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伐只犧牲2萬人,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

用戶64077400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天京事變後,翼王石達開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率軍出走,正是因為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將領挑起了振興天國的重擔,才使風雨飄搖的局勢得以好轉,也算延遲了一場隨時可能發生的塌天之禍。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湘軍吉字營用挖地道設地雷的辦法轟開了天京(南京)之太平門,天京陷落。

城破後,為發洩仇恨,曾國荃縱兵大掠,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最野蠻的劫掠。洪秀全苦心經營十幾年、極盡富麗奢華的天朝宮殿被搶掠一空後,再被付之一炬。

天京城破時,忠王李秀成率千餘忠勇將士,保護幼天王洪天貴福乘亂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城去。出城不久,李秀成和幼天王被亂兵衝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最後到廣德投奔了幹王洪仁玕,並與駐紮江西的侍王李世賢會合;李秀成則往東南方向逃去。

走到方山時,李秀成被人認出,遂被村民抓獲,送進湘軍蕭孚泗的營中。囚禁9天后,被曾國藩下令處死。

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被贛撫沈葆禎的部將席保田捕獲,當年11月在南昌被凌遲處死,年僅16歲。幹王洪仁玕也在廣德被清軍抓獲,不久被殺。

李秀成被抓後,曾被曾國藩兄弟威逼利誘,寫下了一篇洋洋灑灑四萬字的供狀。供狀詳細的敘述了他參加金田起義後的全過程,追憶了太平天國的興亡得失,也總結了天國失敗的經驗教訓。他在這篇四萬字供狀的結尾還表示,願意站出來號召太平軍餘部繳械投降,再為清廷以及老中堂(曾國藩)效力。

對於李秀成是否真的願意向清廷投誠,史學界一向有爭議,在此不做討論。李秀成在這份著名的“自述狀”中,談到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十大原因,是為“天朝十敗(誤)”。

所謂“天朝十敗(誤)”,指的是: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慘敗;曾立昌北援失敗;秦日綱北援半道失利折返;林紹璋率軍西征,在湘潭十戰十敗,幾乎全軍覆沒;天京事變,自相殘殺;翼王遭排擠,率數十萬精銳賭氣出走;天王不信外臣;濫封諸侯王;天王深居後宮,不問政事;立政無章。李秀成將林、李北伐失敗放在“天朝十誤”之首,按理說北伐雖敗,但人員損失並不算十分慘重,這是為什麼?

太平軍攻佔南京(後改天京)後,清廷異常恐慌,急命向榮、琦善為欽差大臣,在天京外圍建立“江南大營”、“江北大營”,以牽制、圍困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國。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定都天京後,為了破解清軍的圍困,同時開創更大的局面,制定了北取北京、西征皖、贛的軍事計劃。

史載,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軍隊兵分兩路 ,開始了悲壯的北伐與西征。

北伐軍約兩萬人,由英勇善戰的悍將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領,從揚州出發,取路北進。臨行前,洪、楊對北伐軍制定的作戰方針是:出兵後直撲北京,不要貪戀攻佔的一城一池,以免耽擱時間。

從太平天國北伐軍的兵力可以看出,楊秀清等人雖然意識到了北伐的重要性,但重視程度不夠,以區區兩萬人進行千里奔襲,中途要經過好幾省,面對人多勢眾、殘酷圍剿的清軍,究竟有幾成勝算?這是一次註定有去無回的軍事冒險行動。

1855年3月7日,經一路浴血苦戰,好不容易掙扎著打到大運河邊的山東高塘、連鎮,旋即被剽悍善戰的蒙古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包圍,經數十日激戰,據守連鎮的林鳳祥受傷被俘,隨即被押到北京凌遲處死,其部下除少數人投降外,大多數投河自盡;據守馮官屯的李開芳部雖只有數百疲乏不堪的將士,但卻精誠團結,他們憑藉堅固的寨牆,死戰不退,多次擊退僧格林沁部的兇猛進攻,並重創清軍。

