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7月26日,“徐仲偶作品巡迴展”第二站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次展覽展出徐仲偶60餘幅版畫、書法作品以及部分創作手記,其中包括富有中國傳統韻味的“花鳥”“書法”“山水”等系列,以及富含當代意味的“城市”“互聯網”等系列。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出格的書法 / 向顏真卿致敬 黑白木刻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出格的書法/格式化的騷動之二 黑白木刻 122×366cm

為藝·從中國出發

年輕時,徐仲偶就十分敬仰我國著名國畫家、教育家潘天壽。潘天壽先生提出的“兩峰論”是他藝術人生中堅定的精神後盾,其中關於“中西繪畫要各取所長”的藝術思想帶給他極大的啟發,使他開始深度研究中國的文化根性,併發掘其精華所在,隨之開闢了他用“以中國身份”進行藝術創作的道路。

如今,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的藝術特色成為了我國藝術界中獨樹一幟的存在。然而人們未知的是,他也曾面臨過艱難的藝術選擇。當中國美術界“八五新潮”撲面而來的時候,西方現代藝術順勢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不斷吸引著當時年輕一代藝術家的視線。徐仲偶坦言,在那個時代,面對歐美藝術進入國內並深受熱捧的現實情境,他苦惱過自己的藝術該通往哪一條道路,煩惱過自己是否就該順應時代,就此投身於全面實行當代藝術創作的大潮。但最後,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開始朝著一個他認定的方向進發。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青龍鎮 1998大英博物館收藏 黑白木刻3-1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青龍鎮 1998大英博物館收藏 黑白木刻3-2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青龍鎮 1998大英博物館收藏 黑白木刻3-3

創作早期,徐仲偶大多進行著寫實的藝術創作,其中《川西壩子》和《青龍鎮》就是這一時期的兩幅經典代表作。《川西壩子》描繪了他熱愛的川西大地,雖是本科畢業作品,在當時卻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江豐院長的高度評價,之後相繼被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收藏。《青龍鎮》這幅十米長卷,現也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它展現了湘西鳳凰古城平凡的生活場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被英國觀眾譽為“偉大的藝術”。

近些年來,徐仲偶的作品風格逐漸從寫實轉向了寫意,尤其是他“以什麼的名義”系列作品。從這些藝術之作中,人們可以發現他以抽象的手法,以不同的角度去表現藝術,比如在“書寫”系列裡,他結合了東方式的審美和西方式的意識,著重表現了水墨般的筆觸和線條,而不是它的內容;“戰爭”和“互聯網”系列作品又讓人們看到了他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關照,他曾說,“這個世界不是分離的,人與人也不是分離的,身為藝術家,需要去關注這些現實。”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大字報的回憶

在當下擁抱世界的時代裡,徐仲偶的藝術可謂深刻。在他的刻刀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種純粹又強烈的藝術語言,也是一種敢於突破東西方文化壁壘,一種融合傳統意蘊和當代意識的藝術精神,通過他的作品,相信人們能夠深切感悟到何謂“中國精神”和它帶來的震撼力,感受到“徐仲偶”這位藝術家的價值所在。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為師·以學生為本

身為藝術家的同時,徐仲偶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過去五十年,他堅守著的另一大陣地就是講臺。在這條道路上,他從未因年齡或其他因素而停下自己的腳步,從他17歲開始育人工作的小學到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的四川美術學院,再到後來調入的中央美術學院和現在來到的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這些無比豐富的教育經歷對他而言都是一筆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人為城市 / 佔地三千 黑白木刻 / 122×244cm

在教育路線上,徐仲偶始終秉承著潘天壽“美育,為人類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的理念。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他提出教育中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入心”。一方面,在他看來人心是教育的開端也是全部,因為教育中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充滿溫度、善意的交流;另一方面,他呼籲學校和教師以學生為本,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全的生命格局,尤其需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好奇心與自尊心,“這三個破壞其中之一,都可能會對如今飽含靈性的學生造成無法想象的影響”。

關於教育如何衡量,他曾說過樸實的話語,“我教好一個學生相當於打了個平手,教好兩個,那等於我多賺了一份快樂。教好越多的學生,我身上的幸福感也越多……”他堅信教育是有力量的,“教育並不是讓大家變成同樣的人,而是為實現個體的珍貴夢想和展現生命的高貴价值所存在”。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人為城市 / 高鐵 黑白木刻 122×244cm


人物名片

藝術人生|徐仲偶:以中國身份探索中國當代

徐仲偶,1952年生於四川成都,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副院長。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現任寧波大學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曾獲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銀獎、全國第十一屆版畫展銅獎、全國第十七屆版畫展優秀獎、文化部魯迅版畫創作獎、波蘭國際版畫雙年展獎等。其部分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