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辩,朱熹和陆九渊究竟谁说对了?

《太极图说》写道:“无极而太极。”这是这是周敦颐对于“太极”的说法。

朱熹和陆九渊对“极”的解释

“极”含有“尽头”的意思,因此我们常说“无穷极”。但是在哲学里,“极”的含义深远,乃至曾引发了陆九渊兄弟朱熹之间的论战。朱熹认为“极”是“名此理之至极”,而“太极”就是“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此者”。因此,“太极”在朱熹的解释中含有本源论的意味,他把“太极”视为在发生论上以及本体论上最初、最高的东西。

陆象山则认为“极”和“中”、“至”是一个意思,所谓“极者,中也”。说“无极”也就是“无中”,而“太极”便是“至中”。

“太极”之辩,朱熹和陆九渊究竟谁说对了?

朱熹的“有、无”辩证思维

如果采用朱熹对“极”的解释,那么“无极而太极”就含有辩证思维。“无极”是没有“穷极”,“太极”是最初、最高的“穷极”,或者说“无极”是纯粹的“无”,“太极”是纯粹的“有”。前者空洞无物,后者万物皆备。它们看似完全相反,却又是同一个意思——当我们说“某样东西高远到最高的、没法再高的穷极”时,跟说“某样东西高到没有穷极”有着等价的含义。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两个相反的东西,但它们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具有矛盾辩证的关系。如果把“无极”说成没有任何一个“极”在其中的无穷极,把“太极”理解为高出所有“极”之上,最最高远的穷极,那么“无极”和“太极”都只是片面的表述了那个本体,只有在它们统一时,所表述的本体才具有意义。这个本体朱熹把它称为“”,“理”是高于万物的最高穷极,万物的起源追溯到“理”的时候就到了尽头,但这个尽头又是没有尽头。朱熹常常说一开一合,天地之久犹如旦暮,在开端之前肯定还有事物,就如同今日之昼的前面是昨日之夜一样。所以“理”即是万物的起源又不是万物的起源,既是最高远的穷极又没有穷极。

“太极”之辩,朱熹和陆九渊究竟谁说对了?

“无极”和“太极”只是对“理”的片面理解

“无极”和“太极”只是“理”的两个方面,无论从哪个方面单独入手,都无法认识“理”。所以朱熹说:“盖恐人将‘太极’做一个有形象底物看,故又说‘无极’,言只是此理也。”

其实“无极”和“太极”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事物,他们只是用来说明“理”的两个范畴而已。“太极”说明“理”是高于一切本体,是在一切“极”之上的最高东西,就好像屋极是房屋的最顶端一样。“理”便是道学中的最高范畴。“无极”则用来名状“理”的性质,“理”是最初的东西,只有“气”与它相伴,万物的形与质尚未产生,因而都是无,最显著的特点是“无形”,所以“理”是“形而上者”。“理”乃是无形、无状、无象、无声、无嗅、无物的本体,“理”没有任何东西,它所有的只是自己。

正因《太极图说》里的“无极而太极”是用来形容“理”的,因此朱熹说:“上一圈即是太极,但挑出在上。”如果像朱震版的《太极图》那样,在上一圈的旁边配有“阴静”的文字,那么这个图就不是“太极”了,因此朱熹版的《太极图》更符合《太极图说》。

“太极”之辩,朱熹和陆九渊究竟谁说对了?

对陆象山“太极”说的劫难

与朱熹不同,陆象山说“极”是“中”的意思。陆象山认为朱熹把“极”理解成了“形”,因而说“无形而有理”(其实朱熹把“极”理解为“穷极”,“至极”。之所以单举“无形”来说,是为了突出“理”的形而上性),这是道教老子的说法。在《太极图说》里,“无极而太极”是“无中而生太极”的意思。因为“无极”出自《老子》的“复归无极”句,老子以“无”为本,说:“无名天地之始”,是无中生有论。所以《太极图说》只是承继了《老子》的思想,故推断《太极图说》要么不是周敦颐写的,要么是其早年笃信道教时写的——《太极图说》与后来的《通书》以及整个儒家思想不合。

从朱陆之辩中可以看出朱熹是理解辩证法的,而且认为周敦颐是援道入儒;陆象山则更讲究文字释义,弃大同而求小异。朱熹看出了“有”与“无”这两个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对立,相反,二者互相包含对方的规定在其中,无中含有,有中含无。真正的无不是纯粹的空洞无物,真正的有也不是完全的充塞实有。因此他在回信中反问陆象山:“周子之所谓‘无’,是果虚空断灭,都无生物之理邪?”

“太极”之辩,朱熹和陆九渊究竟谁说对了?

朱熹认为周敦颐说的“无极”是为了表述“理”是没有形状、没有方位的实在本体,它是“无”的“有”。“以为在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

“理”乃是如此绝妙的东西,是“无”的“有”,又是“有”的“无”,是“无”跟“有”的统一。你说它一切皆兼有,但它又没有形状、没有方位;你说它空洞无物,但它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万物之中。这与“无中生有”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朱熹复信陆象山时反复声明:“熹详老氏之言有无,以有为无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正如南北、水火相反。”但陆象山没有理解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最终论战无法达成共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