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廉頗在長平,白起還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嗎?

哆啦咪嚕


絕對不可能。

很多讀者對長平之戰有一個誤解,認為白起是在廉頗被撤職後,才出任秦軍總司令。其實不然,從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是白起與廉頗對陣了。正因為白起對廉頗的烏龜戰術毫無辦法,秦軍才改換主將。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接收上黨十七郡的投降,大大損害秦國的利益。當是趙孝成王就有一個擔憂,倘若秦國以白起為將,趙國有沒有將領可以應對呢?

對此,平原君趙勝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澠池之會時,我曾經仔細觀察過武安君白起。他的腦袋比較小,稜角分明,這種面相表明此人勇敢、果於決斷;他的眼瞳白黑分明,表明此人判斷洞察力很強;他看東西時目不斜視,目光堅定有神,眼珠子不打轉,說明此人意志力特別強。要與武安君白起對抗,只能以持久戰取勝,難以同他爭鋒相對。但有一個人可以對付他,就是大將廉頗。廉頗勇猛梟鷙,愛護士兵,遇事不避艱難,能忍辱負重。要論野戰,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論持久戰,足以抵擋。”

平原君養士數千,對白起與廉頗的評價,倒頗為恰當。這說明趙國從一開始,就做好與白起交鋒的準備,而能對抗白起的人,只有廉頗。

長平戰役開打後,無論從軍隊的戰鬥力或統帥的指揮水平來看,秦國均佔有優勢。在所有國家中,秦軍的攻擊力是最強大的,武安君白起是整個戰國時代最擅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在鯨吞巴蜀、蠶食韓、魏之後,秦國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資源,足以支撐國家龐大軍事機器的運轉。秦國士兵訓練有素,作戰勇猛,經驗豐富,軍事後勤能力相當強。

趙國前線總司令廉頗將軍到任後,立即下令以長平為中樞,修築漫長的壁壘防禦線。我們從廉頗以往的指揮經驗來看,他是一位攻擊型的將領,自己也曾吹噓有“攻城野戰之功”,他的強項是打硬仗,打野戰、主動進攻敵人。可是在長平前線,他卻一反常態,埋頭修築防禦線,根本就不打算與秦軍硬碰硬。

以廉頗那牛脾氣與火爆的性格,竟然能夠守得住寂寞嗎?我必須非常佩服地說,廉頗確實是非凡的將領,因為他能用理智的思維克制自己的衝動。我相信他從藺相如身上學習了許多東西,其中一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個人慾望。說實話,廉大將軍何嘗不想橫戈馬上,酣暢淋漓地與白起幹上一場。可是作為一名統帥,他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豈可率性而為呢?面對天下至強的秦軍,不能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僥倖之上,而是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秦軍縱橫天下,野戰能力天下無雙,趙國兵團若與秦軍在野戰中較量,勝算不大。廉頗深知要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關鍵在於頂住秦軍的三板斧,以堅壁清野的戰術,用防禦代替進攻,只要能守住長平防線,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最終會令秦軍無功而返。廉頗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拖垮秦軍。他的持久戰戰略似拙實巧,因為秦軍在上黨地區作戰,補給運輸線漫長,利於速戰,不利於持久。

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開始攻打長平。

白起想與廉頗一決死戰,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廉頗對秦軍的叫陣根本不理不睬,堅壁清野,據險控扼,憑藉堅強的防線阻擋秦軍,只守不攻。自白起出道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是在長平,他卻第一次束手無策了。儘管鋒芒正銳的秦國兵團憑恃著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在局部的攻擊戰中取得若干次小勝利,但對大局無補,根本無法重創趙軍主力。

很快,這場戰役變得十分沉悶。秦軍像一頭猛虎,張牙舞爪,而趙軍形同刺蝟,我龜縮起來,不跟你鬥,你上來我就扎你一下。結果,這頭猛虎在刺蝟身旁來來回回做出撲襲的樣子,卻只是徒勞無功。

只要廉頗能堅守三五年,秦軍再厲害,恐怕也吃不消。更要命的是,這種烏龜戰術,幾乎令白起的智謀無用武之地。白起最擅長在運動戰中捕捉戰機,可是人家廉頗不玩野戰,只玩陣地戰。看來在長平戰場,白起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秦昭王索性把白起撤走,軍隊交給王齕指揮。

關於王齕,史料對他記載不詳。以我的判斷,秦昭王與范雎用他代替白起為主帥,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估計他是一位以攻堅戰著稱的將領。你廉頗祭出烏龜戰術,要打破僵局,就只有攻堅一條路。

