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被淹,乾隆會怎麼做?

老百姓被淹,乾隆會怎麼做?

“吾聞四民中,惟農苦莫若。有年穀價低,歉年委溝壑。”

01

在幼年隨父親雍正外出打獵時,乾隆看見田間地頭的農民埋頭秋收,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酷愛寫詩的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超過全唐詩的總和,不少水平都不咋地。但關心農民的詩句,時常出現。

作為一個幾千年歷史的農業國,在封建社會,皇上靠官紳吃飯,官紳們靠農民吃飯,農民靠天吃飯。所以是否風調雨順,河道是否牢固,是皇帝們心裡的頭等大事。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位六十年,勵精圖治把大清帶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前,有一套獨到的辦法。

02

首先,乾隆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滿朝文武關於愛民的思想學習。

“地爐燃炭暖氣徐,俯仰丈室慚溫飽。此時緬想飢寒人,茅屋唏噓愁未了。”

天寒地凍,北風呼嘯,坐在溫暖如春的紫禁城,想到平民百姓艱苦的生活條件,尚未成年的弘曆,通過詩歌記錄下了他的感慨。

雍正留給乾隆的遺詔中說他“秉性仁慈”,這其中固然有美化成分,但在乾隆心中,是有黎民百姓的位置的。

即位之後,他經常對大臣們講,救災是“國家第一要務”,官員們為了避免出醜影響仕途,常常對災情隱瞞不報。

針對這種情況,乾隆說:“向來督撫中失察掛誤處分,朕常加寬免。或有諱災之事,朕必重治其罪。”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以避免貽誤災情,錯過最好的救援時機。

光嘴上說效果是不夠的。甘肅巡撫許榮,兩江總督那蘇圖都因彙報災情不及時,遭到了免官等處罰。

乾隆用實實在在的教訓,讓大家紅紅臉,出出汗,治治病。

03

乾隆第二條救災方針,就是通過嚴明紀律,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救災隊伍。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藏高原出發,一路沖刷著沿途脆弱的黃土,在歷史上多次決口改道,不知帶來多少天災人禍。治理黃河,歷來是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乾隆十八年,黃河在徐州銅山段決口,形勢危急。

當時的河道總督高斌,同時還是皇上的岳丈。被命令與張師載共同救災。

就在這皇上重點關注推進的項目中,他們的屬下李屯、張賓,兩人竟然在這個節骨眼上貪汙工程款。救災進展不力,憤怒的乾隆直接下令將李張兩人拉到刑場處死。一塊被拉到刑場的,還有高斌和張師載。

屬下犯罪,作為上級的高斌和張師載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大戰在即,最忌臨陣換將,人心不穩。殺了他們,只能解恨,不能成事。

聰明的皇上在此時運用了自己的手段。刑罰是隻是手段,辦成事才是目的。

事先乾隆並未知會他們倆,將四個人一塊押赴刑場。高斌和張師載眼瞅著前面兩個人被砍了頭,已經七十多歲的高斌早就被嚇得魂飛魄散,昏死在地。

醒來之後,監斬的欽差大臣才告訴他倆,皇上並沒有要他們死,只是陪斬。鬼門關走了一遭,兩人死後餘生,哭天搶地道:“我二人悔之莫及,此時除感恩圖報,心中並無他想。”

靠著撿回來的命,高斌和張師載再也不敢稍有懈怠。身為皇上老丈人的高斌,從此日夜堅守崗位,最後竟然活活累死在黃河大堤上。

04

在封建社會,官員一心向上看,只對上級負責。有了災情,不敢作為,不求立功但求無過,唯恐上司追查。乾隆救災的第三個方針,就是簡政放權,給官員在處理災情問題上的充分自主性。

乾隆二十六年,山東德州的大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爆發了水災,旱地變成澤國。

災害必然伴隨著饑荒,百姓們又冷又餓,慘狀莫名。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主管放糧的山東督糧道顏希深,正在省城開會學習。

放糧賑災耽誤一時一刻,就意味著生命的流逝。長官不在,官署中的下級無人敢去開倉放糧。百姓嗷嗷待哺,於情於理都該賑災放糧,但是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誰也擔待不起。

人命關天時刻,竟然是顏希深八十多歲的老母何太夫人站了出來:

“此何時也!猶拘泥於常法乎?況德州距離省城甚遠,如果等我兒子回來,再經詳奏核覆,那麼數十萬災民都將成餓殍矣!你們無須憂慮,馬上開倉放賑,以解倒懸。如果將來朝廷怪罪下來,一切由我兒子承擔。如果要賠償,我願盡吾家所有,查封以抵償。”

一席話,終於說動了這幫尸位素餐的公務員。德州幾十萬饑民得以活命。

這本是天大的好事,無量的功德。消息傳到山東巡撫耳朵裡,竟然被視為違背國家體制,直接向乾隆舉報了這對母子。

皇上看了巡撫的奏摺,做出了批示:“有這樣的賢良母親和好官,為國為民,權宜通變,巡撫不但不舉薦,還要彈劾,怎麼能鼓勵那些為國考慮者!”

