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由於2016年沒有怎麼出門遠遊所以2017年的春節打算出去旅遊一趟,最終選擇了自駕遊 江西 順帶走一走 福建 。 福建 以前就去過 廈門 ,這次則計劃去下 福州 和 泉州 (結果臨時改為了 漳州 , 泉州 則在一年後成行)。 江西 則是完全的處女地,主要目標是 廬山 和 景德鎮 。由於計劃是出行前2天才草草做了一下,所以很多細節的地方安排的就不是那麼緊湊,不過大體上也夠用了。

一月份的週六上午10點從家裡出發沿武深告訴、濟廣高速到 增城 ,再走派街告訴到 從化 ,再經樂廣高速、南韶高速到達了 南雄 市,本來計劃是直接到梅關古道附近,但是無奈堵車嚴重,還沒到 南雄 市天就黑了,所以只得臨時改道 南雄 市住宿一晚。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晚上住在 南雄 市大潤發附近酒店,在商場裡大娘水餃解決晚餐,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起來加油出發到梅關古道景區,距離這裡還有20多公里的路程。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是在 江西 和 廣東 之間的一座關隘,坐落在在 梅嶺 之巔。而 梅嶺 即是大庾嶺山脈的咽喉部位,梅關古道就在 梅嶺 之中。車過 梅嶺 站之後不多遠就可以到一片停車場。下車後從一個不起眼的入口進入古道,兩側都是一些老房子,有些房子裡面還有文革時期的標語,很有些看頭。這條路一直到景區大門口大概有公里的樣子,可這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條路也是古道的一部分。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連看帶照相不過1個小時就可以來到景區大門,奉上每人40大洋買路錢方始得入。 梅嶺 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由於 梅嶺 地勢險要,兩千年來一直是古戰場。民國建立後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戰爭,北伐的大本營在 廣東 韶關 ,每次北伐出發前的誓師都在這裡進行。紅軍也多次在此戰鬥,特別是陳毅曾帶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游擊戰,並寫下了有名的《 梅嶺 三章》。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 中國 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 陽山 關、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 梅嶺 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秦關,後來橫浦關為戰爭所毀。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嶺 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餵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古時交通主要靠馬,所以長途跋涉後馬也是需要喝水休息的,飲馬槽也是應時之舉。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但早期之路規模不大且後經連年戰亂而荒頹難行。真正的大規模開路的是唐朝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句的作者。他本身就是 韶關 人,從家裡到都城長安必過大庾嶺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開元四年(716年)秋,當時還只是一任京官“左拾遺”的張九齡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宰相姚崇的不滿,只得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張九齡回嶺南也需走這必經之路,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開元年間的唐王朝,經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社會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貿易交通有了很大發展, 廣州 已成為中外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在這種情況下,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張九齡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路修成之後,張九齡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記述大庾嶺開鑿後,公私販運“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為之失險。於是乎鐻耳貫胸之類,珠琛絕贐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由於梅關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為改觀。 梅嶺 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後人譽之為“古代的京廣線”,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宋代戰亂時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嶺路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的通衢大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在古道庾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它是後人為紀念張九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行走間經過一座古橋,名曰:接嶺橋。它是古驛道上重要的橋樑,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代弘治年間朱華捐資重建,當時的知府為它作記,並命名為接嶺橋。它本來是坐落在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但時逢冬日並不見水。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接嶺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8.5米,寬3.65米,拱高1.3米,麻條石砌成。傳說,過去橋上蓋有瓦棚,可避風雨。今橋兩邊的條石上仍有柱洞可見。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開通後,南北交通大為改觀, 梅嶺 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當時的百里 梅嶺 古道一片繁榮。據史料記載,古道“長亭短亭任駐足,十里五里供停驂,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的重要作用,使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視,不斷對古道進行修建,工程較大的要算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 南雄 知府鄭述用石砌古道,並在道旁補植松梅。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民國時期,隨著粵漢鐵路、雄餘公路的開通, 梅嶺 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歷史使命。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一口唐朝古井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在通往梅關的途中可以由一處臺階拐上去到”元帥嶺“,也就是陳毅元帥打游擊的基地。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後,陳毅與項英率部從中央蘇區突圍,來到梅山一帶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在 梅嶺 ,他率部與敵人周旋,幾次遇險。隱蔽處位於 梅嶺 半山窩,過去這裡林莽繁茂,茅草叢生,一派淒涼景象。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由於驛道廢置,行人稀少, 梅嶺 地勢較高,從這裡可以察看到 大餘 縣城敵軍的動靜,有利於開展游擊戰爭,也是較好隱蔽的地方,所以陳毅選擇此處,作為臨時基地。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當時紅軍游擊隊挖的戰壕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1937年5月間,由於派去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的陳海叛變投敵,發生了史稱的“梅山事件”。當時陳海叛變後,為了向敵人請功,他送假情報進山,偽稱黨中央已派人來 大餘 ,要陳毅親自到 大餘 城見面聯絡。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當時與黨中央失去聯絡很久的陳毅,信以為真,次日在梅山區委黃佔龍的護送下,化裝成商人,來到原地下交通站--驛使門外的糖鋪附近。遠遠一看,見糖鋪已被敵人查封,始知出了大事,兩人分別回到山裡。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據說,陳毅化裝後穿著士林布長衫,戴了黑色眼鏡和禮帽,使守候的敵人未能識破他,陳毅一直從糖鋪闖至梅峰橋,才拐彎逃出虎口。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陳海誘捕失敗,敵人就迫不及待出動大批軍警到 梅嶺 搜山,並放火焚山,企圖把游擊隊燒死於山中,多虧老天有眼,那日傍晚後,嶺上下了一場大雨,把山火澆滅,陳毅才從草叢中出來,會合了其他戰友。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他料定敵人還不會甘心,可能會採取更惡毒的手段,於是決定把特委游擊隊及時轉移至油山,避免了遭受更大損失。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陳毅的《 梅嶺 三章》就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當時游擊隊的指揮所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由此下山繼續朝梅關前進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不遠處,已經看到了梅關關樓,從漢至唐, 梅嶺 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 南雄 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 梅嶺 關樓保存至今。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關樓地處 梅嶺 山巔,以"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於 梅嶺 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說。古時這裡原沒有關,先秦時 梅嶺 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秦始皇統一 中國 後,這裡始設橫浦關。舊址在今雄餘公路上,人稱小梅關。今所見之梅關關樓稱大梅關。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梅關始建於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縣誌載:" 江西 提刑權知南安軍,蔡挺立梅關以分江廣之界"。梅關因戰爭,使關樓累圮累修,現存的殘關關樓,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門洞深5.5米,內寬3.5米,高3.5米,洞門內兩側牆留有閘門逢道和閂門洞眼,說明關門也重疊數層,真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城門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北面石匾陰刻的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未注落款。東側是登關樓的惟一蹬道;西側3米,豎立有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有" 梅嶺 ";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 清康 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南面城門上石碑刊刻的是"嶺南第一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萬曆 南雄 知府蔣傑書。城門二側有聯曰:"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系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

自駕閩贛行之1—梅關古道

原關樓分兩層建築,上層為瓦房,下為城門。今上層已倒塌,僅存關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