僧格林沁惱羞成怒,竟然掘開大清河堤,想用用關羽“水淹七軍”的辦法來灌淹馮官屯。

這是一招滅絕人性的陰狠戰術,挖開大清河堤後,馮官屯一片汪洋,房倒屋塌,糧食、火藥、柴草都被浸溼,連生火做飯之地都沒有,守軍更無一片立錐之地。

堅持到5月中旬,李開芳命將士們打造木筏,想強行突出重圍,但都無法成功。

兵陷絕境,李開芳無計可施,只得放下武器,走出馮官屯,向僧格林沁投降。

僧格林沁驚魂未定,他迅速將李開芳等人檻送京師獻俘。6月11日,李開芳、黃懿端等8位北伐軍將領在北京被清廷凌遲處死。

北伐軍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天國定都天京不久,力量還不強,卻多方出擊,無法集中全力攻擊清軍,且力量尚弱時分兵乃兵家大忌。洪秀全、楊秀清制定的北伐戰略沒有錯,但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只派兩萬將士出征,力量薄弱,打到山東境內時已成強弩之末,最終徹底斷送了北伐軍。太平軍北伐,不像伐兵,倒更像是一次試探性的伐謀,雖然只損失了不到兩萬人馬(還有曾立昌、許宗揚的北援行動失利,援軍幾乎全部覆沒),但都是身經百戰的兩廣精銳,對太平天國造成的致命影響最後慢慢顯現出來,致使其最終只能侷促在江、浙、贛、皖等地與清軍周旋,再也無力北進以全取天下,也為後來的徹底覆亡埋下了伏筆...... 李秀成在供狀中將林、李北伐慘敗列為“天朝十誤”之首,其嚴重程度甚至超過“天京內訌”,想來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發文不易 嚴禁搬運】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把太平軍最能打仗的兩萬精銳部隊派去北伐,而後續無援,孤軍深入,被敵圍殲,全軍覆沒,精兵強將損失殆盡!這個決策失誤是不是非常巨大呢?

你看是兩萬人。實際上何止兩萬人!太平軍都是舉家入伍,因為在廣西起義,轉戰湖南,怕被清朝搜捕家屬,所以全軍將士都把能走路的家屬都帶上!很多將士是父子兄弟姐妹全都在軍營中!

林鳳祥、李開芳率領這支北伐軍是當時太平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領隊將軍林鳳祥和李開芳也是太平軍的佼佼者!不是精英都不會派去北伐挑大樑!



那麼,這兩萬多部隊全部損失殆盡,就關係到兩萬個家庭的安定和生存!有些失去兒子,有些失去兄弟,有些失去父親,精銳部隊都是青壯年,個個都是家中頂樑柱!他們全死掉了,這兩萬多個家庭必然受到嚴重打擊!

還有,失敗情緒怨氣沖天!這些家屬肯定會嚴厲追問:為啥為啥沒啥不派援兵?而眼睜睜看著他們被清兵剿滅?

一個家屬問,沒事。一百個家屬問,輿論開始起風向!三千個家屬怒氣衝衝追問,楊秀清也有口難辯!兩萬個家屬都憤怒地追問,洪秀全、楊秀清就算請“天父下凡”也壓不住,無法解釋,無法交代啊!你們這些做王的一個個待在天京吃喝玩樂爭權奪利,卻不顧前線戰士死活,白白讓他們去送死!這個責任誰來負責?

兩萬多北伐軍的全軍覆沒,太平軍第一驍將林鳳祥戰敗被俘,這對軍心士氣是極大打擊!而且驟然間增加了兩萬多個困難家庭需要撫卹救濟,民心也散,財政預算立馬增加一大筆錢糧!

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失敗,直接給太平軍帶來十分負面影響和壓力:大家都認為清朝兵力還很強大!北伐中原很難成功!直搗北京更是天荒夜譚!大家都有這個認識,就根本不會再去考慮北伐中原了!打來打去也只能守住江南這片土地!

軍事上由攻勢轉變為守勢,首先是從北伐失敗開始的!所以李秀成認為這是“十誤”之首。

因為戰爭形勢時刻在變,你有實力進攻,對方被迫取守勢。你沒能力進攻,對方就會改取攻勢。歷來都是進攻一方是主動,被進攻一方是被動!縱觀太平天國的由盛轉衰的發展史,確是從北伐軍失敗開始的!

那時洪、楊窩在南京只顧爭奪權力,長江流域攻佔的城池都要分兵鎮守,太平軍統帥楊秀清也確實抽不出哪路兵馬去支援北伐!

以太平軍佔領南京之初,軍力最為強盛,而只派兩萬多人北伐,實在是“屙屎算狗”,毫無價值,得不償失,最終結果是白白送死!


