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治水文化 弘揚東圳精神

莆田文明網8月22日訊 站在東圳水庫壩頭,水庫風光盡收眼底,山環水繞、山水相依,波光瀲灩、煙波浩渺。在壩頭右側是已建成的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室外文化園,文化園的涼亭上可以看到“思源亭”三個字,時刻提醒後人謹記飲水思源,不忘六十年來,為建設東圳水庫晝夜奮戰、無私奉獻的幹部群眾。

公而忘私一心為民 治水文化一脈相承

莆田治水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雖屢遭水患,但古今水利功臣前仆後繼、精誠治水,使水患變為水利,造福桑梓。在《莆陽水利功臣譜》中,就記載著古往今來的24位水利功臣,他們雖身處不同年代,但公而忘私,求民利而不求名利的治水精神卻一脈相承。其中,有唐朝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的吳興;有宋朝變賣家產、創築溪陂的錢四娘;有明朝獻出俸祿、築壩開渠的鄭瑞星;有清朝修築海堤、募建橋樑的江春霖;還有唯一的一位當代功臣,那就是莆田第一任縣長原魯山。

解放初期,莆田水澇旱災嚴重,據記載,從1952年到1956年的4年時間內,莆田南北洋就遭遇4次旱災、8次水災。為了更好地蓄洪防洪、保障供水,解決旱澇災害,莆田縣委、縣人委下定決心建設東圳水庫。

1958年6月, 莆田成立了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由原魯山擔任總指揮,東圳水庫正式開工建設,原魯山帶領著全縣200多名黨員幹部、10多萬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住著臨時搭蓋的草棚,用鋤頭、等簡陋的勞動工具,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僅用22個月,完成了東圳水庫建設任務。常太鎮人民為支持東圳水庫建設,2659戶13000多庫區人民僅用2個月就主動遷移完畢,創造了罕見的和諧移民範例。

東圳水庫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上游的蓄洪能力,減輕了下游的洪澇災害,為莆田150萬人提供有效的飲水保障,還發揮著灌溉、發電、觀光等綜合作用。2017年,原魯山事蹟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全國優秀縣市長欄目中展播,併入選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教材,為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生動的思想教育素材。

銘記先賢激勵後人 打造東圳精神教育基地

為了更好地發揚“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東圳精神,激勵黨員幹部群眾戮力進取、奮發創業,莆田市於2017年11月20日動工建設東圳精神教育基地,並提出將其建成“精神家園、人文景觀、生態休閒”的目標要求。

東圳精神教育基地是集緬懷激勵、教育警示於一體的大型廉政文化工程,基地總投資788萬元,建設在東圳水庫壩區內,建設內容包括室內展示館和室外文化園。和傳統展館不同的是,該展示館不僅展示了大量的老照片、舊物件和原始資料,還建設了弧幕展示系統,可通過弧幕播放《和人民想在一起 幹在一起》等紀錄片,再現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注重模擬情景,建設了仿真工棚,展示當年建設東圳水庫的勞動工具、裝備,使參觀者移情入景,真實體驗當年的勞動場景。而在室外文化園,建設了雕塑、涼亭、展臺等設施,使參觀者盡覽秀美山川,真正體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目前,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和木蘭溪源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木蘭陂、鎮海堤等項目共同迎接著一批又一批參觀遊覽的幹部群眾,有效發揮著傳承治水文化、弘揚治水精神的重要作用,勵策、教育著幹部群眾不務虛功、實幹苦幹,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莆田市水利局 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