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羣內質疑老師的作業,結果被老師痛罵一頓,是家長問題嗎?

不說不笑不煩躁丶



wu吳金泉


我是老師,也是班主任,也是家長,我站在這三重角度看了這個微信截圖上的對話,不得不痛心地說:這位數學老師的表現,實在是有失水準,甚至是斯文掃地。


教育的方式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如今為了家校更好的溝通,每一個班級在成立之初,班主任都儘快地建立微信群,首先把各科老師拉進去。微信群的功能主要用於班主任下通知,比如傳達學校的要求,還有自己班級的具體事宜。各科老師們在學校佈置了作業之後,怕有些粗心的學生記不下來,就在群裡再公佈一遍,這樣也助於家長了解學生的動態,好監督或者幫助自己的孩子完成作業。



有時候,老師在一些問題的陳述和家長的理解上會不太一致,或者家長對老師,老師對家長有不同程度的異議,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要本著溝通、和諧的原則,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妥善而理智地解決問題。在這個事件中,有可能數學老師確實作業佈置得很多,也有可能家長的承受能力小所以導致不滿,因為眾口難調,有不同意見純屬正常。個人認為班級微信群是一個公眾平臺,不利於團結的話儘量不要出現在這裡,家長可以私信數學老師。退一步說,家長沒有這麼做,當老師的也應該心懷寬廣,有容人之心,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



老師應該給予詳細耐心的解答。這樣的針鋒相對,全體家長都能看見,且不管作業是不是真的很多,這位數學老師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因為傳統上,社會對老師的要求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如果一個老師簡單粗暴,怎麼能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師?畢竟,除了教授知識,老師的為人處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麗人離


先看一下這事件的具體經過:

朋友的女兒即將升3年級,語文老師更換,在原語文老師佈置過暑假作業的前提下,新語文老師又佈置了新的作業,但是,他佈置的作業非常低級:把三年級課文抄一遍,把課外書抄一遍。朋友對作業量有異議,就在群裡提出來了,結果就有了這段對話。因為一直是跟語文老師在溝通,壓根就沒有說到數學老師,但是數學老師一開口就指名道姓朋友女兒作業的完成量是全班最少,在家長群這樣說,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讓孩子和家長在所有人面前丟了臉面,但是這是暑假作業,暑假才開始多少時間,再說了,暑假的時間都是由自己支配的,即使在最後一個星期做完,老師也不該有異議,不該拿這個來說事。原本就有暑假作業,換了一個老師,不是重新佈置作業,而是疊加作業,這個家長實在忍不了啦,就在群裡提出來了,結果是老師讓他退群。

家長的做法:

老師和孩子的角色特殊,我們做家長的都明白,家長真有意見想和老師提,要單獨和老師微信或電話溝通,我想老師都是很配合的,你如果想表揚老師,那你大可以在群裡大肆渲染一番。我說這話不是教大家都做馬屁蟲,因為在群裡,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團體,而老師就是這個群的領導,你提意見指責老師的問題,所有人都看到了,這其中有個“眾人在場效應”:

即表揚要在大庭廣眾之處,而批評要在私下,對普通人的批評尚且如此,更別說你在幾百人面前指責一個團隊的頭頭,你讓他如何立足!

先不說提的具體意見是什麼,如此之舉你讓老師--這個團隊領導如何做:承認自己的錯誤,那以後在幾百人面前還有威信嗎?此舉等於是直接和老師站在了利益衝突面上,士可殺不可辱,老師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肯定會使勁反撲,這也就不難理解數學老師為什麼會說:我就是亂吼,看不慣你退群,言外之意是:我就這樣,你怎麼著吧,看不慣你可以走。所以此時老師們的氣氛就是:那還有什麼理智,還講什麼對錯,都在為自己的地位而戰,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是核心原因,有時候家長語氣委婉些,老師通情達理、多些耐心,也就過去了。這件事情中,估計是家長提意見時語言組織的不好,正好碰上數學老師脾氣老賴,道德、禮貌方面欠缺一些,就造成了這樣。

