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潼郡位於靈璧縣高樓鎮東北1公里處,古為縣、郡、州治所, 今為潼郡村,東與江蘇睢寧毗鄰,土地面積5498畝,人口4787人。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潼郡歷史悠久,自古為名城。遠古這裡為取慮聚落。取慮,音秋閭(廬),秦置取慮縣於此,屬泗水郡。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剛剛自為王時,取慮人鄭布就起兵反秦。當地傳說,陳勝吳廣起義失敗時,曾躲避在取慮街西頭一大戶人家。漢時屬臨淮郡,三國時屬魏下邳郡,晉屬下邳國。《後漢書·陶謙傳》:曹操與陶謙作戰,“過拔取慮”。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戰爭不斷,形成拉鋸戰形勢,潼郡地區建置變化較大。北魏置臨潼郡,以所置郡治位潼河北岸臨潼河而名。南朝梁置潼州。北齊改臨潼為潼郡。隋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郡,入夏丘。唐入虹縣,宋屬靈璧。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潼郡水利發達,自古為漕運要地。潼河、古睢水在其南部通過,西邊有起源於九頂山,南下入濉河的紅泥溝穿行。潼郡村街西原有一座單孔石橋,傳說建於明朝,由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建造,後因紅泥溝淤塞改道廢棄,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坍塌。《金史·河渠志》載:“元光初(公元1222年),於靈璧縣潼鎮設倉都監。”潼郡原有土城,後因黃河決溢,泥沙淤塞,土城幾沒。一代名城,逐漸湮廢。1969年,群眾挖塘時在4米深處挖出石牆角、石磨、石磙、門坎、陶器等。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潼郡是古靈璧縣建廟最多的地方。相傳潼郡有72座廟,72眼井。一個小地方為何有這麼多的廟呢?傳說當年朱元璋欲在靈璧九頂山建都城,和劉伯溫一起來九頂山考察。劉伯溫是個能掐會算,半人半神的奇人。途徑潼郡,劉伯溫發現這裡是塊風水寶地,將來會有樹立旗杆的大將出現。朱元璋覺得出現樹立旗杆的大將,對其統治不利,要求劉伯溫想法給化解一下。劉伯溫掐指一算,計上心頭,提議一是在街西紅泥溝上建一座橋,二是在這裡多建些廟宇,壓住這裡的風水。於是街西就有了一座橋,潼郡就出現了許多廟。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傳說不一定屬實,但或許是朱元璋做過僧人的緣故,明朝崇尚佛教,各地的廟宇如雨後春筍,赫然出世。潼郡的廟宇可能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興建起來的。據說潼郡廟宇建成後,這裡一直安定和諧,民風淳樸,沒有樹立旗杆的大將出現,清朝年間卻出了幾個非常有名的剃頭匠。他們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上門服務,挑子一頭是個火爐子,一頭是剃頭的工具,並插著一根系著紅布的杆子作為標記。這可能就是劉伯溫所預言的“樹旗杆的大將”吧。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世事滄桑,潼郡郡邑變州城,州城變縣邑,縣邑又變成村落,傳說中的72座廟宇多數已不知去向。解放初期還有4座廟,分別是火神廟、奶奶廟、玄帝廟、三官廟。4座廟宇均為磚瓦廊柱結構,高大、雄偉、壯觀。廟宇宅基高近3米,三大臺階入殿,各大殿均由4根直徑50釐米,高約6米的廊柱撐起,上有直徑40釐米的垛樑,垛樑上面又有二樑、三樑,頂撐直至屋脊。大殿為飛簷翹角,簷下掛有銅鈴,風動鈴響,清音遠揚。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火神廟位於潼郡西南,佔地5畝,三面臨水,一面靠陸。火神廟有前後殿、東西廂房,前殿供奉火神。潼郡地勢低窪,河流交錯,水患較多,黃河南下奪淮入海,這裡多次成為澤國。潼郡周邊的村莊也多與水相關,如姚灘、夾河灘、芝麻灘、河灣、牛梭灣、蔣湖、魏窪、卓海、老龍潭等。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說法,潼郡缺火,因而在潼郡建火神廟,祈求火神在洪水氾濫時,把寶貴的火種傳留下來,同時求火神保佑,安全用火,以免火災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玄帝廟位於潼郡北部,與大街中央的柵欄門相距300米相對。玄帝廟有前後殿各5間、東西廂房各3間,佔地約5畝。正殿山牆的斜脊鑲嵌著石獅子、石麒麟等瑞獸,正脊中間立有50公分高的神上神,並有鎖鏈鎖上,據說是防止神像耐不住風吹日曬逃掉,使玄帝廟顯得端莊持重而又神秘奇譎。大殿內為木質結構,雕樑畫棟,古樸典雅,2米高神臺上有三米高的玄武大帝像。玄帝像兩邊有四個對臉的站班像。

