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起跑線」了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發佈了《關於做好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工作的通知》, 從2018年秋季入學起,小學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

所謂“零起點”教學,是指把學生在入小學前,未參加過校外任何形式的課程輔導學習、沒有任何學科知識積累作為前提和起始基點,學校教師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

其實,這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按照義務教育學制規定,小學一年級才是孩子正式上學的起始年級。“起始”的意思就是“剛剛開始”,從理論上來說,孩子的“學習”是一張白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教育部頒佈的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就是從“零起點”開始的。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明確發文,要求各地學校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實施“零起點”。

只是個別學校、個別教師執行不夠嚴格,更加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立漸重視,還有一些培訓機構不科學的過度宣傳,使得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做出了不省揠苗助長的舉動,在孩子還“未到達起跑線”——上一年級的時候,就讓孩子“搶跑”——提前學習了。

豈不知,這樣做,對孩子未來學習發展是極不利的。

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起跑線”了

青島市北區李女士對此深有感觸,她說“孩子幼兒園畢業後,我給他報了幼小銜接班,想著提前學習一些小學知識,上了小學不發愁。沒想到這種想法卻差點害了孩子,因為在幼小銜接班學習了很多小學知識,且銜接班的進度和小學教學進度、標準都不同,導致孩子一開始上小學看似會的多,慢慢地反而不適應一年級的節奏,成績反而在班裡落後了。”

其實,孩子學習“開始超前,後面落後”,不僅是輔導班和學校“教學節奏”不同步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提前學習有違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規律。

學習不僅是一個記憶過程,更是一個對現實事物分析、概括、歸納、總結、抽象的過程。

人的大腦和身體一樣,有一個發育成熟的過程,幼小的孩子,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記憶能力超強,但分析、概括等能力,特別是抽象能力還遠遠不足,因此,有些知識,即使記下來,也並理解。比如1+1=2,讓小孩子記住並不難,但他們並不一定理解,因此,幼小孩子算數時,3+2一會兒等5,一會兒等6,並非是粗心的緣故,而是他們根本沒理理解3+2的真正涵義。

家長可以翻一下小學一年級數學課本,就10以內加減法,一年級要教半個學期,這其間,主要是讓孩子通過對大量現實物的比對,抽象出數來,形成數的概念,而只有孩子心中有了“數”,後續的計算才有了基礎。

而相對於一些輔導機構,10以內的加減法,三天甚至一天、一節課可能就教完了。這種學習,就像吃肉,直接把肉貼在了孩子臉上,表面上看,孩子是胖了,但過幾天,水一干,肉就會掉下來。

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起跑線”了

不僅是知識沒理解,沒學會,“搶跑”提前學,還會讓孩子形成一些壞習慣。比如,有的孩子在思想會產生“已經會了,不用再學了”的心理,導致他們上課精力不集中,這極不利於他們的後續學習。還有的輔導班教師不合格,拼音、筆畫等不規範,上了學很難糾正,更有輔導班只管知識教學,不管習慣培養,導致孩子形不成抽象思維,計算思維,錯誤的寫字姿勢等,所有這些,都會遲滯孩子後續學習的速度、效率和效益,實在是得不償失。

現在,對於“零起點”教學,教育部門和學校都採取了強制措施,家長朋友不用再擔心孩子的“起跑線”問題。

當然,不讓孩子提前學習,並非絕對地不讓孩子識一個字,也不讓孩子算一個數,這裡主要是指家長不要再把孩子送到專門的“識字、算數”班裡去進行專門的學習。

平日生活中,幼兒園遊戲中,在順其自然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地識字,算數,且在這種“無意識”無負擔的情況下,識字越多、算數越多,越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因為,對實物的認識、概括、抽象、想象過程,也是孩子成長和大腦發育的實際需要!

一年級實施“零起點”教學,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起跑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