數學老師的做法:

數學老師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雖然這名家長在群裡給你們提意見,你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但畢竟人家是有原因才說的。你怕在群裡影響不好,也能理解,你應該給家長先大致說一下,稍後私信討論細節問題,而不是靠你的權威來壓制,真正的人心是壓制不住的。而你毫無老師風範,跟街頭路人炒架一樣,老師的師德和光輝形象被你拋到了九霄雲外。

班主任的做法: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他應該起到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而這個班主任怎麼做的呢?看到有人質疑了自己的老師,他想的不是怎麼從全局上解決問題,他的觀念晨,首先映入腦海的是維護自己老師的利益和權威,至於具體事情的誰對誰錯,那是私信時才解決的。這種想法也是正常人的想法,比如你自己或同事在受到別人的指責時,第一反應就是保護自己和反擊。但他忘了,你是一個班主任,你就是“班級”這個組織的當家人,你必須對全體負責,家長也屬於你的管轄範圍之內,這說明你,假如要做為一個普通老師,維護自己人的利益你是合格的,因為你都利用你班主任的權力來讓家長退群,但在班主任的任上,你的大局觀你欠缺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一個頭頭來領導大家,希望這件事後,你們的領導能教一下你做為一個組織當家人的全局意識!

最後,這件事合理的解決方法:以後大家有意見一定要提,這都是為了我們孩子的成長,但是要單獨和老師溝通,

錦繡新鮮說,分享人生智慧,成就錦繡人生!


用技巧一改變人生


本是有緣人,相譏何太急

家長老師因孩子相遇,本應相知相信,攜手共育良才,卻反唇相譏!



回顧一下事件:上海一個家長微信群,由於剛換了老師,孩子的暑假作業就多了一倍,原來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做,新換的語文老師,也給孩子佈置了作業。這樣的作業,終於讓一位家長忍無可忍,鼓起勇氣質疑了老師。沒想到,這位家長竟然被老師痛罵一頓,喊他退群!



1、溝通無限

如果家長髮現作業過多,私下與老師溝通,或許就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兩任老師交接,作業應以後者為重,畢竟每位都有自己的教學計劃。


2、寬容為上

不知家長用了怎樣質疑,換來老師的攻擊。無論如何的語氣,作為教師都應以寬容大度來對待,俗話說德高為範,教師以德報怨,定能化干戈為玉帛。

3、和諧共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目標一致,和諧共處,才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家校同心,黃土變金;家校同向,天天向上。”孩子是我們的名片,讓我們家校攜手,形成合力,打造最好的教育共同體,在名片上譜寫最美麗的詩篇


Sakura樂樂


現在的老師有的都沒有老師的樣子,家長一般都不會和老師吵,誰敢得罪老師呀,得罪了你家孩子基本上就會穿小鞋,座位常年給你搞在教室的後面都是小事,老師壓根直接不管孩子才是大事。

你看看這個數學老師的口氣,好像自己太上皇的一樣。

“呵呵我就喜歡吼,看不慣你退群呀”

任何機制都應該有一個監督機制,老師沒有人管,那你就拿他沒有辦法。


畢竟老師是“為人師表”呀,說出這與的話,作為一個家長,怎麼敢把自己的孩子拿給這與的老師帶。即便帶,也帶不出什麼好結果。

我也是一個老師,說實話,這個家長反饋的寒暑假作業多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問題了,佈置的多,自然是希望學生寒假多學點,也是為了學生好。但是說實話,寒暑假作業老師開學都是不會改的,也不會評講和改錯。說減負說了不知道多少年,結果學生越學越痛苦,作業越來越多。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家長反饋作業多,就讓家長退群,那誰還敢反饋問題呢。這也反映了家長很弱勢的一個情況,如果這個家長是教育局的,你看這個老師還敢不敢這麼說。

但是,凡事多面看,這個家長說話也是反饋了一個情商低的問題,老師要管得住學生,那麼就一定需要樹立足夠的權威性,家長有問題,其實可以先私信老師瞭解情況的,直接就在群裡斥責老師,很多老師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想到的就是先懟回去。