顏希深母子從此在乾隆皇帝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何老太太被封為三品誥命夫人,顏希深也一路平步青雲,最後官至督撫。

05

年輕的乾隆喜歡斤斤計較,處處與官員們較勁以免被他們左右。但在面對賑災問題上,他卻顯示了難得糊塗的一面。賑災必然要花錢,乾隆對待花錢的態度是,為了保證救災效果,寧願多花冤枉錢,對百姓慷慨點又不是給了外人。

官員上報災情時,乾隆寧願他們報得誇張嚴重一點,多發了賑災款也不追究,就怕他們壓著不報。

在發放賑災款上,他又比他的爺爺爸爸都大方慷慨。乾隆十七年,山西巡撫阿思哈面對災情不捨得動用國庫,把賑災款攤派給地方豪紳。

乾隆評論說:“此奏實在卑鄙錯謬之至,朕實駭聞。”隨後對阿思哈做出了免職處理。

在賑災上的花費,乾隆遠遠走在了他的爺爺爸爸前面。

雍正在位十三年,賑災款用了一百四十三萬兩,乾隆即位十八年,賑災款就花費了一千三百二十多萬兩。

看到這個賬單,“敗家子”乾隆不好意思地說道:

“朕遇到偏災,即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懷,不能自已。也想不到竟然動用了這麼多漕糧。”

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乾隆五十年發生了全國範圍的災荒,這一年賑災款花費了一千四百萬兩,佔了全年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就這樣,把錢花對了地方的乾隆,把中國帶入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盛世。文治武功,人丁興旺,乾隆很得意。

06

皇帝不是萬能的,封建社會是落後的。在封建皇帝乾隆賑災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批判一番。

乾隆這麼賣力,一方面是為了百姓生活,一方面是為了維護體制。爭取民心與維護體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沒有電話,沒有微信。不是每個災情都能順利上達天聽,百姓們只能最後一搏選擇告御狀,乾隆在面對這一情況時,處理方式又異常腹黑。

乾隆二十二年,皇上剛剛結束第二次南巡,回京路上到了江蘇與山東地界,接連出現了兩撥來自河南夏邑的災民告御狀。

原來夏邑遭受大災已經兩年,縣令壓著不報,百姓們賣兒賣女以求活命。

調查後情況屬實,本該迅速懲惡賑災,乾隆這個時候卻陷入了兩難。

當地縣令實在是罪無可恕,死有餘辜。可是嚴辦了他們,開了民告官的先河,朝廷威嚴何在?可是不嚴懲縣令,又不足以平民憤,愛民如子的形象還能保全嗎?

一番糾結後,乾隆給出了最終的處理方案。

一是嚴懲地方官,該充軍的充軍,該革職的革職。二是把告御狀的災民交給山東巡撫查辦,看看背後有沒有黑惡勢力指使。

最後,乾隆給河南百姓發了一道諭旨:

“並傳諭各百姓等,俾曉然於朕惠愛黎元,一體之意,各安本分,靜候給賑。至巡撫、知縣之罷斥,乃朕遣人密加訪察,自為整飭官方起見,初不因彭家屏之奏,亦不因一二刁民之遮道呈訴也。若因此遂增致長刁風,挾制官長,擾及賑務,則是自幹罪戾,不能承受國家惠養之恩矣。”

翻譯成普通話有三層意思,第一,災情是皇上我自己發現的,不是什麼人告了狀才知道的。第二是該處理的人我都處理了。第三,有問題向基層反映,以後誰再告御狀別怪我不客氣!

風波結束,皇上依舊聖明,災民得到救濟,貪官被抓,只是可惜那幾個告御狀的民意代表。沒辦法,維護大清的盛世安定和諧,總要付出代價吧。

他們幾個就是這個代價。

07

乾隆皇上先死,封建王朝後死,終究他們都沒了。

我們現在有了挖掘機,有了衛星,有了手機。大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看到這麼先進的救災設備,大家熱火朝天的幹勁,封建老皇帝乾隆地下有知,應該也會讚歎一聲:“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