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从一个农业小县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临河足球公园一瞥

40年砥砺前行,40年成果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年临河区GDP仅8639万元,1993年跃上十亿元台阶,2007年跨过百亿元大关,实现107.8亿元,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实现278亿元。

结构调整进程加快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直以来,临河区都以发展农业为主,1978年,临河区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3%。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政府十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47∶25∶28调整为2017年的14∶44∶42。40年间,临河产业内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新格局,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越发稳固,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提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市民王志明1979年参加工作,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25.5元。王志明说,那时商店里的副食品很少,肉也是限量供应。当时的王志明无论如何都想不到,40年后,物质生活会如此丰富,自己的工资会翻很多倍。如今,他每个月能领到5000多元工资。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临河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大踏步前进时期。公路交通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运输网络,乡村公路四通八达。2017年,城市建成区55平方公里,比2007年扩展1.7倍,城镇化率达到67.5%;森林覆盖率达到16.3%,城市绿地率达到3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平方米;蒙元文化风情街、河套民俗文化风情街等特色街区相继建成;主城区承载能力极大提升。一个亮起来、绿起来,既有文化品位,又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已呈现在人们面前。全面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更是让农民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71岁的郑子林是干召庙镇永丰村五组的村民,上世纪60年代,郑子林和妻子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土房里,种着几亩地,仅够糊口。上世纪80年代初,郑子林搭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顺风车,承包了40多亩地,养了一口猪、三只羊和一群鸡,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2012年,郑子林所在的永丰村五组整村进行了土地流转,郑子林搬进了楼房,闲暇之余,他给村里的企业打打工,生活过得很是惬意。“现在的好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感谢党的好政策。”郑子林回顾这40年来生活的变化,感慨万千。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了千家万户,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40年来,临河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401元增加到2017年的29474元,增长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8元,提高到16797元,增长247倍。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过去结婚时必备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早已被如今的汽车、房子、钻戒所取代。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逐步降低,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家庭困难学生实现了“零辍学”。改革开放以来,临河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果丰硕。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临河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幸福之城正步履铿锵、阔步前行。

「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