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赢在心智,项羽输在心智

刘邦与项羽的对决,既是两个人之间的对决,也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决。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被刘邦拒绝。他说他斗智不斗力。如果真的单打独斗,一百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刘邦懂得,双方的胜负决不能由个人的武力来决定,而只能由双方的整体实力来决定的。在这一点上,刘邦是有胜算的。现代有位名人说过,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将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刘邦要战胜项羽,就像韩信在被拜为大将军之后说过的那样,要汇聚人才,改变攻守之势。韩信认为,项羽人心丧尽,只要刘邦策略得当,就能改变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刘邦也正是慢慢改变这种敌强我弱的攻守之势,才最后取得了对项羽的胜利。

为什么刘邦能够改变这种攻守之势?刘邦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强大,为什么项羽的力量相对而言越来越弱小?归根到底,是两个人的心智所致。心智决定命运。简单地说,刘邦赢在心智,项羽输在心智。

刘邦在胜利后的总结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为什么萧何、张良、韩信等等豪杰愿意追随刘邦,为刘邦所用呢?这就是刘邦的心智和人格魅力所致。

1.刘邦胸襟豁达,项羽则显得狭隘。

有句话说:“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豁达的人最善于把握当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坦然面对。豁达的人,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巴一套内心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豁达的人,目光长远,宽宏大量,不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斤斤计较、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豁达的人,为人热忱,有情有义。豁达的人,宠辱不惊,淡泊名利。豁达的人,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会自私自利、小肚鸡肠、鼠目寸光、耿耿于怀。

刘邦正是这样一个豁达的人。豁达大度,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晋人潘岳在《西征赋》中评论说:“观夫高祖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东晋皇帝司马昱曾将刘邦和曹操拿来作比较,称“高祖(刘邦)则倜傥疏达, 魏武(曹操)则猜忌狭吝”。

毛泽东称赞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

豁达的心智让刘邦宽容犯过错误的人。早在起兵之初,刘邦令雍齿守卫丰邑,刘邦带兵外出作战。然而,雍齿却以丰邑降魏,使刘邦处于困窘的境地。刘邦攻打丰邑,未能攻下。举兵之初的艰难之际,雍齿的叛变使刘邦最为寒心。即使如此,刘邦还是宽容了雍齿,后来,他为刘邦立下了不少功劳。刘邦有时想杀死雍齿以解宿怨,但总是放下了。功臣们为着未能及时得到封赏而议论纷纷,大有反叛之势的时候,刘邦采纳张良的谋略,先封雍齿为什方侯,稳定了局面。

豁达还表现在项羽死后,刘邦没有耿耿于怀,而是用葬鲁公的礼仪安葬项羽,并亲自为项羽发丧举哀,对项羽的家族亲属都不加杀害,还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他们姓刘,将过去被掳掠到楚国来的百姓们仍归他们统治。

豁达的心智让刘邦放走了前往骊山的差役,自己逃命芒砀山,没有一丝的自怨自艾。

豁达的心智让刘邦被推为沛公。所谓“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刘邦的豁达为他赢得了郦食其。郦食其说:“诸侯军将领路过高阳的有几十人,我打听得这些将领都器量狭小,好拘泥于繁文缛礼,自以为是,听不进气度豁达、抱负恢宏的言论。我还听说刘邦为人傲慢而看不起人,富于远见卓识,这真是我所愿意结交的人啊。刘邦恭敬地接待郦食其,并接受他的建议,降服了陈留,便号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得到了郦食其对他的弟弟郦商的四千人马。

刘邦的豁达,让他度过了鸿门危机。项羽攻破函谷关,驻军鸿门,是刘邦在起义之后遇到的最大挑战。这是刘邦的困境。面对困境,有人害怕、恐惧,有人退缩、避让,有人停滞不前,有人怨天尤人。在困境中努力寻求生存的希望,才会绝处逢生,走出困境。刘邦的低姿态让他度过了鸿门一劫。

刘邦的豁达,让韩信得到了用武之地,从而得到了合格的军事统帅。韩信与赵括一样,从来就没有指挥过战争,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然而刘邦在夏侯婴的推荐之下,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在萧何的推荐之下,刘邦授予韩信大将军的职务,让他统帅指挥全军。不是豁达的人,决然做不到。

在韩信成为左右双方胜败的关键时,项羽曾经派武涉策反韩信,为韩信所拒绝。刘邦豁达的人格魅力成为韩信背叛的心理障碍。韩信说:“我事奉项王的时候,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所说的话项王不听,所献的计策项王不用,为此我才背叛楚国归顺汉国。而汉王则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并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人家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跟定汉王的主意!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韩信的参谋蒯彻劝说韩信背叛汉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也遭到拒绝。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优待,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忘恩负义啊!”蒯彻一再劝说,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

刘邦的豁达让他重用陈平。陈平到来的当天,刘邦问:“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任都尉。”刘邦当天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

