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細君公主與靈璧手印石有何關係

漢代細君公主與靈璧手印石有何關係

趙汗青

劉細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間),她的父親是江都王劉建,被當時執政的漢武帝選中,遠嫁到烏孫(今新疆伊犁河上游),成為國王昆莫的王后。劉細君是西漢遣外番的第一位劉姓皇室宗室女,比王昭君出塞還早72年,是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公主”,且是西漢和親公主中第一位大才女。她的那首《悲愁歌》至今讀來仍然令人熱淚潸然。據說,劉細君的悲歌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漢武帝不禁為之感動。每隔一年,派遣使者帶者錦繡幃帳,遠赴烏孫贈給她。這位名垂史冊的揚州美女,創下了三個第一;古代和親第一位取得成就的;詩壇上詩言志第一人;樂器琵琶首創之人。人們為了紀念她,至今在安徽靈璧還有一處她駐足回首望鄉的手印。

這位漢代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遠嫁到烏孫,怎會行經安徽靈璧呢?

但歷史上就是有這個傳說:細君和親經靈璧,停車駐馬,在一處山岩前悄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關,久久不忍離去,以至於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後來,便留下了“靈璧手印石”的傳說。

關於“靈璧手印石”的傳說,見於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筆下。那已經距離細君出塞一千多年。詩人錢惟善路過靈璧,發現了這塊連手腕的關節都栩栩如生的手印石,感慨之際,揮筆題詩:

詩中《序》雲:“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於石,後人鐫石為模,腕節分明,故述其事而為之辭”。

萬里窮愁天一方,

曾駐鳴鑣倚靈璧。

靈璧亭亭立空雪,

石痕不爛胭脂節。

不過,奇怪的是,在錢惟善之後,又過了千年,關於“手印石”的故事卻再也無人提起。換句話說,這位元代詩人,是歷史上惟一一位記錄了“手印石”故事的人。

靈璧素以出產美石著稱。靈璧石,又稱罄石。因岩石結構緻密,敲擊時會發生金屬聲。《長物志》描述靈璧石“色如漆,間有白文如玉”,“扣之聲如玉 ”,“以利刃刮之略不動”。但本文與靈璧石沒有多大關係。

劉細君此番前往長安,將作為漢室和親的公主人選遠嫁烏孫。也許沒有人知道,細君此行,帶著一種替父贖罪的心理。劉細君的父親劉建是歷史上罕見的荒淫無道的諸侯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和王后成光因謀反事發而死。此時,劉細君還是個嬰兒,被武帝寬赦,免於一死。

關於劉細君的幼年生活,《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鑑》皆無明確記載,但學界一直有不同猜測。一說劉建夫婦死後,劉細君即被接到長安宮中;一說劉細君留在廣陵郡,被民間收養。如果“靈璧手印石”的傳說屬實,則劉細君在揚州長大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證明了劉細君是從揚州出發,經西安前往烏孫的。

劉細君為何要走靈璧?

我想:劉細君既然從揚州出發,一定是乘船走水路逆水而上。這條水路就是後來的隋唐大運河。那她為何在靈璧停舟?

這是因為垓下古戰場虞姬墓,這裡位於靈璧縣城東7.5公里,從揚州逶迤而來前往長安的公主車船馬隊,必然經過這裡。劉細君遠嫁烏孫的時代,離霸王別姬的故事發生的年代不足百年,知書識禮的細君公主,不會不知道這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在離虞姬墓不足一公里處,是當地一座名叫“陰嶺”的石山,它地處揚州到達靈璧的必經之處。

幾乎可以斷定,劉細君車過靈璧,會在“陰嶺”山下徘徊不前,百年前那位女性的命運,必然在她的心頭激起巨大的波瀾。今天,我們不知劉細君踟躇不前時的所思,但當她盤桓在靈璧“陰嶺”山前,會因虞姬的命運而感嘆聯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際嗎?“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眷戀著虞姬,而項羽的勇猛無敵也令虞姬深深愛慕。虞姬伏劍而去,但在這個悲劇故事中,愛情依然堅貞如故。劉細君的內心則比虞姬複雜得多,由諸侯王的公主淪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升為大漢王朝的皇室公主,還將成為烏孫國的王后,她比虞姬感受了更多的沉浮榮辱。而在這種看似榮耀的身份變化背後,是一個年輕女子在強大的國家政治面前的無奈和付出。她將要嫁的,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君主,對於劉細君來說,愛情兩個字,畢竟有些奢侈。

車馬轔轔,華蓋亭亭,細君公主的車隊行走在2110年前的水路和黃土路上。前面已經是靈璧境內。壁立虞姬墓前,人踟躇,馬不前。劉細君下了木輪車,東望鄉關,家鄉揚州已經消失在看不見的遠方;西望長安,前面的路途,依然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她手撫巨石,久久不忍離去。時間過去了很久,公主車隊終於重新啟程。劉細君手上的汗漬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後來,當地的工匠感於細君公主的鄉思,在她手撫巨石的地方,摹刻了一個手印——這就是錢惟善筆下“靈璧手印石“”的來歷。

細君公主在烏孫語言不通,生活難以習慣,思念故鄉,於是作《悲愁歌》 ,以表達在塞外生活的艱難與悲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令人唏噓的是,劉惜君下嫁給新國王后沒有幾年就去世了,並且,在此期間,劉細君與新任匈奴王軍須靡生有一個女兒,名叫少夫。最為可恨的是,就再劉細君死後不久,漢朝又派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給軍須靡,這個解憂公主的結局也是極為悲涼的。

可以說,劉細君在烏孫國期間,積極地和烏孫貴族聯絡,穩定漢朝和烏孫國的聯盟,不讓匈奴人從中作梗。同時,劉細君也將漢文化帶到了烏孫國。劉細君為遊牧民族帶來了房子,又發明了琵琶這一樂器。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

現今,劉細君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蘇縣的烏孫山夏特大峽谷谷口。其墓地距夏特古城約8公里,西接哈薩克斯坦,北扼奔騰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騰格里峰,東臨烏孫山,並且,距墓約五六百米處塑有劉細君的立像。

可以說,劉細君僅僅只是一位弱女子,她的一生固然是帶著些許悲劇色彩,而她的一生也因為她的努力而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