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四|如来藏本妙圆心非一切法(10)

如来灭尘合觉,显发真如妙觉明性。这个真性概括起来就是“一心三藏”。“非一切法”体现为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体现为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体现为空不空如来藏。

这里“灭尘合觉”的“尘”,不仅指四大、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一切尘相,也包括十二因缘法、四圣谛及智得法、菩萨六度法、如来涅槃法等一切出世间法。

楞严经·卷四|如来藏本妙圆心非一切法(10)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而如来藏的本妙圆融心,非是心、非是空、非是地、非是水、非是风、非是火、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非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非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等十八界。”

如来藏本妙圆心并非是四大、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比如说,看电视时,看电视人的心,显然并不是电视屏幕里面的地、水、火、风、空等电视中各种形象,也不是电视中种种人物的见闻觉知、喜怒哀乐。

楞严经·卷四|如来藏本妙圆心非一切法(10)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是显明的无明法,显明的无明尽法,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及非老死尽法。”

如来藏本妙圆心并非是显明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是指众生生死流转的十二个环节。 因明而觉便有十二因缘的法相出现。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是苦、非是集、非是灭、非是道,非是智、非是得。”

如来藏本妙圆心并非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及智得法。此法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法门,依照此法修,可离身苦,得阿罗汉果。虽然能离分段生死,但仍然囿于相见,不明白自性本空。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非是檀那(布施),非是尸罗(持戒),非是毗梨耶(精进),非是羼提(忍辱),非是禅那(禅定),非是般刺若(般若),非是波罗密多。”

如来藏本妙圆心并非是菩萨六度。此六度是菩萨所修的法门。菩萨修六度,不可住六度之相。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如来)、非阿罗诃(应供)、非三耶三菩(正遍知)、非大涅槃(究竟寂灭地)

、非常乐我净。”

如来藏本妙圆心并非是如来果地的各种名相。如果着了如来果地之相,则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楞严经·卷四|如来藏本妙圆心非一切法(10)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如来藏性)

俱不是世间法、出世间法的缘故,就能领悟如来藏本觉明心的空净之妙。”

以上就是“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的第一层含义,也就是如来藏本妙圆心中的“本”,一心三藏之空如来藏。《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个主旨。本文中涉及的一些法,比如十二因缘法、四圣谛法等,因为在《边读边聊心经》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说。

然而,只以“非一切法”来理解真性,并不完整。且看楞严后面文字。

楞严经·卷四|如来藏本妙圆心非一切法(10)

边读边聊 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