刘邦的豁达,为他赢得了愿意牺牲生命的生死兄弟。在荥阳被包围时,纪信主动提出假装汉王迷惑项羽,成功地从荥阳脱逃。纪信为此牺牲了生命。周苛在荥阳被俘以后,宁死不屈,被烹杀。他们都为刘邦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项羽没有一个像纪信、周苛这样为之效死的兄弟。这是因为项羽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狭隘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对于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嫉妒心特别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总是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敏感多疑不相信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看问题从个人感情出发,不知道客观分析问题;偏激固执,喜欢走极端。

项羽派项伯收编九江军时,把英布的妻子儿女都杀了。为什么要杀人妻子儿女,除了让自己产生一时的快意,增加对手的仇恨,还能有什么呢?

项羽兵败垓下,说什么:“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用兵有什么过错!”只有狭隘的人才会诿过于人。只有狭隘的人,才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

苏轼曾经认为,项羽的心胸使其不能宽容他人,如果范增不走不死,都有可能被其杀掉。“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连范增都可能要杀掉,你说这样的心胸能成什么大事呢?

2.刘邦仁爱,项羽残暴

刘邦虽被视为流氓无赖,但他具有仁爱的情怀。这种仁爱是大仁大爱。他来自百姓,知道百姓的疾苦,因而心中有着对百姓的仁爱。这种仁爱是发自内心的。刘邦称帝后,“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仁爱让他赢得了机会,也赢得了大众。

在决定谁西入关中的时候,仁厚的名声让刘邦赢得了机会,残暴的名声让项羽丧失了机会。楚怀王手下的将领们认为,项羽虽然迅捷勇猛,但凶残狡诈,肆意杀戮。而攻取关中,需要敦厚老成的长者,以仁义为号召,率军向西进发,对秦国的父老兄弟们讲明道理。“而秦国父老兄弟为他们君主的暴政所苦累已经很久了,如若现在真能有位宽厚的长者前往,不施侵夺暴虐,关中应当是可以攻下的了。项羽不可派遣,只有刘邦向来宽宏大量,有长者气度,可以派遣。”

这种仁爱之心让他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支持。

攻入关中,夺取咸阳,刘邦宽待子婴,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资治通鉴》记载: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公元前203年,汉王下令:凡军士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官吏要为他们用衣被棺木殓尸,并转送回死者家中。此令一施行,四面八方的人都心甘情愿地来归附汉王了。

项羽也有仁爱,但却是妇人之仁。韩信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会怜惜地流下泪来,把自己所吃的东西分给病人。然而韩信认为,这是妇人之仁。”

项羽的心中有仇恨,化解仇恨的办法就是杀、杀、杀。他以为只要有武力就可以平定天下。他每陷一城,即大肆屠杀降卒与平民。

项羽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一时攻不下。待到攻陷后,项羽即将守城军民全部活埋掉。

项羽、刘邦攻打城阳,屠灭了全城。

项羽绑架王陵的母亲。老人家伏剑自杀了。项羽勃然大怒,即将王陵的母亲放在锅里煮。

在新安,项羽下令坑杀秦军士卒二十多万人。

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率军东去。

屠杀的结果是: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的残暴为他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没有人愿意接受残暴者的统治。所以,人心的向背构成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原因。楚汉战争中,关中人民竭力抗楚,为刘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在项羽被汉军追杀陷入绝境时,一名农夫将他引入沼泽之中,这绝不是偶然的。

项羽身为贵族,却没有贵族的豁达。在灭秦以后,一定要衣锦还乡,说什么

富贵不还乡,犹著锦衣夜里行,狭隘得像一个农民。有人提议其定都关中,不接受其建议也就算了,只不过人家说了一句楚人沐猴而冠,就把人杀了。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3.刘邦慷慨,项羽吝啬。

在平定天下后,刘邦探讨他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攻取了城邑、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恨,对贤能的人猜疑,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项羽是极端吝啬的。对于项羽的吝啬,韩信描绘得很形象。他说:“当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

刘邦的大方,是很有名的。凡立功,必有赏。他知道人们需要什么。韩信、英布、彭越,与刘邦都无交情,都因为刘邦的大方为刘邦所驱使,在刘邦战胜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4.项羽自负,刘邦谦恭

刘邦在外表上是傲慢的,经常骂人。但是他知道自身的不足,并不以此为耻。在韩信面前,他坦率地承认自己“勇敢、猛悍、仁爱、刚强等方面”不如项羽。他并不觉得自己有超出他人的智慧,总是计从众出。不要说,张良、萧何等人的建议他欣赏接受,就是不知道的百姓提出的建议,他都欣赏接受。例如在洛阳新城,他接受新城县的三老为义帝发丧的建议,裸露着左臂痛哭流涕,全体举哀三天,并派使者向各路诸侯通报,讨伐项羽。

