世代有識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義。

天道之首是什麼?

《說文》天,至高無上。

《論衡·談天》天,氣也。

中國古人以天為萬物的造化者和主宰者。

天道即天之本體,即自然之本體;天道之首即天之本體、或稱宇宙自然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論語·陽貨》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天什麼話也沒有說,春夏秋冬四季在自然地運行,百物被生、被造化而成,天什麼話也沒有說!

天造化萬物、維持萬物的存在與秩序,如此大的功勞,幹了那麼多的事,卻啥話也不說。

因此說:天道之首=“無言”!

地道之首是什麼?

宇宙萬物,包括天地,都是本體道造化而成的產物。

何為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呈列也。

大地厚土,承載萬物,無論是高聳入雲,氣勢雄偉的泰山,還是蜿蜒綿長的滾滾黃河,都在大地恬靜的懷抱中展現著自己的壯美。不僅體現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渾厚氣象,並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蘊育滋養著一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巒河海與萬類萬物,為一個個輝煌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永恆的印跡。

地道即地之本體,地道之首即地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地道之首是什麼?

地道之首=“公平”。

地載萬物,絕無私載。沒有厚此薄彼,沒有嫌貧愛富。不管是雄偉壯觀的山脈、浩瀚無垠的大海,還是微小如小米的沙粒,甚至是土壤,大地全部一視同仁;不管是大象還是螞蟻,不管是巨樹還是小草,大地統統不偏不倚。

人道之首是什麼?

人道就是人之本體,人道之首就是人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

老子的思想是萬物以存我為貴。《列子·楊朱篇》曰: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

萬物智慧之所最貴重者,就是“存我”。萬物如果沒有把“存我”作為最貴重的、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這個物種就必將很容易被淘汰掉,世界上也就不會有千姿百態、精彩紛呈的景象了!

楊朱——老子的親傳弟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作為宇宙萬物之一的人,當然也是以“

存我”為貴的!

對於人類而言,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於生命,人身難得,加上人生短暫,故該萬分珍惜與貴重。要樂生,我之存本身就是一件無比了不起的、非常令人愉悅和快樂的事!

一切以存我為貴,無我,生命的主體不存在了,則一切無從談起。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請善待生命,存我為貴,樂在其中,才能迴歸到人道本來的自然面目!

亞里士多德說:

人類一切的追問求索都是為了生活本身的怡悅與甜蜜。”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也是認知到了人類自然天性之中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和追求就是“存我”的生活和“樂生”的價值!

人道之首是什麼?

人道之首=“存我”!

作為人之本體排在第一位的特徵,“存我”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

《孟子·告子上》雲:

食、色,性也。”

告子用4個字“食、色,性也”揭示了人類自然天性的本質。民以食為天,食者,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維繫人類自身生存最為稀缺的因素;色者,族群血脈延續之本,是維繫人類自身族群延續的根本所在。

孟子與告子坐而論道探討人類之自然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天道,“食”與“色”均是無法隨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均是需要努力追求的。因為“存我”的不易,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不安全感,或者說是對“存我”的“恐懼”。也正是因為這種“恐懼”作為原動力,進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和人生百態。

因為有孕育和分娩,女人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要遠遠地大於男人。年輕女性尋找真愛,實質上是在為“存我”尋找真正的安全感、歸屬感。

原本就維持基本的生存和生殖而言,“食”、“色”並不是多麼難以達到的目標,可從古到今那麼多的鉅貪,為何在擁有那麼多幾輩子都吃用不完的財富之後還是要繼續貪呢?其深層的原因實質上還是為了“存我”、“樂生”!

總結一下:天道之首=無言;地道之首=公平;人道之首=存我。存我不易使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不安全感,就有對“存我”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很多行為的原動力之所在!

文喜有話說 2018.8.21.


文喜有話說


《道德經》已經把這個問題回答的很清楚了。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難,看似一個很深奧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經歷的事情。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對天道和人道最精準的概括。聖人是誰?就是人格化的道。道無形無相無情無慾,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只專注於自身,通過自己的變化去影響周圍的事物。

第二:《道德經》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也是對天道和人道更實際的概括。道生養天地萬物而不自恃自彰。聖人心懷百姓,而不居功自傲。

第三: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聖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增不減。

總之,天道與人道是一種頓悟,不是字面那麼簡單的道理,而是背後的無時無刻不在的道。

我是自哲學創始人,感謝您點擊右上角關注我!





自哲學


從學習《道德經》中可以獲知,天道就是自然之道。這樣我們不是清楚地瞭解到,天道之首應該就是:順其自然咯。如此一來,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人道?“人道之首”又是什麼?既然我們都已經掌握了天道是自然之道了,就可以清楚知道人之道:如何做人。做好一個人的首先是應該具有包容之心。只有能夠包容世間萬物了,才會善待他們,善待人類身邊的一切的一切。一個能善待一切的人,就能理解老子所說的:善者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的真正含義。你看一個能包容別人缺點者,也就自然就明白“無為”、“不爭”、“少私”、“寡慾”與“清靜”等含義及做法咯。


上坪農夫


天道人道都屬於道。道是萬事萬物中一種神秘而客觀的存在,是起決定作用的規律!人得之,事半功倍,事業成功,好運常在!不得之,事倍而功半,步履艱難,厄運相隨!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天道和人道。


一、什麼是天道?天道之首是什麼?什麼是人道?人道之首是什麼?