如果當時洪、楊在戰略上能夠側重北伐,不顧一切集合十萬大軍分兩路北伐,一路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由揚州、山東直上,另一路由石達開率領由湖北或安徽北上,走京廣線直指石家莊、保定,兩路軍約定時間會攻北京!而只留七八萬兵馬分守天京、安慶、九江等大城,另外集中一支五萬人的機動部隊相機襲擊清軍江南或江北大營。

以北伐為重點,江南採取守勢、牽制。

那時曾國藩的湘軍還沒練成,根本不用太防備湘軍。

只可惜,洪秀全是邪教主,只知玩弄權術,搞權力控制,搞內訌分裂,對於軍國大政是沒啥能力的!而楊秀清掌握軍政大權,不知收斂,還經常拿“天父下凡”壓迫老洪就範,最終釀成“天京事變”,一場血腥大屠殺,毀掉楊秀清及其手下兩萬精兵!又是兩萬個家庭慘變!


隨後,石達開帶隊出走,肯定也有幾萬人(有些資料說十萬,有說幾十萬)。太平軍的主要兵員是廣西人,也有廣東人,就是兩广部隊!北伐死掉兩萬多,天京事變死掉兩萬多,石達開帶走兩三萬(估計差不多此數),就不見八萬老兵了!新兵作戰能力差,洪秀全困守天京城,就等於坐牢一樣,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如此說來,李秀成說林鳳祥、李開芳北伐失敗,是“十誤之首”,是正確的。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太平軍北伐失敗雖然只損失了兩萬人,但實際上卻對太平天國運動產生極為深遠之影響,甚至被李秀成說成是“十誤”之首。主要是因為,這2萬北伐的太平軍,可都是“革命意志”最堅定的老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可謂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與火種。

的確,光從規模上來看,兩萬北伐太平軍確實算不上什麼大數目。畢竟,全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可是號稱擁有百萬之眾,在後期與湘軍的多場大規模戰役中,動輒便動員十萬、甚至數十萬的兵力。因此,兩萬北伐太平軍的覆滅,似乎並沒有對太平天國造成傷筋動骨的巨大損失。

但是,正所謂“兵貴精,不貴多”,這兩萬北伐太平軍的性質和之後的太平軍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由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太平軍名將所率領的這支北伐軍,雖然只有兩萬人,但他們可都是太平軍中精銳中的精銳,都是從兩廣械鬥那會就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一路達到江浙的老兵。

因此,這兩萬人馬無論是戰鬥素養還是革命信念,乃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與火種,可不是後期那些強行招募或東拼西湊的太平軍所能比的。後期的太平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實際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卻發生了“雪崩式”下滑,往往數倍於湘軍,都還是會被湘軍所擊潰。

比如包村之戰,號稱數十萬之眾的太平軍,圍著浙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結果打了整整八個月才勉強打下,而且還損兵折將數萬之巨。

又如在最後天京保衛戰的雨花臺之戰中,李秀成率領著號稱有六十萬之眾的太平軍(當然這是虛數,實際上也就是二十三十萬),結果對著人數只有幾萬、而且還飽受瘟疫影響的湘軍前鋒部隊,竟然還打不贏。從中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後期的太平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實際戰鬥力卻相當的差。

但林鳳祥等將所率領的這兩萬北伐太平軍,他們的戰鬥力就不一樣了。這支北伐軍以“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為戰略方針,在短短數月之內轉戰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數省,清廷雖調集重兵重重圍堵,但北伐軍勢如破竹,一直殺抵天津附近,京師震動。

最後,為了消滅這支北伐太平軍,清廷把自己的全部老底都調集了,還從東北和蒙古調來大批的精銳騎兵。一方面,命勝保率軍由南而北追趕;另一方面,又命僧格林沁率精銳的蒙古騎兵由北而南迎堵。在數倍於己的清軍的圍追堵截下,北伐太平軍最終全軍覆滅,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北伐名將相繼戰死和被俘殺。由此可見,這兩萬北伐太平軍戰力之強。

因此,太平軍這支核心戰力的損失,無疑對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也就不難解釋李秀成為何會說此為“十誤”之首了!