在廉頗守長平期間,趙軍儘管處於下風,在戰術上處於劣勢,被動挨打,然而在戰略上是處於優勢。經過三年的相持,秦軍實際上已是強弩之末了,只要再咬咬牙堅持,長平的勝利必定屬於趙國。

范雎為了逆轉戰局,以反間計令趙孝成王撤掉廉頗,改用好大喜功、紙上談兵的趙括。當趙軍放棄廉頗堅壁清野的戰略,改為主動進攻時,白起這位運動戰大師就有了用武之地。白起一生戰無不勝,惟一能剋制他勝利的人,只有廉頗而已。知道這點,才能明白何以廉頗能躋身於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列。


君山話史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白起創造奇蹟殲滅趙軍的是哪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就是決定趙國日後命運的發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長平之戰”,此次戰役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並佔領長平,之後就發生了後世皆知的白起坑殺45萬趙軍的事情,也最終因為這件事白起就被後人稱為“殺神”。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決定性戰役,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趙王怕再拖下去趙國將被徹底拖垮,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而趙括也遵照趙王的命令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也就此暗地將統帥更換成了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進而趙括中計導致趙國軍隊全軍覆沒,並最終導致趙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無力抵擋秦國的進攻,秦國加速了統一六國的進程。

再介紹長平之戰的兩個關鍵人物廉頗和白起到底何許人也?

首先廉頗是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也是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白起是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他是繼孫武、吳起之後之後中國的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中排名第一的名將,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可惜的是白起在晚年被秦昭襄王賜劍命其自刎。

可以說長平之戰的轉折點就是趙軍統帥廉頗被替換,替換的統帥趙括一改廉頗固守的防禦政策,採取主動進攻秦軍的策略,所以最後才造成趙軍被全軍覆沒。那麼這時候肯定就有人問“如果廉頗沒有被替換,他依然在統領著趙軍,那麼白起還能創造奇蹟殲滅趙軍嗎”。其實這個問題很難讓人回答,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誰都有無法知道假設性的問題,不過這裡我稍微的以我自己的見解假設下,其實就算廉頗還在長平,還統領著趙軍,趙國也不可能打敗秦國,趙國必敗

,我個人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廉頗與白起在長平之戰發生之前,他們並沒有發生其他的對決,也就是說在戰爭勝率上我們無法知道到底兩個人的到底誰獲勝的機會要大,只能說廉頗擅長防守,白起擅長進攻,在長平之戰廉頗率領的趙軍是防守方,白起率領的秦軍事攻擊方,現實中我們的印象是攻擊方的部隊損失要多於防守方的部隊,但是我們要知道秦軍最厲害的就是秦弩,秦軍的秦弩是六國最強大的存在,它最遠甚至可以射到900米,所以很明顯這個優勢彌補了秦軍是進攻方的缺陷,還有不要忘記廉頗率領的趙軍是善於野戰的精銳,而不是善於防守的精銳,你讓一支只知道進攻的軍隊去防守,可想而知後果會怎樣?再者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的兵力都相差不大,而且兩國的士兵全部都是秦趙兩國的精銳,所以個人覺得廉頗雖然能在前期保持不敗,但是絕對撐不到後期,趙軍必敗。再者歷來的戰爭,對戰雙方最終獲勝的都是靠優於敵方的士兵質量、糧草供給和統帥的智慧,在長平之戰中,如果在廉頗還在的情況,秦趙兩國的士兵質量和在統帥上都是相差無幾的,但是在糧草供給上,秦國卻比趙國的優勢要大的多,實際上,廉頗在長平之戰的前期就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

秦國居然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而趙國卻恰恰相反,趙國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個月,但農事在即,一直僵持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廉頗讓本來善於野戰的趙軍只用來防守,被秦軍藉助這個機會順利繞到後方包抄趙國的後路,並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也就是說在後勤上趙國完全處於下風,所以即使廉頗能一直守著,但是最終也會陷入無糧可用的地步,到最後也只能被秦國打敗。

所以根據以上的事實,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無論長平之戰是誰統帥都必敗無疑,即使是廉頗還在統帥趙軍也是必敗,但是讓廉頗繼續統帥趙軍的唯一好處就是,趙國不會像趙括統帥的那樣被秦軍全軍覆沒,趙國可能會因為廉頗的存在至少能保留近40萬的精銳,而有這40萬精銳的存在,趙國也就不會被秦軍那麼快的消滅,至少也還能保持百年的國運,甚至還有機會與其他五國一起滅亡秦國。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出現錯誤的地方可以在留言指正,如果覺得我說的還可以請多點點贊,關注一下哦。


