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子不夠高,還有什麼辦法補救嗎?

很多人被身高問題所困擾,如何長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話題。年少的時候,認為自己不夠高的小夥伴,總想著過兩年就會長高了;等到成年了,TA 們覺得,身高成了自己最大的短板。那這個「缺陷」現在來彌補還來得及嗎?

身高是什麼?

人體是由 206 塊骨頭支撐起來的,我們在談論「身高」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談論頭骨、脊柱和下肢骨加起來的長度。

頭骨在 1 歲左右就發育完全,估計沒人願意讓腦袋變長來補身高,所以,身高主要取決於脊柱和下肢骨的發育情況。

脊柱的生長週期較長,增長緩慢,而下肢發育快,增長時間較集中,是身高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

下肢的長度則由大腿和小腿的「長骨」決定。長骨是怎麼長「長」的呢?

長骨由軟骨「骨化」變成堅硬的骨質而成,兩端叫「骨骺」,中間長長的一段叫「骨幹」。出生以後,具有增殖能力的軟骨只剩下薄薄的一層,位於骨骺與骨幹之間,稱為「骺板」或「生長板」。

個子不夠高,還有什麼辦法補救嗎?

我還能長高嗎?

在長骨成熟以前,骺板不斷地向著骨幹生長和骨化,使長骨不斷加長;長骨成熟後,骺板活動停止,自身完全骨化,稱為「幹骺癒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骨骺閉合」。此後長骨便不再生長。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骨骺是否閉合了呢?拍一張普通的 X 片即可:閉合前的骺板是一條透亮的區帶,閉合後透亮區消失,與旁邊的骨骺融為一體。

個子不夠高,還有什麼辦法補救嗎?

人體長骨的骨骺並不是同時閉合的,股骨上端閉合最早,約在 16~18 歲左右;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均在 19~24 歲才閉合。

生長髮育的軌跡、潛能,是由父母雙方的基因決定的,比如姚明的孩子再不濟,也不會低於常人的平均身高。

但是後天因素的作用不可忽略。

攝入足夠的營養首當其衝,沒有充足的物質基礎,人體不可能憑空生長;陽光充足、水源清潔、空氣清新的生活環境,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促進生長髮育達到最佳狀態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一些內分泌疾病會造成激素水平異常,導致骨骼生長遲緩。

增高要趁早

人的生長髮育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在剛出生後的六個月,一個是在青春期的前兩年,這是生長髮育的最佳矯正時期。

在成年後的幾年裡,骺板增長減慢,逐漸骨化,長高的速度隨之下降進而完全停止。

先天不足,後天來補。成年後的我們不能改造自己的基因,亦不能回到過去,只有充分利用好骨骺完全閉合前的這幾年。

具體該怎麼做呢?

個子不夠高,還有什麼辦法補救嗎?

1. 吃好

首先要保證營養充足,在此前提下注重營養均衡,提高動物蛋白和乳製品在飲食中的比例。

2. 睡好

其次是保證足夠的睡眠,人體的生長激素在夜間睡眠時分泌最旺盛,而且平躺狀態下沒有重力的牽制,更利於骨骼的生長。

3. 適量運動

另外,適量的鍛鍊可以增強骨代謝,軀體活動對長骨的應力作用刺激骺板生長,拉伸韌帶則有利於為骨生長提供更多的空間。

4. 脊柱照顧好

除了儘可能讓下肢骨增長,還應重視脊柱對身高的影響。平時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必要時可以通過鍛鍊來矯正形體、增強背部肌肉力量,可以預防青少年發生脊柱側彎。另外,還要避免長時間負重對脊柱的壓迫。

5. 不要亂用「生長激素」

對於內分泌疾病導致生長髮育不良的人來說,在骨骺閉合前及時就醫,補充和調節生長相關激素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普通人可不能輕易用生長激素來增高,那隻會擾亂內分泌系統,適得其反。

勿入歧途

骨骺閉合後,身高几乎不可能增長了。人們往往不願意接受讓人心灰意冷的事實,有一些不良藥商利用這種心理,宣傳說「骺板在骨化以後還存在一段半休眠期」,他們的藥物可以「喚醒沉睡的骺板,帶來第三波增長高峰」。

這種夾雜一些醫學名詞、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說辭很容易讓人信服,遺憾的是,骺板不是睡美人,它的骨化真的是不可逆轉的。

於是,更「暴力」更直接的方法出現了。

「斷骨增高術」這個詞,近幾年人們並不陌生。新聞報道了不少為增高而選擇這種手術方法的年輕人,人們看到了他們增高後的光鮮,也應該去關注他們為此承受的苦痛。

斷骨增高術發源於骨科的外固定術,將腿骨截斷,再長期施以外力將腿骨向兩頭拉開,而達到增高的目的。本身,對於雙下肢不等長的患者,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這種手術風險較高、恢復較慢,可能有造成殘疾的危險,不推薦健康人接受這樣的手術。

總結

成年後到骨骺閉合前是人體骨骼發育的最後階段,依靠合理飲食、運動、良好生活習慣以及必要的醫學介入,身高增長是完全可行的。不過,身高只是一個外形特徵而已,學會接受和認可不完美的自己,比增高更有意義。

我們都知道,身高不完全是遺傳因素決定的。想長高,還需要依賴後天的充足的護理,充分的挖掘生長潛力。科學的身高管理方法很重要噢!

我是趙輝,在青少年兒童體質研究中心工作5年,身高管理專家,有關孩子長高方面問題,問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