這些歷史要讀


李秀成把北伐失敗列為“十誤”之首,是指北伐戰役失敗的影響深遠,而並非是說發動北伐戰役是失誤。

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運動(不論是革命還是暴動),轉折點在天京事變;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戰爭,轉折點在北伐失敗。

北伐戰役非常必要,是太平軍戰略進攻的頂點:

對於太平天國發動北伐戰役,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彷彿是一向精明的楊秀清等人昏了頭,以為派個幾萬人就能北伐成功。可是,真的是楊秀清昏了頭嗎?呵呵,人家很精明的。

北伐戰役時期,幾萬太平軍轉戰北方各地,牽制住了十萬以上的清軍主力,以至於南方戰場(尤其西征戰場,很大程度上仰仗當時還未純熟的湘軍應付)。就算這樣,大清還數次“京師震動”。

林鳳祥以2萬兵力轉戰各地,牽制了大批清軍主力。

而在北伐失敗後,清廷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從容部署兵力南下。此後,即使太平軍人才輩出,時不時來幾個“大捷”,可是,清庭作為一個統治者,始終穩如泰山。即使期間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出逃,京師淪陷,太平天國都再沒有威脅過清庭在北方的統治。

發動北伐戰役,並非投入力量不足,只是北伐軍政治動員不力

北伐戰役,太平軍只部署了兩萬兵力(也有十萬之說),不論什麼時候,人們都普遍認為兵力不足。

不過,大家也都承認,北伐所帶的兵將,都是太平軍的精銳。精銳是什麼意思?並不僅僅是能打而已,理論上,很多精銳士兵,都具備了擔任基層,甚至中層指揮的能力。

想當初,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也並無多少人,可是,一路發展下來,很快就發展出大軍,橫掃東南,一舉形成與大清對峙的局面。

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也以數萬人起事,但很快發展壯大,如果動員得當,北伐軍初始兵力並非絕對不足

因此,部署兵力不足,並非北伐失敗主因。北伐始終“兵力不足”,在於北伐軍在北方一直沒有有效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兵越打越少,逐至失敗。

北伐原部署得當,當領軍者失誤,以至陷入被動

在預備北伐戰役時,洪秀全、楊秀清的計劃是“輕兵疾進”,從徐州快速北上,經山東入直隸,直搗北京。還特意交代,此次行動是突擊,不好打的城就不打,不必糾纏,甚至,攻下的城市,不必留守,集中兵力,一路疾進。

既然是“輕兵疾進”,自然兵力不必太多,但是速度要快。





北伐軍數次貽誤戰機,漸陷被動

可是,領軍者林鳳祥等人,卻從一開始就上當受騙,貽誤戰機。

江蘇按察使查文,揚言北方有十萬大軍前來,讓各縣準備糧食。北伐軍江陵信以為真,修改路線,迂迴到河南方向,貽誤戰役。

而在進軍途中,也在“懷慶”等地長久圍攻,又因計劃不周密,大軍到達黃河時,沒有渡河器材等原因不斷迂迴,改變路線,致使行動緩慢,使得清軍從容部署直隸地區的防禦,重新獲得了戰場主動權。

而北伐軍的援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一度打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接近,卻不能繞開堅城。迅速會合主力,卻重兵頓於臨清,貽誤戰機,致使最後的救援機會功敗垂成。

北伐軍辜負民意,喪失北方人心,致使後續機動、救援都十分被動

北伐初期,北方民眾由於不滿滿清統治,對太平軍是持相對歡迎態度的。比如,在李開芳攻略趙城、霍州時,民眾開城備糧,積極歡迎。

但是,北伐軍一路不顧民情的強行實施強硬的宗教政策(如果算是那也宗教政策的話),砸孔廟、毀寺廟,甚至,屠殺滄州民眾。使得北方人民逐漸開始轉變態度。

到了北伐軍作戰後期,再沒有當地民眾的支持。

在天京方面派出援軍支援北伐軍時,一度達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近。但是臨清百姓在城破之時,甚至毀掉了儲備糧食等物資,只是援軍攻下臨清後,缺衣少糧。

北伐失敗,太平軍基層骨幹損失殆盡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太平軍缺的不是人,他們即使到了天京淪陷時,依然擁有海量的兵力。他們缺的是骨幹,政治上可靠,軍事上過硬的骨幹。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估計兵力為五十萬之眾,但是,老兄弟(骨幹)不過兩三萬。

