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大事,非學會英語不可!」看李嘉誠如何學英語!

李嘉誠一家人來到香港後,已過不惑之年的父親李雲經,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一切都和內地不同,拜金主義盛行,金錢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沒有人向他請教古典經籍上的問題,也沒有人誇獎兒子李嘉誠在學習上的出眾稟賦。

“想做大事,非學會英語不可!”看李嘉誠如何學英語!

不過,儘管與香港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但事已至此,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李雲經也只有努力使自己與環境融合。

另一方面,面對香港的現實環境,李雲經教育觀念也大有變化,他不再以儒家文化來教育李嘉誠,而是要求嘉誠“學做香港人”。如何學做香港人?最先需要完成的是這兩點:一是學會粵語,二要攻克英語。在香港,大眾語言是粵語。粵語和潮汕話雖然同屬閩南方言,有相似之處,但相差還是很大的。在香港不懂粵語,可以說是寸步難行。此外,因為香港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其官方語言英語於是也成為了香港社會的重要交際工具。特別是在上流社會,英語更是通用語言。望子成龍的李雲經經常告誡李嘉誠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學會英語不可。”

李嘉誠小時候就懂事,年級稍長,已體驗過人間冷暖,比起一般的同齡人,心智要成熟許多,對父親的良苦用心,他心中十分明白。李嘉誠先是將學粵語當作一件大事來對待,並拜表妹表弟為師,勤練不輟,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標準的粵語。

“想做大事,非學會英語不可!”看李嘉誠如何學英語!

粵語雖然難學,但畢竟還是中國話,真學起來不是特別難,再加上李嘉誠天資聰穎,很快學會也算正常。可要迅速攻克英語關,就不是易事了,李嘉誠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嘉誠先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攻克英語難關。且不說事關個人的前途,就憑父母苦心培養自己的付出,他也必須以堅定的意志苦讀上進來報答。很多年後,每當李嘉誠回憶起父親生病也不求醫,而是省下藥錢供自己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時,總是神色黯然,併產生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之情。由此亦可見,父母的心血付出在學習上對李嘉誠有多麼大的推動力。

在下定決心後,李嘉誠開始努力學起英語,並很快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的路上,他一邊走一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時,他怕影響家人休息,便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繼續苦讀英語;每天早上,天色未亮,他就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唸唸有詞,苦練英語會話能力;即使後來因為父親過早病故,不得不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鐘錶公司當學徒時,在每天十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他也從不間斷學習英語。不僅如此,在工作時,他怕遭到茶客的恥笑和老闆的訓斥,也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閒,靠著牆角,迅速拿出已經寫好的紙片,來抽空學習英語。

“想做大事,非學會英語不可!”看李嘉誠如何學英語!

因為從小好學,天資聰穎,最重要的是刻苦努力,決心堅定,在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後,李嘉誠就攻克了英語難關,能夠較熟練運用英語書寫與會話。

環境對人的影響確實是極大的,出生於潮汕的李嘉誠,儘管飽受傳統倫理道德的薰陶,但潮人永不服輸、勇於開拓的精神不能說對他沒有影響。在和父母來到香港這個陌生的環境後,經歷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李嘉誠雖然有過短暫的茫然無措,但他能強迫自己儘快適應環境,這無疑是其不甘於平庸、永不服輸的堅強個性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