可能有的網頁覺得家長沒有錯,微信群也是公共場所,別人在公共場所直接罵你的話,你會怎麼辦?啥也不說麼?說白了,大部分的爭端就是這麼造成的。

懟回去,結果就是互相較勁,於是老師和學生家長的素質低都是展現的淋漓盡致,與罵街有何區分。

本來一件可以避免的小事,由於教師和家長雙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欠妥,私下好好溝通交流不就完了的事情,硬是被搞這麼複雜。


高考數學呆哥


家長得思考一下家長群的作用。

家長群是老師佈置作業的群,老師傳達家長執行。目的是讓家長來配合老師的管理,必須樹立老師的絕對權威,只有這樣全體家長才願意積極主動配合。一旦家長在群裡質疑老師,就可能繼而引起群體反應,讓更多的家長懷疑老師的能力和做法,請問老師接下來的工作怎麼做。

如果家長質疑老師的作業,覺得這作業佈置得不對,最明智的做法當然是加老師的微信一對一私聊,或者直接去學校找老師。先不急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先問問老師這樣佈置作業的目的是什麼,聽聽老師怎麼解釋。家長先不要先入為主,別先急於認為老師的不對,一個專業老師肯定有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考,以及他認為正確的方法論。聽完老師的解釋如果家長還是認為有問題,再不妨委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及建議。再聽聽老師怎麼看怎麼認為。

如果你堅決認為老師做的不對,你可以跟老師溝通,首先告訴老師,你尊重老師,但覺得這方法未必完全適合自己的孩子,你確信自己有更合理,更正確的一套,你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不交某些你認為不合理的作業。只要足夠尊重老師,我相信老師會給你的孩子一個機會去嘗試你個性化的教育。當然請家長務必慎重,還得聽聽孩子自己的想法,達成共識才行。

永遠不要在群裡公開質疑老師。

關注國權演講社,傳遞正能量,明天一定更美好。


國權演講社


我個人覺得是老師的問題。

事件回顧:這是發生在去年上海的事了,有一位家長的女兒即將上三年級,由於語文老師更換,又佈置了新的作業下來,導致暑假作業多了一倍,家長便在群裡質疑了老師,沒想到因此吵了起來,老師要求他退群,而其他家長卻保持沉默。





雖然我也是老師,但這次我覺得問題出在老師,家長說的話不無道理,而老師貌似有些不講理。尤其是那句“看不慣你可以退群啊”,說實話,說出這句話顯得很沒素質,而且還是從老師嘴裡說出來,更容易被人反感。


我相信這樣的老師在教師隊伍裡只是少數,我身邊的老師們每天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著,不敢與家長髮生衝突。學校也經常強調跟家長說話時要注意分寸,對待不一樣的家長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像這次事件裡的老師完全可以採用其它方式解決。

例如,老師希望家長可以私聊,而家長卻在群裡表達,這時候老師可以主動找家長私聊,也可以避免矛盾的升級。所以我覺得這兩位老師的做法很不理智,說的話也比較難聽,實在不應該。


小小數學教師


這位家長對自己孩子有安排,難道這位家長還能無償幫助其他孩子?

既然不能,那麼就別干擾老師正常佈置全部學生的假期安排

老師那樣說話肯定是不對的

但是截圖只是部分

老師前期說的什麼,家長前期說的什麼都沒有!

而且截圖應該是從家長方面流出的,那麼截圖肯定是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截圖

如果想完整說明老師因為什麼才這樣說話需要全部截圖

但是目前沒有全部截圖

那麼我個人理解就是,前期家長說的話肯定有過分的地方,要不一般情況下,老師不會這樣

如果想要特殊對待,難道不需要私聊嗎?

因為不是所有家長都有錢給自己的孩子報補習班!

這位家長因為自己給孩子安排的,跟老師安排的假期有衝突,難道不應該私聊嗎?

這位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了雙語培訓的託班…

其他家長都有這個條件?