澳古說歷史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也是最有名的一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死傷的兵士大概有200多萬人,其中100多萬人都是白起所殺。白起作戰機動、擅出奇兵。


長平之戰本是秦國和韓國的戰爭,因為韓國把答應給秦國上黨郡給了趙國所以有引起了秦國與趙國的戰爭。在當時秦國和趙國幾乎是勢均力敵的,是兩個強國之間決定生死的一場大搏殺。

因為趙國派的是大將廉頗來鎮守,秦國派出的是左庶長王齔。在起初的幾次交鋒中照過,並沒有佔到便宜,而是屢次失敗,損兵折將,廉頗才採取了固守的策略。廉頗認為,如果正面攻擊不能戰勝秦國,那麼就要選擇固守的政策拖垮遠道而來的秦國軍隊。

然而三年過去了,秦國不但沒有被拖垮,卻讓趙國的國內變得異常的空虛。趙孝成王,之所以把廉頗換下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要想打仗戰爭靠的更是經濟基礎。

秦國在收復蜀國後,特別是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已經變成了“天府之國”,成了秦國的大糧倉,為長平之戰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後援保證。

白起,更是秦國預留的一個關鍵棋子,在關鍵時刻給了趙國致命一擊。



如果廉頗不被替下,趙國的經濟實力也是不能跟秦國抗衡的。在國內空虛的情況下,趙孝成王也會逼迫廉頗採取進攻的策略,趙國的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


葉子寫實



我認為如果廉頗繼續擔任趙國在長平的指揮官,白起可以贏得長平之戰,但是不可以殲滅趙軍。我的理由來自對於《史記》的閱讀,接下來,先看地圖建立基本的當時各個諸侯國方位的概念,然後簡要地做一下分析:


一 長平之戰的前身是秦國與韓國的戰爭,直接的導火線是上黨郡;

長平之戰發生時候,秦國的君主是秦昭王,當時奉行的對外政策是“遠交近攻”。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國與趙國並不直接接壤,戰火一開始並沒有燒到趙國。

秦國攻打韓國,韓國戰敗。韓國上黨郡郡守抵擋不住秦軍,於是上黨郡郡守馮亭率領本郡的人民向趙國投降,將上黨郡送給了趙國。


二 趙王接收上黨郡,趙國引火上身;

(戰國殺神-白起)

面對天上掉下來的巨大餡餅,趙國是否應該接受?

這一段,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第十三》有著精彩的記載,不妨一起領略一下:

上黨郡守馮亭派遣使者前來獻地,(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

特別分析一下,平原君豹的觀點:

一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即使是聖人,對於無緣無故的利益,也是無福消用的(言下之意,難道你趙王比聖人還厲害?);

二 上黨郡守之所以不直接投降秦國,而把上黨郡獻給趙國,這是“欲嫁其禍於趙也”;

三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這句話不好翻譯,直接照抄韓兆琦先生編譯的“秦國糧食豐足、漕運便利,不斷侵蝕東方各國領土,把攻佔的土地封給功臣死士作食邑,國內令行禁止,各種政令均得以貫徹,這樣的國家是不能與它抗衡的,萬萬不能接受馮亭的獻地”。

我們再簡化一下平陽君的意見——秦國的經濟,糧食豐足、漕運便利;秦國的激勵機制,非常吸引人人,可以讓秦國民眾不惜性命;秦國的內政,令行禁止,各種政令均得以貫徹。一句話,秦國的綜合國力遠在趙國之上。

陽君的洞如觀火,敵不過趙王的利令智昏,趙王終究還是決定接受獻地。


三 大戰在即,趙國內部君臣不和,自毀長城

(廉頗)

秦國攻打併且佔領上黨郡,上黨郡軍民逃亡。廉頗在長平駐軍,於是冷兵器時代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即將拉開帷幕。

剛開始廉頗連輸幾戰、損兵折將。後來,廉頗命令趙軍堅守陣地,任憑秦軍挑戰,趙軍一概都不迎戰。這個時候呢,“趙王數以為讓”(趙王數次讓人責備廉頗將軍;《史記》中司馬遷惜墨如金,並沒有記錄貴為一國之君,國家存亡之際為何不上下一心,反而不斷責備國之棟樑。)。

