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馳汽車: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中,車企如何應對?

對於新能源行業而言,2018年年初發布的《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的優化調整,新能源客車和專用車補貼標準的降低,讓整個行業燃起了“無形的硝煙”,一場關乎企業存亡的“戰爭”提前打響。

面對著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上的一大“拐點”,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發展策略決定了企業的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汽車在續駛里程、電池系統安全性、電機及控制器運行穩定性等問題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輛新能源汽車從獲得生產資質、申報產品數據及檢測方案、檢測機構上傳檢測報告,到裝備中心(原中機中心)進行技術性審查,再到工信部審核籤批進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需要通過層層部門的嚴格把關。而對於獲得“準生證”的車企而言,上報產品的數據及檢測方案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以及檢測機構上傳的試驗報告及檢測項目表所顯示的內容是否準確無誤,決定了車企生產的產品是否能通過車輛准入流程。

根據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中的要求,車企向檢測機構上報的產品需要通過《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中規定的39項檢驗標準。其中包括儲能裝置(電池單體、模塊及電池包)、電機控制、電動汽車安全、電磁場輻射、電動汽車操縱件、儀表、能耗等19大項檢驗項目,每項檢測均有相對應的標準作為依據。

也就是說,車企在保證自身產品質量同時,車輛檢測機構的挑選也成了決定產品“生死”的重要一環,若是檢測機構的測試條件達不到相對應測試標準的要求,那麼檢測機構上傳的試驗報告則會成為車輛產品進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流程中的一隻“攔路虎”。

據瞭解,目前具有新能源汽車檢測能力,並且國家認可的車輛檢測機構有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天津汽車檢測中心、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幾家大型檢測機構。

綠馳汽車: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中,車企如何應對?

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是由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以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為基礎,建立的第三方車輛檢測機構。據瞭解,目前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已建有碰撞安全實驗室、整車性能實驗室、零部件實驗室、燈光電器實驗室、排放節能實驗室、電磁兼容實驗室等核心實驗室,以及仿真實驗室、材料與用品實驗室、汽車召回檢測實驗室等特色實驗室。具備碰撞安全、整車性能、新能源方面、零部件及電磁抗干擾等多方面的測試能力。

天津汽車檢測中心電磁兼容測試室

天津汽車檢測中心的前身是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做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投資建立的第三方汽車產品檢測機構,天津汽車檢測中心已獲得政府部門認可授權的資質有國家轎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汽車新產品申報公告檢測機構、工業產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質量控制實驗室等。

同時,天津汽車檢測中心還擁有獨立的新能源汽車試驗室,主要包括動力電池試驗室、電機電控試驗室、充電部件試驗室、燃氣車輛試驗室、燃料電池試驗室等。試驗室主要開展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測試評價和論證,包括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充電部件、燃料電池、燃氣車輛等關鍵總成和零部件,涵蓋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所有關鍵零部件測試評價標準。

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

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做為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檢測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新能源汽車專業檢測平臺。其擁有的新能源檢測研究實驗室包括三綜合振動實驗室、新能源多軸模擬振動臺、電池單體模塊循環壽命實驗室、電池模塊性能和壽命檢測實驗室、新能源電機性能測試室等。

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

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是由工信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交通部等政府主管部門授權的第三方車輛檢測機構。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能夠承擔乘用車、商用車、農用車,摩托車、發動機、底盤、零部件、機動車儀表、燈光、電器、非金屬製品等各種產品的檢測和檢查,以及汽車專用測試儀器的校準等試驗及檢測。

同時,其擁有的新能源汽車試驗室是行業內承擔新能源檢測項目最多的實驗室之一,能夠進行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及其零部件試驗和研究工作。可按國家標準GB、歐盟指令,ECE 法規、ISO/IEC、SAE 及行業標準、有關技術要求和試驗規程等標準實施對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及控制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器、動力電池、充電裝置(系統)性能試驗和安全測試。

除了文中提到的幾家車輛檢測機構之外,國內具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還有很多。但歸根到底,車企生產出的產品能否通過檢測還需車企對自身產品的嚴格把關。而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行業標準、全球化發展趨勢、企業創新發展等趨勢,專業的解讀和觀點將為行業消除掉許多“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