從這個角度看,北伐軍幾乎是抽乾了太平軍的骨幹。

沒有合適的骨幹,縱然表面兵力再多,太平軍也就只是一個虛弱的胖子。

因此,到了太平天國後期,經常出現,十幾萬太平軍大軍面對幾千湘軍無計可施。

太平軍,從來不缺人數,缺的是當年能一起同仇敵愾的骨幹

陳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後期,實際上擁有了相當的自主權。因此,太平天國高層的問題,很長時間內對他們影響不大。

但是,戰略被動,骨幹流失,李秀成縱然天縱神武,也無能為力了。

因此,李秀成認為,北伐的失敗,是“十誤”之首。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與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相比,北伐損失的兩萬餘人,著實不多。但客觀來講,太平軍北伐原本是一個正確決斷,可惜在具體部署上卻犯了偏師孤進的兵家大忌,以至於林鳳祥、李開芳和兩萬多將士被清軍殲滅。從這一點來講,太平天國的北伐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到,洪秀全定都南京雖然有了一個穩固的大型城池,看似可以同清軍分庭抗禮。但從雙方事態上看,一旦太平軍放棄了運動戰,長期駐紮於一地,自然會被如同潮水般的清軍圍追堵截。江南、江北兩處大營的設立,就是最好的證明。

定都南京後的洪秀全,很快腐化墮落。不過,在1853年前後的洪天王,還具有一定的野心和見識。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與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軍北伐,就是最好的證明。北伐軍最初於當年三月底由揚州出發,後又於四月初六與天京(南京)出發的隊伍,各路人馬集結完畢後,約兩萬餘人,自浦口北上。

按照洪秀全的指示,北伐軍並不貪戀城池,一路北上。在北伐軍進軍途中,不但攪和了數萬斤炸藥,還一路擴充隊伍,收納了不少貧苦百姓。因此,前期的北伐軍捷報頻傳。不過,此後清廷開始調集重兵圍堵北伐軍,將託命阿、勝保、恩華、僧格林沁等悍將相繼投入戰鬥,使得北伐的太平軍越來越被動。

可是,儘管洪秀全派出了援軍,但在臨清作戰失利後,許宗楊和陳侍保卻臨陣畏縮,反對曾立昌的救援計劃,非要南返。如此以來,第一波援軍竟在進攻受挫後,主動撤退,置北伐軍於不顧。不過,這支隊伍的下場也很慘,除了被清軍屠戮外,還有不少士兵潰散,而三位統帥中的曾立昌自殺、陳仕保陣亡,剩下許宗楊一個光桿司令回到了南京,被打入囚牢。

此後,洪秀全又要派燕王秦日綱北上援助北伐軍。不過,秦日綱百般推脫,堂堂一個天王洪秀全,竟使喚不動手下的將領,最終眼睜睜地看著兩萬多精銳被數倍於己的清軍消滅殆盡。

回顧太平天國的北伐,原本派出的兵力就不多,而援兵和補給又跟不上。如此一來,偏師孤進的林鳳祥、李開芳註定淪為悲劇。關鍵時刻,洪秀全又優柔寡斷,竟然坐視北伐軍被清軍剿滅,可謂是極為荒唐。也正因如此,後來李秀成在“自述”中,將北伐列入到了太平天國的“十誤”之中。


史海爛柯人


我來回答。

1、北伐是太平天國最強盛洪秀全定戰略方針,具有對後期推翻大清帝國的指導意義,相當於一面戰略大旗。


2、北伐戰爭失敗有許多原因造成,最主要是洪秀全派林鳳翔、李開芳孤軍奮戰從南京往北京打,戰線太長而後面又沒有後援,糧草與軍隊都太少了,靠一路上收集新加入的百姓擴充新兵。後期派援軍作戰,結果援軍戰力太差,沒碰面就全軍覆滅。

3、北伐軍平時都是游擊戰,打完就跑,北伐時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城,又無後援,根本無法再打,失敗是時間問題。

4、洪秀全派兩位將軍北伐後,他們自己在南京開始享樂,腐敗內訌爭權開始了,沒人願意再過艱苦的生活,北伐戰爭1855年失敗後,1856年9月發生天京事變,北王韋昌輝帶兵殺了東王楊秀清,把他家人及屬下將官全殺了,殺了二萬多人,全是精英啊,並且楊秀清具有戰略作戰才能,相當於三國時諸葛亮角色,沒他後來戰略謀劃全都失敗。後來翼王石達開回京責備韋昌輝,結果韋昌輝又想殺石達開,石達開連夜逃了,家人及下屬又被殺,最後洪秀全被迫殺了韋昌輝,又處死燕王秦日綱。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帶了幾十萬軍隊離開天京,獨立作戰,最後兵敗大渡河被剮。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綜上所述,李秀成說是十誤之首,更準確的說北伐失敗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風語者2號