所以史书说他从谏如流。这种谦恭的从谏如流的人格为他赢得了重要谋士张良。张良与刘邦不过是萍水相逢,不过是在投奔景驹途中项羽,然后就成了刘邦的部下。刘邦授给张良掌厩将之职。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因此说道:“沛公大概是天赋之才吧!”于是便留下来不再他往。

项羽是一个孤傲自负的人,他唯一看得起的人,大约只有他自己。除此之外,再厉害的人,在他看来也只是帮助自己做事的工具,如果厉害过头,不想当工具了,那么他就会将其视为敌人。同样的道理,凡是他认准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阻止,必须乖乖按他的话去做,否则也是他的敌人。

项羽的自负,让他失去了韩信。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予采纳。

5.刘邦坚持忍耐,项羽的浮躁放弃

刘邦是一个有定力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项羽到达鸿门之时,正是项羽力量最强盛的时候,此时与之进行军事较量毫无胜算,因此刘邦采取了低姿态,取得项羽的谅解。因而避开了双方的厮杀,度过了遭受军事打击的危机。

在项羽封他为汉王时,他愤怒,但还是忍耐下来。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刘邦坚持了下来。

可是项羽是一个浮躁的人,缺少成就伟大事业的忍耐力。

项羽少年时学习识字和写字,学不成即抛开了,去习练剑法击刺之术,又未学成。项梁为此非常生气,项羽说:“识字写字,记名姓就行了!学剑也不过是只能抵挡一人,不值得去学。要学就学那可以抵抗万人的本事!”项梁因此便教授项羽兵法,项羽喜不自胜,但是在略知兵法大意之后,又不肯学下去。

苏轼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6.刘邦信任,项羽猜疑

刘邦是用人不疑的。即使有人背叛他,归来后继续得到任用。如雍齿、魏豹。这样的信任,对于项羽来说是不可能的。

周勃、灌婴等人怀疑陈平的品德和才能。认为陈平与嫂子私通,来汉军后接受贿赂,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汉王于是对陈平有了猜疑。在陈平做出了解释后,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重重地赏赐他,授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众将领们便也不敢再说三道四的了。

项羽是一个多疑的人。陈平认为他“猜忌多疑,易听信谗言”。项羽的多疑,给了刘邦实施反间计的机会。苏轼说:“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陈平提出的反间计其实并不高明。黄金雇请间谍到楚军中去进行离间活动,扬言说:“各位将领如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卓著,但是却终究不能分得一块土地而称王,因此他们便想与汉军联合起来,借崐此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更可笑的是,陈平一见到楚使,就假装惊诧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竟是项王的使者啊!”随即将酒菜又端了出去,改换粗劣的饭菜送给楚使食用。楚使回国后,即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项羽信以为真,果然又对范增大加猜疑。范增想要加紧攻下荥阳城,项羽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范增闻听项羽对他有怀疑,便怒气冲冲地说:“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于是范增踏上了归途,还没有到达彭城时,就背上毒疮发作死去了。

范增的出走,重创了项羽。苏轼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陈平并不高明的反间计成功地瓦解了项羽的核心团队,范增走了,钟离昧、龙且、季布与其离心离德。龙且战死,钟离昧和季布都不知在什么时候离开了项羽。项羽败亡后,钟离昧四处逃亡,后被迫自杀。可是季布经过夏侯婴的说情为刘邦所用,在汉文帝时还做了郡守的高官。

7.刘邦的自律,项羽的放纵

为了大业,刘邦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为物欲和情绪所控制。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和张良反对刘邦住在宫中,因为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具有自律的心智。

刘邦的自律,对于情绪的控制,让他化解了与韩信的冲突。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要求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在战争尚未结束,楚汉相争、鹿死谁手尚难预测的时候,韩信就想称王,这是一种要挟。刘邦的愤懑是非常自然的。“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然而在陈平和张良的劝说之下,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春季,二月,汉王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刘邦能够迅速控制自己的怒火,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了刘邦的自制力非常强。这种自律和忍耐,让刘邦避免了大错。韩信当齐王的要求不是一个为人臣子应该有的想法,但此时不满足韩信的要求,并惩罚韩信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满足韩信的要求与击败项羽平定天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韩信的要求只能满足。如果此时追究责罚韩信,必然导致韩信的背叛,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能化为乌有了。

项羽具有情绪化的人格,常常为情绪所左右。做事并不考虑后果。项羽与刘邦相持不下,于是耍起了无赖。他架设肉案,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汉王以无赖对无赖,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幸好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没有真的杀掉刘邦的家人。杀掉刘邦家人,对于项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这只能增加刘邦的痛苦和仇恨,降低士兵和百姓对于项羽的评价。

项羽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就是杀人用烹。似乎不煮一煮不过瘾似的,烹周苛、烹王陵的母亲,烹骂他沐猴而冠的建言者,这实际上都是缺乏自律放纵情绪的表现。

扬雄《法言》曰: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这种说法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而善于发挥、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凭一己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司马迁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