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淺析信託公司的新型信託業務發展趨勢

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致使信託業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以往的盈利模式不再適用於新時期的經濟形勢。本文結合當前的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形勢,和信託公司的現狀,來探討信託公司的三種業務發展方向。

一、信託業發展背景

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信託公司近年來的發展如火如荼。根據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6月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24.27萬億元。從2011年9月末信託資產規模3.27萬億元至2018年6月末,信託資產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45%。但是從2013年起,信託資產規模的增長速度持續下滑,而行業內營業收入和權益報酬率的增速以及年化信託報酬率也在逐年回落。在經營環境和經營業績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下,信託公司必須深刻認識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開創新型業務以提升經營業績。

二、信託業的新型信託業務方向

1.不良資產證券化

受到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將持續承壓。而尚未見頂的不良率不斷加大銀行業的運營壓力,因此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出表意願十分迫切。

當前,不良資產出表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銀行自主核銷不良貸款,這不僅程序複雜,而且意味著不良資產的徹底損失;第二種是將不良資產打包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但這種方法具有周期長,折扣高的特點,既要求銀行賤價出售不良資產,放棄可能產生的後續收益,又難以滿足特殊情況下不良資產緊急出表的要求;第三種是銀行將不良資產與其他金融機構對接實現出表。這種方式簡單的說,就是銀行將不良資產名義上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基金子公司等。

金融機構發起資產管理計劃募集資金作為不良資產的對價,但實際上銀行又作為出資方以名義上投資於資產管理計劃的方式將不良資產收益權回購,資產管理計劃的收益即不良資產的現金迴流,是銀行減少的不良資產損失。而其他金融機構作為通道角色收取通道費用幫助銀行粉飾報表。但是,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將使不良資產名義轉讓的操作空間消失殆盡。不良資產的出表將會更多考慮資產證券化模式。

資產證券化一直被視作信託公司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原因在於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將證券化的資產出售給一個特殊目的載體以達到風險隔離的目的是一個關鍵步驟。一般來說,SPV有特殊目的信託、特殊目的公司和有限合夥三種模式。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下,只有特殊目的信託模式才能真正實現破產隔離效應,實現減稅減負的目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信託公司是目前最好的SPV。信託公司有望在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中,採取"大投行+SPV”的模式獲取競爭優勢。

2.家族信託

據統計,截至2015年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額達到113萬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32萬億元人民幣;高淨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額達到49.7萬億元人民幣,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600百萬元人民幣的高淨值家庭約207萬戶,2013至201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6.1%。當積累的財富已經超過了富裕生活的日常所需時,愈來愈多的高淨值人士開始考慮財富的保障和傳承。根據貝恩公司《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財富保障和財富傳承成為高淨值人群首要和次要的財富目標,而對於超高淨值人群而言,財富傳承更為重要。超過一半的高淨值人士尚未對財富傳承做出安排,但是不少高淨值人士擔憂將大量財富過早而又沒有規劃地交予子女,將助長子女好逸惡勞的紈絝心態。這種現象催生了財富管理的需求,龐大的高淨值群體也意味著財富管理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

作為長期以來定位高端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信託公司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和靈活的配資模式,具備抓住初具雛形的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機遇的良好基礎,能夠開展家族信託業務滿足高淨值人群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在我國的法律框架下,相比國內另一針對高淨值客戶服務的金融部門—私人銀行而言,家族信託以獨有的風險隔離機制實現了財富保障目標的同時,具有獨特的財富傳承功能。通過設立家族信託,高淨值人士可以有效地緊鎖股權以避免委託人及受益人離婚或去世產生的財富分配問題和企業控制權糾紛問題,實現財產的安全隔離以避免企業各種風險導致的家庭財富縮水,合理的避稅節稅以避開高昂的遺產稅,確立受益人的受益條件以傳承家族理念和防止財富外流。

家族信託業務不僅能夠滿足高淨值客戶的需求,也給予了信託公司更多的業績激勵。以2013年平安信託推出的國內首單家族信託“平安財富·鴻承世家系列”為例,採用了"年費+超額管理費”的收費模式,年費率為信託資金的1%,年信託收益率高於4.5%以上的部分收取50%作為浮動管理費。對比當前信託公司的固定比率收費模式(主動管理型業務2%左右,被動管理型業務0.1%左右),家族信託業務給予信託公司更高的業績激勵。此外,家族信託能夠為信託公司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解決集合資金信託期限短、成本高的缺陷,能把視角投向長期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方向。

當前,我國家族信託剛剛起步,限制家族信託的主要因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股權不動產等資產暫時無法過戶至信託名下,受託人的道德風險和客戶認知能力缺乏,以及金融機構能力欠缺。但是隨著財富管理和傳承的需求上升,和監管層對信託公司開創新型業務表示積極鼓勵的態度,相關法律法規將不斷完善,家族信託業務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而遺產稅開徵等預期將進一步加速家族信託業務的發展。

3.海外資產配置業務

2018年以來在經濟增長乏力,被動應對貿易戰、國內收益率整體下跌和貨幣政策微調向寬鬆轉變的多重因素影響下,資產荒開始蔓延。國內可投資資產的質量不斷下降和兌付危機逐步增多,以及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的現象使投資者意識到分散降低投資風險和海外配資的重要性,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持續高漲。而在國內資產配置陷入僵局的情況下,資產管理機構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資產配置業務,境外投資的價值日益凸顯。多家信託公司也開始嘗試海外資產配置業務,通過申請QDII和QDIE業務資質、設立海外子公司、與境外資產管理機構合作等方式開展境外投資,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海外資產配置服務。截至目前,共有20家信託公司獲得開展境外業務的相關資質,14家信託公司獲批QDII額度,規模合計77.5億美元。

長遠來看,海外資產配置業務對信託公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資產配置全球化能夠有效地分散風險,避開宏觀經濟下行和政策環境變化,獲得穩健的收益,滿足客戶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以往境內的資產收益率通常高於境外,所以僅有少數投資者處於教育、移民和避險的動機配置了海外資產。

而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海外工作、留學和移民人群數量的增加,開闊了投資者的國際視野,境外投資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升。2018年二季度的人民幣匯率大幅下滑又進一步弱化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強了境外投資的需求。同時,海外配資的門檻也在逐步下降,這意味著眾多的潛在客戶,尚未成型的市場也為信託公司提供了塑造海外資產配置業務品牌的機會。

與國內的資產管理市場不同,投資者對於境外市場的宏觀經濟形勢、政治環境、法律法規、投資機會和產品風險都不甚瞭解,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因此更為依賴專業機構。相比國內市場多層次的客戶類型,境外市場的客戶以高淨值人群為主,更願意為資產管理和投資諮詢付費。這不僅能夠增加信託公司的業績,更對信託公司的專業性和國際化有所助益。目前制約QDII業務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QDII業務的額度限制,根據信託業協會的數據QDII餘額僅佔信託資產的0.24%,這是明顯不合理的。但是在資產配置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下,QDII額度必然繼續提升,QDII業務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三、結語

從2009年開始快速發展至今,信託公司正面臨轉型的關鍵關口。信託公司應當拓寬經營範圍和業務方向,把握時代發展的機遇,這才是信託公司在大資管時代激烈競爭中的制勝之道。

本文源自現代經濟信息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