歷史學家范文瀾:“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率兵五萬,自揚州出發。三人都是廣西老兄弟,忠勇有餘,智謀不足……北伐軍棄懷慶入山西,沿途血戰,餘眾不過兩萬”。

這也就是說,北伐軍實際是5萬人,只是最終突破黃河天險,進入華北的是2萬人。最後的結果就是這5萬人全部損失在北伐戰場,而這些人都是來自廣西,湖南和湖北的老兵,是太平軍的精華部分。

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更是太平軍一路從廣西殺到南京的先鋒三人組,結果北伐一戰,三人都死在北方,沒有一個人存活。

更重要的是,大批中級軍官的損失,包括,朱錫琨,黃益峰、李隆田、孟新隆、陳亞末、歐錦,黃恣端、謝金生、李天佑,譚有桂、韋名傅、曹得相等等,都是太平軍最精銳的前鋒部隊中級軍官,此戰全部損失,基本都被剮刑。

這種損失是完全無法彌補的,太平軍可以再招兵,但是,已經很難再找到,這樣一批將領了。這批人,從廣西到湖南,一路打先鋒,所向披靡,而且互相之間配合默契。隨後攻克嶽州,拿下武漢三鎮,攻克南京。

最後北上強渡黃河,一直打到天津,如同一股勢不可擋的鐵流,衝擊了多半個中國。太平軍主要是三個部分,前鋒,中軍和後軍,中軍主要是洪秀全等人,真正的戰兵就是前鋒和後軍。而最精銳的則是前軍,結果北伐一戰,太平軍最精銳的前軍全軍覆沒。最後,中軍進了天京享福,就剩下後軍,獨自支撐場面了。


深度軍事


李秀成這個人還是很可惜的,能力很不錯,但是沒有跟對人,太平天國後期要是沒有李秀成的話恐怕也早就玩完了。

他說北伐是“十誤”之首,當然也是有原因的,倒不是說北伐是錯的,而是太平天國的戰略出現了問題。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運動”?說白了,只是洪秀全的一個騙局而已。

可是,既然洪秀全掀起了這場運動,那他就不應該停下來,為什麼呢?當時清朝還沒有完全陷入混亂,洪秀全想要推翻清朝的話,就必須得用最快的時間打到清朝的心臟上去,徹底打亂局面。

不然的話,憑藉清朝兩百多年的積累,耗也能耗死洪秀全。

洪秀全時代畢竟和李自成時代不同,明末之時,明朝不僅僅要應付關外的後金,國內也已經到處是漏洞了,當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李自成的事了,如張獻忠、王二之流已在各地揭竿而起了,明朝政府已經疲於應付了。

可洪秀全時代則不同,對外是有英法聯軍,但英法可以用錢買通,清朝完全可以將精力用於如何對付太平天國。

洪秀全看上去佔領的地盤不少,可是根基不穩,即便是個所謂的“天京”都還受到威脅呢!

他這時候停下來不等於是在找死嗎?說實話,清朝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你停下來躲在城中,他們就可以慢慢地和你耗,反倒是怕你到處亂竄。

然而洪秀全騙了一群人去幫他打清朝,這才打到了南京,他就覺得夠了,因為他已經拿到了足夠多的利益了。

所以,洪秀全停下來了,不想繼續再打了,他當年之所以讀書參加科舉不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嗎?現在好日子已經有了,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用不完的後宮佳麗,夫復何求?

洪秀全想停下來,太平天國集團內部的所有人都會答應嗎?清朝會答應嗎?顯然不會,這才有了北伐。

對於北伐,洪秀全已經浪費了不少時間,忙著稱王了,以為自稱“天王”就了不起了似的,稱了王之後又忙著在南京享受、快活。

太平天國內部很多人都和洪秀全一樣的心思,都打到南京了還不快活快活,還打什麼?所以,他們也忙著享受,除了少部分有眼界、看得更遠的人才知道只有繼續往北打,只有打垮了清朝,他們才能保得住自己的權勢富貴。

可是,被洪秀全這麼一折騰,被他這麼一浪費時間,太平軍卻已經錯過了北上的最佳時機,沒有趁勢挾勝利之軍北上中原,荒廢了軍心。

軍心荒廢了,軍隊還怎麼打仗?