其實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老師是考慮的全部孩子,而家長只用考慮自己的孩子

家長可以對孩子可以特殊培養計劃

沒問題,但這只是少數家長

大部分家長都這個沒精力

那麼這部分家長的孩子是不是應該按照老師佈置的假期作業對孩子進行教育?

假設在這個家長群中,老師把全部作業量減少

那麼對孩子有安排的家長滿意了

對孩子沒有安排的家長呢?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只看局部

這位家長是對自己孩子有額外的培養計劃

所以在群裡說這樣的話

如果其他家長沒有這樣的計劃

把這位家長說的話當成了“雞湯”

但其他家長沒有這樣的計劃

過了幾個假期之後

孩子的差距呢?有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阿阿阿杰


起初家長在群內提出對作業佈置的質疑,是可行的,是正當的,而非家長的問題,後續的對話則是雙方的問題,特別是那個數學老師,一句話形容:"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先來情景回顧吧:







我先從數學老師的角度看:

  1. 首先,語文老師佈置的作業跟你數學老師有什麼關係,人家新語文老師在看到群消息後,面對家長提出的質疑自然會去處理,這是他的本職工作,他自然會去諮詢一下原語文老師,然後再做出調整,做出新的解決方案。而那位數學老師倒是先出頭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2. 數學老師說話完全就是一個零情商的人物,不會說話,一點都對不起"教師"這兩個字,跟家長互懟,這算什麼事,"師德"哪去了?還自認為自己爭贏了,一點素質都沒有,說話不經過腦子!活該被潑一身髒水!如"你交的只是書費活動費保險費飯費,我工資不是你發的搞清楚",明顯就是想幹架嘛,傻的可以。"這是通知群",貌似在說,在座的各位,別說話,我們說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們好好接受就行,真是把自己當"土皇帝了"。
  3. 當眾挑出那位家長孩子作業的問題來說事,一點都不顧及學生的個人隱私及尊嚴!甚是無語!對學生不尊重,對家長不尊重,對教師這份職業不尊重,真是誤人子弟!

從班主任的角度來說:

  1. 當家長提出質疑時,首先就沒有及時去處理問題,班主任作業聯繫學生、家長、科任教師的橋樑和紐帶,當出現問題時,應當及時瞭解情況,妥善處理,而非任由事態擴大!
  2. 面對家長與數學老師的互懟,班主任沒及時調停,反而火上澆油,加劇矛盾,還處處維護同事。
  3. 當著眾人的面說出其他家長私信叫那位家長別說話,豈不更加劇矛盾,無論是誰,面對這種狀況都會情緒不能控制,加劇口角之爭!這也算是悲哀,社會的悲哀,"不敢言、不能言"。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

1.提出質疑是可行的,誰都有言論自由,也有知情權,無可厚非,誰都有各自的安排,自然對新語文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可以提出疑問。

2.人家家長起初態度還是挺好的,包括後面的說話態度也不算差,只是被數學老師激到了,太過分了!一點都不留餘地,不給人家家長臺階下!


總之,誰引發的導火索還得誰承擔,數學老師的師德不行還需進修,本一件小事,非得把自己搞上頭條去!


如有不足,歡迎留言評論,我將第一時間回覆,謝謝!

望眼科技界


我作為一個初中教師也和你談談。孩子上不了優質初中家長找事;孩子上不了優質高中家長找事,孩子上不了優質大學家長找事;想分層教學家長說老師區別對待,不分層教學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確實有限,假期了,作業佈置不夠多家長說不負責任,佈置了相當的作業量,家長也不樂意。你們有本事告校長,告教育局,簡單的很,這個孩子從此普通化,回答問題,參加活動,佈置目標,他可能都會自然被邊緣化,因為老師不知道又有哪地方觸碰到你家的底線了。所以我建議按照家長的收入,孩子的學習能力把孩子分在不同學校最合適。工薪階層沒時間管小孩,並且對孩子是最為放縱的,可以放在一個學校統一對待。富有,並且很喜歡嚴格要求孩子的,放在一起。直接分出階層,所有事情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