簡言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道就是天行健 ,是自然界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就是生態平衡。天道之首就是自強不息,是每一物種在生存發展中的趨利避害法則。


人道就是地勢坤。是大智若愚,是謙受益。人道之首就是厚德載物。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大智慧,是互利共贏法則。


二、生活中如何認識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人處事,實現事半而功倍呢?


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實事求是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精準回答。


【1】實事求是就是認識並尋找到規律的方法。


要找到一個事物運行的規律,一方面要深入該事物實際進行全面瞭解。另一方面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的歷史,從歷史和現實中聯繫的,尋找內在起作用的運行規律。

【2】不管我們認識到認識不到,規律一直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存在,伴隨著人類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那些成功的人,其實就是遵循運用了規律。


在愛情裡,起作用的規律是吸引力法則。有無可替代的吸引力,才能長長久久兩情相悅。


梁山伯與祝英臺,崔生與鶯鶯,明朝皇帝朱見深一生專寵萬氏的故事,都是因為相互吸引,不可替代,才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才以死相隨。


鄰居崔大哥和張大姐都60來歲的人了,還一直出雙入對,就像新婚燕爾的小夫妻一樣,張大姐常說崔大哥是最帥的,崔大哥說張大姐是他心中最美的女神,兩人飯後出外散步,還時不時手牽手,愛情讓人心情愉悅,讓人年輕,兩人看起來就像30多歲的樣子,非常年輕。


想要獲得愛情,那就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獨特吸引力的人。


在教育孩子學習上,起作用的規律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孩子就會自動自覺自發的學習。


為什麼都是孩子,為什麼在同樣的一所學校學習,學習同樣的課本知識,有的是學霸,家長孩子都輕輕鬆鬆的,成績遙遙領先;有的是學渣,家長心累,孩子身累,還學的一塌糊塗。


用家長們的話來說,就是人家學得好的孩子自己主動學,自己操心學習了,不用家長催;自己的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家長逼著學也不頂事,還常常逆反,動不動就不做作業了,經常要哄著做,還得許諾做完作業了,就讓看電視玩手機……


這主要差異就在於,有沒有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喚醒了孩子內心的種子,學習就有目標,有動力。


林清玄說,她小學時候經常考試不及格,有一次考了60分,父親哈哈大笑,父親說,他一直想要找一個接班人,這下子找到了。父親往上三代都是農夫,讓她接班,就是讓她當農夫,父親的話一下子喚醒了林清玄心中的種子。她說她才不要當農夫了,從此主動學習,這才成了當代有名的作家。


在經營婚姻上,起作用的規律是吸引力+滿足法則。

那些幸福的婚姻,除了無可替代的吸引力法則外,還有在婚姻裡能得到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滿足。李清照夫妻舉案齊眉,琴瑟相和。梁思成和林徽因三觀一致,彼此欣賞認可。俗世中的身心相悅,精神和性的和諧。


在職場上,起作用的規律是互利共贏法則。


一個好漢三個幫,互利共贏才能合作長久。善用分享思維,分享經濟,才能在當代獲得良好的發展。微信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馬雲和馬化騰的成功就是例證。


愛美的美女們,堅持10點半睡美容覺。健康人士,堅持早睡早起,多運動,飲食合理。你對這些都是生活中運用規律的有效做法。


……


愛情,婚姻和教育孩子上的規律,就是天道之首,自強不息的具體體現;職場成功就是人道之首,厚德載物的具體體現。


掌握應用規律是如此重要,就讓我們運用人生大智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做一個擁有道德的人,擁有思想的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天道之首,人道之首,從來沒有。之首,字謎就是“道”這個字唄。

道有有形兼無形的道路的意思。天之首是天道,人之首是人道,這麼說還有點意思。

泥濘路上的奔馳跑不過高速公路上的夏利,體道悟道行道打掃乾淨道路順道而行很重要,道路方向是首要的。天之首,人之首的這個道很重要,道法自然,自然很重要,大方向別丟了,如此而已就行了嘍……

別的就別扯了,搞什麼天道之首,人道之首的,首長,道的首領?老天爺啊老地爺……


東聲西音


天道之首,就是一個“變化”,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變化的性質和特徵就叫規律,客觀規律和老子講的道應屬同義。因此,人只要掌握了萬事萬物客觀事物各自變化演進的規律,就等於把握住了它的性質,人們就可以掌握它,駕馭它為人類服務。

這種客觀規律只可認識和順其自然地使用,而不可以人為改變它背逆它,背逆了它就會讓人不好看。人們這種對規律的認知和理性駕馭就叫“德”,德之首應是順應和駕馭規律。關於這些老子在《道德經》中都有論述,比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德經的文字釋解很好查,受制天熱不細列述,友們有興趣可自查。當然上述也是個人理解。