硬啃,啃不下廉頗這塊硬骨頭,秦國使用反間計。廉頗被迫下位,然後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軍事將領之一——趙括將軍出場了,對於趙國而言,他是千秋罪人,對於語文課本而言,他貢獻了一個叫做“紙上談兵”的成語。


四 再次看看廉頗所處的環境,綜合國力,秦國遠勝於趙國;內部,趙王貪婪、短視、猜忌。

結論非常明確,即使廉頗繼續在長平指揮趙國作戰,趙國依然會輸掉長平之戰,但是絕不會被全員圍殲。

作為一個要比趙括高明得多的軍事將領,廉頗會審時度勢,通過陣地戰不斷地消耗秦軍。最終,趙國由於後勤補給跟不上(綜合國力不如秦國),長平的軍隊被迫撤回。但是,絕大多數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孫子兵法中提到“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廉頗將軍就是這樣的知兵之將。當他在的時候,趙國40幾萬軍隊得以存活,當他離去,40幾萬軍隊化作孤魂野鬼。


(愛閱讀、愛跑步、愛生活,我是“白雲蒼狗向東流”)


白雲蒼狗向東流


廉頗無法取勝

首先,如果趙國不換將,廉頗能贏不。結果肯定是否定的,廉頗沒有獲勝機會,廉頗前期就在長平,可以說長平之戰的先期就是廉頗主導的,當時白起還並非秦軍的總指揮,在白起還不在的時候,廉頗也僅僅只能以守勢維持一個均勢,甚至稍處下風,而沒理由在秦國換將之後(特別是秦國還是秘密換將),趙國廉頗就大發神威,贏得了勝利。所以廉頗想要獲勝幾乎是不可能的。

趙國敗局已定

其實長平之戰,實際是秦趙兩國國力的大比拼,趙國的最終失敗,或者說趙王最終選擇用主攻的趙括換掉了主守的廉頗是因為趙國的國力已經經不起消耗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是廉頗主持局面已經不重要,這是國力與國力的比拼,最終趙國的失敗已經註定了,所以換不換廉頗都無法挽回趙國失敗的局面。

白起難以全勝

好像看了前邊兩點,似乎是支持秦國獲勝的。和我說的白起無法殲滅趙軍相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獲勝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殲滅敵軍是勝利,擊潰敵軍是勝利,打退敵軍同樣是勝利。秦國雖然勝券在握,但如何勝卻還說不好。

這源於廉頗的老辣,在當時的局面下,廉頗不會主動犯錯誤,不可能發動趙軍全面進攻反撲這種情況,給予秦國全殲的機會。如果廉頗真可能這麼幹,趙王也沒必要把他換掉了。

廉頗不會坐等趙國糧盡援絕而沒有反應。廉頗是老將,經驗豐富,糧盡援絕是什麼後果,他不會不清楚,那下場絕對比主動突擊更慘,畢竟主動突擊還有萬一獲勝的機會,糧盡就真正只有等死了。所以他一定會在最困難的情況出現之前,組織趙軍撤退,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雖然放棄長平是抗命,但一來確實是情況迫不得已,二來從廉頗屢屢拒絕出戰就可以看出他不是沒有抗命的勇氣的。

那麼就剩下最後了,在廉頗主動且有準備的撤退之下,白起能拿下多少的勝果。廉頗的撤退是有準備的,不可能一下撤掉所有人,也不可能沒有後衛,甚至還會佈置埋伏對付追兵。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白起獲勝擊退趙軍是很穩的。擊潰趙軍有一定的可能,畢竟趙軍在撤退過程中,雖然有組織,但有可能會出現類似於風聲鶴唳的情況,造成全面潰敗。