除此之外,洪秀全這一停,也讓清朝緩了過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制定更好的戰略對付洪秀全,從調兵遣將到運動物資都是如此,洪秀全和太平軍再也不可能像之前一樣打得清政府措手不及了。

更重要的是,洪秀全自己畫地為牢,清朝就可以不用“抓瞎”了,可以盯著天京打。

所以,洪秀全在南京停下來,讓太平軍的北伐失去了“天時”。

洪秀全在南京停下來,除了讓太平軍北伐失去“天時”之外,也讓北伐失去了“人和”。

誰領導北伐的?是林鳳祥和李開芳,不是說這兩個人能力不行,但怎麼說也不如楊秀清、是石達開等人,更何況,他們的威望也撐不起北伐這麼重要的戰略。

北伐有多重要?可以說事關太平天國的存亡。

可是,洪秀全偏偏不讓楊秀清、石達開他們去,為什麼呢?洪秀全自己不想去了,但又怕楊、石等人領導北伐的話,威望會超過自己,從而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讓他們去。當然,洪秀全也是為了讓他們保護自己。

楊秀清、韋昌輝等人只能爭權奪利了,天京事變不是一觸而發的事,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所爆發出來的,所以說洪秀全定都南京,放緩甚至是停下了腳步之後,太平天國內部已經開始滋生矛盾了。

有了矛盾,再想讓太平軍擰成一股繩也就不可能了。

所以,太平軍的北伐也就因此失去了人和,不僅是太平軍內部的人和,更有太平軍佔領區的人和。

因為洪秀全不僅做不到他曾經提出來的政治口號,暴露了他的騙局,還對佔領區百姓進行了殘酷的統治,人和豈能不失?

這也就註定了太平軍的北伐,肯定會以失敗收場。

太平軍北伐的失敗,成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滑鐵盧”,是太平天國走向滅亡的一個轉折點。

李秀成之所以說北伐是“十誤”之首,原因便在於北伐的成敗事關太平天國的存亡,北伐勝,則能為太平天國開創一個新的局面,鞏固太平天國的政權。

可是如果敗了,也就意味著太平天國打不開局面了,被釘死在東南那一小片地方了,只能混吃等死了。

北伐不成功,也就意味著清朝已經徹底緩過來了,太平天國沒有任何底蘊而言,他們拿什麼去和清朝耗?太平天國根本耗不起。

此外,洪秀全在南京停下來之後,太平軍軍心本來就已經開始鬆懈甚至是荒廢了,再經北伐失敗的打擊,軍心更加不堪一用。

北伐的失敗,打垮的如果只是底層士兵的軍心倒還不是致命的,更關鍵的是洪秀全被清軍打怕了,所以他更想的是偏安一隅。

所謂“將熊熊一窩”,洪秀全這個帶頭的沒了志氣,像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這樣的人再怎麼有心又能怎麼樣?

所以,太平天國的失敗從北伐失敗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拉開序幕了。


寧糊塗


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後,忠王李秀成被俘,在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供狀,據說其中包括一篇總結太平天國失敗教訓的《天朝十誤》。

①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②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③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④誤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⑤誤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⑥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⑦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國而誤。誤主不問政事。⑧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⑨誤國不用賢才。⑩誤立政無章。誤國誤命者,因十誤之由而起,而性命無涯。

太平軍北伐又稱太平天國北伐,是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帝宣佈京師戒嚴。隨後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茌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凌遲處死。最終北伐以失敗告終。

之所以認為“北伐”為誤國之首

一是政權初定,就貿然偏師北伐,存在戰略規劃不周、後勤保障不力等問題,最終必然陷入清軍的包圍圈裡,相當主動送給清政府口裡的肉。

二是考慮不周,最終打亂了整體戰略佈局,西征軍在長江沿線遭遇了湘軍的頑強抵抗,雙方發生了拉鋸戰,打亂了原計劃北上增援的太平軍的部署。

三是林鳳祥與李開芳兩人共率領了2萬人北伐,面對幾乎整個北方的清軍,力量對比非常懸殊。

四是北伐太平軍多為兩廣籍士兵,缺乏北伐的雄心,難以適應北方作戰氣候,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