手機用戶山丁子


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說一下本人的理解吧,未必正確,歡迎討論。

天道之首為“存”,人道之首為“生”。

一、天道之首為“存”。

天道兩個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說法,天道,某種意義上就是客觀規律,世界運行的規律,有的人將之理解為最終真理。

天道之首,不過一個“存”字,用哲學上一句話說就是“存在既合理”,無關善惡,也無關正邪。善惡、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與天道無關。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內。故人道所行為何,無論你喜不喜歡,必符天道之規。

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無關善惡與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會因你善便存,也不會因你惡便滅。或許很多人看著覺得悲哀,但這就是天道。

至於善惡與道德,我在人道會說。在人道中善當得福報是符合天道規律的。但在此只論天道,天道無善惡,無正邪,唯存與不存。

於物質界,存在方有可能,於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處偏人道但處天道中)。

於客觀規律中,只有存在的規律才是規律,不存在的規律,只能是猜測、可能、或存。

天道並非一成不變,也同時亙古不變,自相矛盾。我不知道這句話大家能不能理解。

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以物理學上牛頓三大定律來講。當牛頓未發現三大定律之前,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著。不會因為牛頓發沒發現而存不存在。

因此亙古不變。

當相對論發現後,你會發現在有的情況下,牛頓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客觀規律並非一成不變,或許在這裡的客觀規律與那裡的客觀規律不一樣。

這就是天道並非一成不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上是可能變化的。這兩句話,一偏宏觀,一偏微觀。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真理”,可解世間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見,永不可知,存於不變與變之間。

天道之首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變的一種可能,於人世沒有意義,知而不言,存而不論。“知變”亦為“存”的含義之一。當“變”為人所知之時,亦是“存”的一種形式。

二、人道之首為“生”。

人道處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為人道第一所求,其餘皆在生之後。

正邪、善惡、道德皆是人道概念,與天道無關。

故,若符天道之律,雖邪可存,雖惡可存。

然人道雖屬天道,卻不完全同於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惡之所以稱邪、惡,因其損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惡雖存,因其損他生,故被眾人厭惡而滅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惡雖存,不得長久;亦因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為賜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續命之恩大、解災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為聖。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從道,故稱道德。

善之行,賜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諸教皆有善得福報之言。

然,求善之心雖好,不得害己生。否則非善為惡。

若為善而遭難,使前例在眼,使世人無人為善,是為大惡。

故孔聖贊“子路得牛”,斥“子貢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貪,然以實例示人救人可獲利,故可使眾人救人賜生,是為大善。

後者初看似義,然後來者救人失金失“義”必佔其一,使人見國人受難不欲救,是為大惡。

人道之首為生。

己生、親生、鄰生、鄉生、國生、天下生。

不可因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難。有時,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賜他生更難。

因賜生福報最大,故,世間有為惡然賜他生眾者得善終之人,亦有為善害他生眾者得惡果之人。

人道善惡相糾纏,理還亂。善惡分大小,所報亦不同。

千言萬語,不過“活著”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著”。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麼“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關心窮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數是富人,因為富人害怕窮人“活不得”而讓自己“活不得”。至於窮困之人,讓自己獨立的“活著”、“活得好”便已不易,沒有精力關心別人。

能夠獨立讓自己“活著”、“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貢獻。讓自己“活的好”的同時,能夠偶爾幫助他人“活著”的人皆可稱之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賜生為人道第一善,當得福報,若不得,世之惡,必有變。

先侃這些吧,寫到後來,可能很多不知不覺寫的偏文言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dd廣林鬼


我一介俗人,沒有什麼高深的哲學思想和佛道悟性,十多年的自我感悟,我認為:天道之首是“人心”;人道之首是“敬畏”,若說的不對,大師們指指點點吧。


何謂天道,天道即為規律,我們都要遵守的規律,人的道德就是天道,法律也是天道;道就是大道之可遵循的規律,天守道,即是遵守人類的生存規律,小到睡眠,大到生老病死,都是天道;那麼天道中的首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人心”;人心演變出不同種族的道德觀,不同的道德觀反應出對天道的不同理解,天道的最核心就是“人心”;人的悟性、人的修行都是“心”,一個心字,道出千萬道;


人道之首,就是“敬畏”,缺少敬畏就會道德淪喪;人的對天道的理解的基礎和前題就是:敬畏;沒有敬畏的人何談人天道呢?何談有道德呢?何談會守法和守德,何談德性兼備?一個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而後才會有感恩之心,憐憫之心,廉恥之心、上進之心……



天道之首就是人心,人道之首就是敬畏。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給大家分享原創短視頻創業脫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創短視頻,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孫洪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db9c42ba82ee4379340a29984ffc2d74\

坐珊dia0


南無阿彌陀佛:日!天道之道緣天意:人道之道乃善意:…一悟道得道:…∵○客觀於實際:看待與對待而然:……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