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靖難之役"的締造者,作為叔叔的朱棣如何奪了侄子的江山

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發生了一場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皇位爭奪戰。歷史上稱為“靖難之變”。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洪武三年,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遷到封地北平。燕地與蒙古接壤,朱棣經常奉命出塞巡邊,築城屯田,多有建樹。後來,又屢次率領諸將出徵,威名大振。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反覆思考之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使得朱棣心中不滿。有一次,朱元璋命令朱允炆賦詩,詩的最後兩句是:“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看了後認為詩意衰颯,很不高興。然後又令朱允炆作對,朱元璋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以“雨打羊毛一片氈”對,朱元璋聽了後覺得這個調子低沉,毫無抱負跟氣度可言,臉色頓時就不好看了。

這時,朱棣恰好就在身旁,見此情狀,當即上前奏對說:“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一反怒容,不禁連聲叫絕。於是,朱元璋就對朱棣大加寵愛,有更換皇儲之念。後來因為大臣的阻撓,朱元璋並沒有換人,但是這卻滋長了朱棣接替皇位的慾念和野心。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朱棣本想去南京奔喪,因有“諸王臨國中,勿至京師”的遺詔被阻,心中十分不快。他認為這時朱允炆的寵臣齊泰、黃子澄兩人矯詔製造的一個陰謀。與此同時,朱允炆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所帶來的威脅,廢了幾個內地王為庶人,又下令諸王不得節制文武官吏,進一步限制了諸王的權力。

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對諸王被廢、自己權力被削的的局面,便借朝賀改元之機,帶領世子朱高熾等人,親往南京,查探虛實,以謀對策。朱棣回北平時,為使朱允炆放心,把世子朱高熾等人留在京師,作為人質。

朱棣回北平後,暗中加緊練兵,為篡奪皇位作準備,表面上卻偽裝成重病在身,臥床不起。他上書乞求朝廷讓朱高熾等歸省,朱允炆假裝不知內情,遣還朱高熾等人,使朱棣不對他有所懷疑。雙方都在設計,互相欺騙,勾心鬥角。

正當朱棣訓練將士,即將起兵的時候,朱允炆也在調兵遣將,加強了對朱棣的防備活動。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護衛百戶倪諒到南京告發燕王謀反。朱允炆當即下詔嚴斥燕王罪過,逮捕燕府官屬,並密令北京駐軍圍燕王府第。由於事情洩露,朱棣便迅速乘機起事,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武裝鬥爭展開了。

這次明朝的內戰,前後共持續了四年。朱棣久居北平,苦心經營,藩國附近的郡縣衛所,先後受其管轄節制,所以“靖難”師起,一呼百應,士氣十分飽滿。在戰爭過程中,朱棣又得到韃靼軍的助戰,戰鬥力十分強悍。

在南京方面,不少太監因對朱允炆對太監進行的懲處心懷怨恨,而紛紛投靠了朱棣。朱棣也極力拉攏收買,因而獲得了大量有關防務虛實的軍事機密。而朱允炆雖然處於正統的有利地位,但處處表現的迂闊懦弱,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

在指揮軍事、用人等方面,朱允炆也是優柔寡斷,聽信讒言。建文四年,燕軍攻打靈璧,遇到南軍將帥徐輝祖,燕軍畏懼,躊躇不前。恰好在這個時候,朱允炆偏聽偏信,臨陣易將,把徐輝祖調回,結果南軍士氣隨之瓦解,降者數萬人,燕軍大勝。這是一場很重要的戰役。燕軍經此戰後,再沒遇到太大的阻撓,一路南下,勢如破竹。當年六月,便攻入南京。朱允炆在宮中自焚而死,這場內戰以朱棣的勝利宣告結束。

朱棣進入南京後,大肆殺戮,進行報復。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都被殺害並滅族,受到株連的人達到數萬人,可見鎮壓的殘酷。在血腥的屠殺之中,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第二年便改元永樂,定都北京,史稱永樂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