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在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儺舞是一個標誌性名詞,幾乎是逢年過節必演的一個民俗活動,儺舞的續存與傳承也較活躍。

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儺,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多為迎神以驅逐鬼怪。儺舞,是在舉行大儺儀式時所跳的舞蹈。它源遠流長,早在《論語·鄉黨》中就有“鄉人儺”的記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萬載縣的儺舞,始於元而盛行於明代初期,以客家地區的潭埠鎮、株潭鎮為主,至今依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格。2005年 6月,萬載縣派出由95人組成的儺舞隊,參加了在南昌市舉行的、有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巴西等 6國和江西、湖南、雲南、安徽等省共30支儺舞隊1500餘人出席的“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在國際儺文化藝術週上,原汁原味、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表演,一舉奪得了最高獎“民間藝術表演優秀表演獎”、唯一的“江西儺文化展金獎”和“中外儺藝術展演銀獎”3塊獎牌。同時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萬載儺舞一直流傳至今,歷代不衰。近年活躍在萬載民間的儺舞隊有 17支,分佈在全縣90%的鄉鎮。客家人居住較多的潭埠鎮的池溪、茵果和株潭的車陂、同勝等村最為活躍。跳儺舞前,要到儺神廟舉行請儺儀式,稱為“出案”。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儺廟大開正門,燃燭鳴炮,鼓樂喧天,由儺首從神龕上請下儺神大菩薩,為其用清水洗臉,更換新帽後,便將大菩薩安放在交椅上,然後再置於神龕前的香案上。過了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儺舞隊便抬著儺神一路吹打,前往各村和鄰縣跳儺。供奉儺神的儺神廟,據《萬載縣志》載,全縣共有 8座,分佈在黃茅、株潭、潭埠、馬步、白良等鄉鎮,由於年久失修,加之“文革”破壞,現保留較為完整的只有“沙橋儺祠”一座,在潭埠鎮的沙江橋,坐西朝北,佔地 2畝多,民間稱“儺廟”。儺舞因 24名鼓樂手,故又稱“二十四戲”

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臺灣“大陸奇觀”攝製組的同胞,也慕名前來萬載,觀看了潭埠池溪的儺舞表演,並將萬載儺舞攝製成風光片,在臺灣放映,不但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還弘揚了炎黃子孫的民族文化。

非遺在身邊:古樸灑脫的萬載儺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