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進入融合期 伊利在2018乳協年會建言前行之路

對於中國乳品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好的一面是歐美等乳業發達國家受低出生率等因素影響,乳品消費量逐年下降。全球市場的消費中心正在向新興市場轉移,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在成為乳品消費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在另一面,伴隨著消費升級的大潮洶湧而至,企業間的融合兼併進一步加速,主導還是被主導成為每個乳品企業必須思考的命題。

如何讓中國乳業在全球市場大潮中實現領航,成為中國乳品工業協會第二十四次年會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8月25日,國家有關部委領導、乳業發達國家駐華使節、以及國內外眾多乳企代表和乳業專家齊聚西安,圍繞“乳業振興、創新協作”等話題,為中國乳業發展建言獻策。

年會上,伊利作為乳品行業唯一入選國家消費品標準化試點的企業應邀參會。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發言中說:“中國乳業要在全球市場佔據優勢地位,必須牢牢抓住全球乳業的新態勢。在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實現融合創新的同時,也需要領創國際標準,不斷提升中國乳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行業發展進入融合期 伊利在2018乳協年會建言前行之路

不是簡單聯合 而是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

在全球經濟快速變化的大潮中,乳企間的國際融合正在加速進行。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全球乳業年度報告顯示,僅2017上半年,涉及全球乳業的重組交易量高達50宗。與此同時,全球乳業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聯繫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密態勢。

企業的重組交易事實上是對於國際資源的再次優化配置,但要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需要在合作模式、技術應用等方面實現更多創新。張劍秋認為,這種創新不是全球資源的簡單聯合,而是要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

在這方面,伊利從產業鏈上下游的縱向融合和全球智慧資源的橫向融合入手,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創新模式。

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上,伊利搭建起了包括大洋洲、歐洲、美洲等乳業發達地區在內的供應體系。供應商遍佈3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國際知名企業利樂、康美、杜邦等在內的700多家企業,涉及原輔材料、無菌包裝、智能設備等多個行業。

在消費端,伊利藉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與京東聯合建立的協同倉已於去年10月投入使用,電商渠道的最快收貨速度縮短為下單後3小時,實現了“頭一天在張北牧場擠出的牛奶,第二天就可以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裡”。

此外,通過對於全球智慧資源的橫向整合,伊利構建了一條“全球智慧鏈”。建立歐洲研發中心、與有“歐洲食品硅谷”之稱的瓦赫寧根大學展開科研合作,打造“中美食品智慧谷”。藉助全球智慧,伊利攻克了多項科研難題與技術瓶頸,在乳糖消減技術、母乳研究、乳品深加工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品質決定標準 抓住話語權很重要

“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佔據制高點。”張劍秋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表示,領創標準就要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提升中國乳業的全球話語權。

作為乳品行業唯一入選國家消費品標準化首批試點的企業,伊利深知創領乳品的國際標準並不是憑空而來,需要在產品研發、生產和質量控制等各個環節上紮紮實實下功夫。這也成為多年來伊利始終踐行“伊利即品質”企業信條的內在動力。

在業內,伊利首創的“質量管控三條線”廣受讚譽——在國標線的基礎上,提升50%的標準制定了企標線;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又提升20%的標準制定了內控線。三條線層層把關,確保了產品品質的高標準。

此外,伊利建立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質量管理體系以及“集團——事業部——工廠”三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防控體系,覆蓋80多個檢驗單元,1000多項檢驗檢測標準,涵蓋所有原料奶、原輔材料、設備等。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從源頭到終端的每一個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關鍵點的監測、分析、把控、預防,令眾多國際頂級供應商都驚歎不已。

據介紹,未來伊利將進一步提升在標準建設方面的投入,搭建全球標準法規諮詢及信息支持和標準化管理兩個平臺,從而更好地推進標準的實施和執行,承擔國家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這一角色賦予伊利的責任。

張劍秋認為,乳品企業不但要有振興中國乳業的信心,更要肩負起實現乳業振興的重任。只有在整合全球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才能真正實現行業的整體繁榮和中國乳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