玄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玄武為水神,主風雨,深受人們的信奉。每天這裡香客不斷,煙霧繚繞,期盼水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玄帝廟院內有一棵銀杏樹,樹圍約六尺,高二丈餘,每年四周樹枝輪番成活並結果,成為人們心中的神樹。1973年銀杏樹被砍伐給學校做課桌。廟西南角有一龜馱碑,碑上只有花紋沒有文字。

奶奶廟坐落在潼郡街大橋西。奶奶廟規模較大,有前殿、中殿和後殿。前殿過道兩側有閻王爺等雕像十尊,青嘴獠牙,面目猙獰,令人毛骨悚然。中殿五間,西邊三間有娃娃山,亦稱子孫堂。中間是送子娘娘像,娘娘像的身邊圍著許多童男童女,天真、活潑。其中有一對個頭較大的童男童女像格外引人注目。女童身系紅布兜,頭扎兩個小鬏鬏,滿面笑容望著香客。童男光著屁股,大頭圓臉,頭上留有三撮毛髮,猶如小小哪吒,可愛至極。這裡的香火最為旺盛,門前香爐香火繚繞,通明達旦。尤其是農曆四月初八和三月十二的古會期間,來此跪拜的香客裡三層外三層,都是來求兒求女,或者還原的。求願時,香客用紅布做成小圈圈,去套童男童女像。如果紅布圈套上女童,家裡將生女娃,套上童男,家裡將添男娃。東兩間放有石磨,留有前後門,去後殿祭拜的香客由此通過。後殿五間,東兩間塑有牛魔王像,門一直關閉,香客不得進入。西三間有菩薩像,慈眉善眼,左右各有女站班。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三官廟位於潼郡東北,現在的紅泥溝西岸,佔地面積約十畝。廟宇有前殿、後殿和東西廂房。前殿三間,中間通道,東間坐北朝南的是文侖像,左右有兩個站班,西間坐北朝南的為華佗像,左右有兩個站班,坐南朝北是蘇報恩像,手持盾牌,牌上寫著:“你來了,我正要拿你”,左右各有兩個跟班。後殿為二層樓,一樓中間有劉備、關羽、張飛雕像。塑像莊嚴魁梧,三像左右均有跟班守衛。二樓為藏經閣和主持起居室。該廟最後一位主持名叫王雲宗,家在三官廟東小王村,七十年代去世。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潼郡作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是商貿重鎮,每年有多個廟會舉行,最有名的是四月初八是佛誕廟會。四月初八日為佛誕節,屬於我國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之一,即釋迦牟尼的出生紀念日。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佛誕節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廟會。潼郡置於北魏,非常重視佛事,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舉辦天佛廟會,祭祀佛祖。屆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佛誕節在潼郡的民間傳承中,又與社火、祭拜奶奶廟、祭拜玄帝、關公、火神、嚐鮮(四月初八,櫻桃等水果已熟,開始上市)等活動聯繫在一起,外來神逐漸被地方神所取代,演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商貿活動。現廟會已搬到高樓鎮。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潼郡鮮明的地方文化和淳厚的民風民俗。這裡地勢低窪,水道河汊甚多,民眾長期受水災襲擾,逃荒流離,以賣藝謀生,因此民間多出藝人,派生了眾多的民間藝術,如泗州戲、皮影戲,琴書、大鼓,錢杆舞、旱船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豐富多彩的古廟會,也帶來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流派,使得各種民間藝術在這裡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傳播。現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潼郡廟會,除了商貿活動,人們也以此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活動,如唱琴書、大鼓、拉魂腔、舞龍舞獅、遊花車、踩高蹺、跑旱船等。置身於此,古風古韻會將你浸潤感染,彷彿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安徽千年古郡――靈璧高樓鎮潼郡村

千年古城靜躺在泥沙之下,昔日莊嚴肅穆的古廟宇也已不見了蹤影,但初始的文化和風俗風采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