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書房文化

古琴與書房文化

古琴與書房文化

書房應該算是宅邸中最高雅的居所,體現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和不俗的閒雅情調。

而提到書房文化,就不得不提與其密切相關的器物文化。所謂無器不成書房,器不佳則書房不雅。用各種造型精美、寓意高雅、內涵深厚的器物構成了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型生態環境,器物傳達的是當代的文明與文化。

書房重器中,首選古琴是當之無愧的。琴是正聲與雅樂的代表,以其“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音樂品格合於傳統文化精神。

唐代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勾勒出一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素琴是通身光素無花紋的琴,合於淡泊清淨的心境。古人講琴作為“君子養修之物”,其作用是“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古琴與書房文化

書房樂器體現主人的內在修養、對音樂的審美取向和傳統禮樂文化的認識。在眾多樂器之中選擇古琴,是因為琴有悠久的歷史。歷代先賢都對琴進行過闡發和讚頌,被文人們尊崇為修身養性的“雅器”。琴的造型和製作理念已超越了單純的樂器,琴藝也超越了音樂本身而上升至道的境界。在習琴的過程中對習琴者的身心產生著正面影響。

清代琴人祝鳳喈曾說“鼓琴曲而至神化,要在於養心。養心為一身之主。語言舉動,悉由所發而應之。心正,則言行亦正;邪,則亦邪,此人學之犬端也。”這些要求與其說是一種琴樂的審美,倒不如說是文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規範。彈琴的目的就是要求在撫琴過程中達到扶正祛邪、陶冶性情的效果,使文人在彈琴的過程中得到趨於完美的人格修養。

書房是古代文人們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為自己營造的一個書香沁心、筆墨遺興、詩文銷魂的理想空間。而琴和文人是從來分不開的,琴樂裡的高雅胸襟與修養,也成為了歷代文人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