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在1870年代,當時的清政府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俄國、英國勢力在新疆的滲透。1870和1873年,英國派出的T·D·弗西斯使團與阿古柏政權達成協議,撰取在天山南部的自由通商、自由居住、“最惠國待遇”和治外法權等權利。而在1871年,沙俄則藉機戰略伊犁河谷地區,與阿古柏政權簽訂“條約”,獲得天山南部的自由通商、低關稅、駐紮通商使團的權利。英國政府甚至通過外交渠道,試圖強迫清政府承認阿古柏政權。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當時的阿古柏政權武裝

而在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出兵臺灣,派軍3000餘人,興兵侵臺。侵臺日軍因氣候炎熱,水土不服而疫病流行,又因清政府做好開戰準備,因此被迫撤兵,但隨後藉此吞併了清朝的藩屬國琉球,並訛詐了50萬兩白銀。日本的崛起給清廷以震驚,清廷內部開始出現加強東南沿海防務的聲音。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日本出兵臺灣的照片

若同時承擔海上、陸地防務,其開支對於財政制度落後的清廷而言是非常吃緊的,何者更重要成為有限資源內的戰略選擇。其中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新疆距沙俄和英屬印度太近,且人口稀少,可以放棄西北以集中力量籌建海防保衛東南。他說:“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防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而陝甘總督左宗棠則認為,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俄國與英國同樣、甚至是比英國更危險的國家,他強調塞防應該與海防並重,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最終,清廷採用了塞防海防並重的策略,在籌建海軍的同時,1876年至1877年,左宗棠率軍擊敗阿古柏政權,收復了新疆,並於1881年收回了伊犁河谷地區。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左宗棠的戰略眼光可能略好於李鴻章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左宗棠收復新疆

在這場塞防還是海防的著名爭論背後,是中國較為獨特的地緣結構。時至今日,中國的領土深深嵌入歐亞大陸東端,同時擁有廣闊的腹地和漫長海岸線,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海陸複合型國家。而與一般的海陸複合型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內陸邊界之狹長,鄰國之眾多,鄰國之強大,都是世界罕見的。中國的陸地鄰國中包括了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區大國。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中國的海陸複合型地緣環境是全世界最複雜的一個

另一方面,中國的東南沿海外圍則是島鏈,水體阻隔作用遠沒有面向大洋的常見海陸複合型國家那麼大,島鏈形成的兵力投送距離事實上很短,換言之,進攻方其實不需要特別龐大的運輸部隊就可以將兵力以島嶼為基點進行投射,正如二戰初期日軍在東南亞完成的進攻一樣。因此,中國的東南沿海外圍事實上更容易形成進攻跳板而非水體的阻隔。而中國的海上鄰國則包括了日本、韓國這樣的強國。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日本能拿下東南亞與其地形有密切關係,均為短距離投送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日本聯合艦隊的強大讓人忽視了日本海軍投送能力很差的事實

一般來說,領土是主權的基礎,因此陸權是中國基本安全的基礎,而海權則更多關乎發展權的問題。不過中國複雜的地緣環境也造就了一個優勢,那就是在安全問題上海權是可以和陸權協調一致的。如果對手無法在中國陸權的輻射範圍內實施由海向陸作戰,那麼中國的海防也可以相對穩固。中國現在的陸地地緣環境要好於冷戰時期,更好於晚清,不僅僅由於北方的戰略壓力大幅度減輕,而且因為擁有了核武器,這使得中國的本土防衛在相對歷史上其他時期更小規模的武裝力量下依然基本無憂。不過領土主權能夠談判的空間極小,因此需要防止的是對領土的蠶食,這點是中國陸權目前唯一需要注意的。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陸權的基礎性角色值得關注

陸權是中國基本安全的根本,中國陸軍依然是核心角色,如果中國陸軍不能維持著東亞的陸地霸權地位,則中國很容易陷入戰略被動。而海權則是更為複雜的技術,在陸權鞏固的基礎上,中國還需要多加學習。海防塞防之間的平衡對於現在的中國可以平衡,但海權和陸權的平衡將是現代中國的又一個新問題。

海防還是塞防?這是中國國防永恆的爭論,但現有一條件可減輕壓力

海軍力量的邏輯不同於陸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