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話說三國時期,爭議最大的的人物,就是曹操了。

有的人說他是功臣,因為當初為了大漢,曹操獨自一人刺殺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不過曹操的做法,很顯然比後來王允使用美人計要來的危險的多。

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之後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時候,其他十七位諸侯都各自顧著各自的利益,只有曹操真的非常著急,那種氣憤肯定是發自內心的。

在追擊董卓失敗之後,曹操憤怒的對十七位諸侯說出“豎子不足與謀”,顯然為了大漢,曹操把其他諸侯都給得罪了。

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之後漢獻帝逃出董卓部將李傕的控制,當時天下諸侯都在觀望,又是曹操,把漢獻帝劉協接回了自己的地盤,雖然很多人都再說,曹操是要狹天子以令諸侯,接漢獻帝也是不安好心的,可是之後漢獻帝給曹操添了多少麻煩,各種大漢的忠臣,打著為大漢,為漢獻帝的幌子,和曹操爭權奪利,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曹操對大漢的忠心程度,也許真的會把權利還給皇帝,畢竟忠心的臣子,什麼都幹得出來。

可惜,漢獻帝和那幫所謂的忠臣,讓曹操失望不已,這才把奉天子以令不臣,轉換成了真正的狹天子以令諸侯,不過哪怕如此,曹操對漢獻帝依然足夠尊敬,一直都沒有登基為帝的想法,甚至曹操心中對皇帝是沒有的忠心的。不過對大漢的忠心,應該是沒有改變的。

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畢竟,在三國後期,當時候的大漢朝廷的代表皇帝,已經從漢獻帝,變成了漢中王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

雖然蜀漢的地盤不大,可是蜀漢佔著正統,因為漢獻帝是被曹操控制著的,亂世的時候,漢獻帝還有點作用,亂世逐漸平穩,加上劉備自立為帝,漢獻帝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說曹操對大漢的忠心程度,所有人都低估了。

因為沒用的漢獻帝,曹操依然恭敬對待著。劉備這個自詡仁德的人,都已經率先背叛大漢了,孫吳更是了,和蜀漢差不多時間建立吳國,三國中,居然有兩個國家都已經忘了這個天下,是大漢的天下。

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只有曹操,他還在堅持著,如果這個時候,曹操像他兒子曹丕那樣,讓漢獻帝退位讓賢,漢獻帝應該是不會說什麼的,並且大漢的百姓也不會說什麼,因為這很正常,朝代更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姓也都理解。

只不過直到死,曹操都沒有登基稱帝的心思,可是這樣忠心大漢的人,居然被罵,被稱作亂世之奸臣,奸賊,最好聽的也是梟雄,這絕對是對曹操最不公平的評價。

三國時期,對大漢王朝最忠心的人,卻是表現的最不忠心的人?

甚至有很多人,對於曹操把荀彧調離曹魏的政治中心,而作為曹操不忠心的證據,簡直胡說八道,曹操不管忠心不忠心,作為一個諸侯,都不可能允許自己的麾下,有著忠心對象不是自己的人存在,之前用,是因為需要,現在亂世已經評定了,也就不需要了,肯定就不會再留著了,所以因為這個說曹操不忠心大漢,是一個奸賊的人,絕對是在瞎說,胡說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