但如果要殲滅趙軍,那就絕不可能了,在這樣的大撤退中,特別是對方還有準備的情況下,要想一舉對趙軍實現包圍,並予以全殲,這是肯定無法做到的。

總的來說就是擊退易,擊潰難,殲滅不可能。


葉飄刀


多讀讀孫子兵法就知道了,趙國必敗,秦國必贏

首先,此次得道的是秦國

趙國貪圖領土,原本屬於秦國的領土,趙王豬油蒙了心了竟然虎口奪食。所以在道義上必敗

其次,趙國希望速勝

趙國如果打持久戰可能還有一絲勝算,趙王竟然要求廉頗主動出擊秦國,廉頗老將還是非常明智的,拖一拖秦人就退兵了。

最終,臨陣換將

趙王竟然啟用了少壯派趙括同學,秦國也秘密啟用了戰神白起。

一個毛頭小夥,一個希望速勝的國王,一個百戰名將白起,其實從一開始趙國就輸了,換誰也沒用。


知識大胖


不換廉頗,白起難以在野戰中圍殲趙軍。但是國力上的的差距,趙軍也再無力抵抗秦軍。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巔峰對決,秦軍未能速戰速決,趙軍亦無力擊退秦軍,最終變成長達三年的消耗戰,總得來說是外交謀略與國力的綜合對抗,雙方統帥都比較持重所以反而對戰爭走時影響較小,彼此都不會漏出致命的破綻。

趙國佔據地利,但是國力不濟,土地貧瘠人口相對稀少,而且積累國力時間較短,綜合國力較弱。秦國勞師遠征,但是好在經過了商鞅深徹變法後幾十年的積累國力強橫,而且人口眾多,更坐擁關中、蜀中兩大糧食基地,雖然運輸過程消耗甚巨,但是好歹還能維持,實現了國力上的碾壓。

至於外交方面,趙國完敗,是戰是和態度曖昧,導致連縱失敗。而秦國反而操作的非常完美,齊國子五國伐齊後尚未恢復元氣,燕國被田單反殺迅速衰落回去,楚國郢都被淹偏居陳邑正是君臣昏暗的時候,而三晉的魏韓則是被白起幾次殲滅戰徹底打的沒了脾氣。燕齊與趙多有衝突,不幫是肯定的;韓國徹底打廢了根本無兵可用;楚國、魏國則是通過有效的外交恐嚇來實現的。

可以說,即使廉頗繼續鎮守長平,也解不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進不能勝退無可退的死局。廉頗在不會出城一戰,白起沒有機會誘敵深入打圍殲戰。不過趙軍也沒有獲勝的可能,廉頗要麼如趙括一般出城決一死戰來個魚死網破(前提野戰打得過白起),要麼就繼續耗到趙國耗盡最後一絲國力,讓白起直接滅國。

總的來說,個人觀點趙括出城一戰的決策本身是對的,因為趙不得不戰,不論勝敗都耗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廉頗統兵,可能會讓趙耗盡最後一絲國力後直接亡國。總之感覺廉頗是個坑,下了一步臭棋坑死了趙國。



點綴凡塵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 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邯鄲離開長平比咸陽近的多,當天就能到,秦軍探子回報秦王,再派白起為將,趙括早就打敗王齕了。史記記載白起攻略韓國,說明白起在韓國,趙括上任時已經故意放出風,只怕白起,這是連環計,讓秦有心理期待,痛擊王齕後,逼白起為將,入太行徑。這樣白起原先抄長平後路的計劃就破產了。秦王親自去河內,因為河內是人口大郡,曹魏時人口凋零,河內居然還有5萬戶,為人口數第二。

由於邯鄲之戰中,趙軍在邯鄲尚有20萬左右,所以,長平之戰趙軍最多隻有20萬左右。在趙括接手的時候,趙軍已在廉頗的錯誤指揮下,損失了近一半人。趙括擊敗王齕後,白起不得不從抄趙軍後路,改為趕來支援王齕。

廉頗讓趙軍損失近半,趙括讓秦軍損失大半。

廉頗被王齕輕鬆擊敗,趙括讓白起狼狽不堪。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廉頗在長平,對陣白起,趙國失敗的結局也無法避免。戰爭拼的是國力、指揮者、和領導者。

秦趙國力差距不大,但是秦國發展後勁兒很足,趙國在走下坡路,打不起消耗戰。

廉頗的防禦戰術是更有效的,但是要建立在己方糧草充裕的情況下。面對勢均力敵的秦國,打消耗戰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趙國憑藉其強大的騎兵軍事能力,完全可以速戰速決。

再說領導者,趙國國王目光短淺,臨陣換將,秦昭襄王目光天下。

如果沒有奇蹟發生的話,這邊戰局基本已經提前鎖定結果了。即便是廉頗在,或許也只是緩解趙國死亡的人數而已。



看點兒歷史


簡單說,長平之戰就是拼國力的一場戰爭,雙方主將都沒有錯,包括趙括,趙國排誰都沒用,秦在拿下巴蜀以後,整體後勤實力就是高於趙國,而伐交這邊,範睢做的也是無可挑剔,用現在的話說,兩國是全面體系對抗,秦更強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