五是北方的最終失敗,損失了太平軍精銳力量的同時打擊了太平軍的進取信心。


安定郡小書生


北伐只損失2萬人,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

這個要從太平天國剛起義說起。

就在元末紅巾軍起義整整500年後的1851年(清咸豐元年)初,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夭國反清起義暴發了。

太平軍金田村起義後,擊敗清軍圍攻,攻佔永安,封王建制,粗具立國規模。1852年,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攻桂林、全州,進軍湖南,佔領道州、郴州。在道州,太平軍決策取兩湖,“專意金陵,據為根本”。同時,太平軍發佈(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三篇檄文,號召人民同舉義旗,“務期肅清胡氛,同享太平之樂”。隨後,太平軍向長江流域推進,奔襲長沙,克嶽州,順流而下,於1853年初攻克武漢。


之後,太平軍採取避實擊虛方針,積極展開進攻,迅速從廣西攻入長江流域,人數從2萬人發展到50萬人(可戰兵力約10萬),其勢力迅速壯大,聲勢震動天下。

在武漢,太平軍統帥部對戰略進攻方向問題再次進行了討論,有主張建都武昌,取道襄樊,北伐中原;有主張進攻南京(時稱江寧),“踞為根本,徐圖進取”。最後,太平軍決定東下進取南京。2月,太平軍放棄武漢,萬船齊發,水陸並進,克九江,破安慶,連下池州、銅陵、蕪湖、太平、和州。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東南重鎮,一向有“虎踞龍盤”之稱的南京城。

歷史彷彿又迴歸到500年一朱元璋攻佔集慶(即南京)的年代,重演了創建新王朝的一幕。洪秀全攻下南京後,即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政權。這是個大勝利,也是個大失策。勝利來得太易、太快,對太平天國以後的軍事、政治發展,消極影響是巨大的。

攻下南京怎麼辦?太平天國的軍事戰略面臨著重大轉變,也面臨著新形勢的嚴重挑戰,必須慎之又慎。洪秀全、楊秀清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其目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佔領南京之前,就計劃“分軍鎮守江南,欲往河南,取河南為業”。但這時的太平軍能不能出師北伐中原,進而“疾趨燕都”(北京)?回答是否定的。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政治軍事形勢,太平軍北伐的條件不具備,形勢不許可,時機尚未成熟。

擺在太平軍面前的戰略任務,應該是採取以攻為守的積極防禦戰略,全力消滅清江南、江北大營,打破圍攻,鞏固和擴大佔領區。隨後穩步推進,東向蘇浙奪取財富之區,西向爭奪皖贛兩湖,佔領戰略要地,控制長江中游。之後,太平軍應該集中力量消滅清軍在江南及江北的主力部隊,包括正在興起的湘軍武裝,逐步達到大部佔領,或爭取全部江南地區的戰略目的。同時,太平軍可以派遣少數兵力北上進攻(不宜走得太遠),以牽制清軍南下,並發動組織捻軍及北方農民起義,使之成為太平天國的北面屏障,為北伐開闢前進道路。太平軍還應該同時整頓內部,調整政策,完善農民政權,發展生產,招攬人才,聚積力量,建立鞏固的後方基地,只有這樣,才穩操勝券。

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錯誤地估計形勢,違背上述原則,犯了盲動冒險的嚴重錯誤,倉促作出偏師北伐,孤軍深入奪取北京的戰略決策。時有羅大綱等人反對這一決策,指出“若懸深入,犯險而無後援.臣不敢奉詔,且既都金陵,宜多備戰艦,精練水軍,然後可戰可守。”然而洪、楊不聽。棋錯第一著,全盤要輸。錯誤的戰略決策和戰略方針,也就決定了太平軍北伐戰爭的悲慘前途和命運。

重要的是,這次北伐損失的兩萬太平軍,大都是由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老兵,即太平軍常說的“老廣西”。這些人都是百戰餘生的骨幹,現在一下子損失在北伐,太平軍的軍事水平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如果細研究太平天國的戰爭史,北伐失敗之後的太平軍就很少有像以前以少勝多的勝利了,大多要靠兵力和火力優勢去壓垮清軍了。

總之,戰略上出現嚴重失誤,戰術能力又因為北伐嚴重下降。這直接導致太平天國的最後失敗,所以自然被李秀成認為是“十誤”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