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選校茫然?如何選校?選哪所大學最合適?

  在考研擇校面前,似乎每個人都一樣,無論起點高低,都在徘徊。考名校吧,擔心競爭太激烈,考不上;考普通學校吧,又不甘心。如此,大好的時間白白地浪費。因此,及早定下學校,便多些時間安心複習。

考研選校茫然?如何選校?選哪所大學最合適?

  知名院校求學優勢多

  我想,在選擇學校前,首先得弄清以下幾個問題與因素,那麼擇校的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

  中國大學的等級與區劃問題。從學校的管理體制來講的,主要包括隸屬關係、經費來源等,我國的大學分省屬高校和部屬高校。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為主管部門、並由其保障辦學經費來源的高校為省屬高校;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為主管部門、並由其保證辦學經費來源的高校為部屬高校。

  根據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培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的高校又分為"211工程"大學和"985工程"大學。其中,"211工程"有100所左右,"985"高校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共39所。可以說,"985工程"大學是"211工程"大學的再篩選。經過這樣的人為的劃分,中國大學的"優勢兵團"就顯露出來了。

  其實大學本無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只有名牌與普通之別,更不該有行政級別。在中國的研究生招生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分區劃線問題。中國大陸分為東部一區(A類考生)、中西部二區(B類考生)。兩個區的國家基本線略有不同,呈依次降低的趨勢。

  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雖然能力與學校並無直接關係,但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抱有名校情結與偏見。在招聘中,有的單位開出的首要條件便是畢業於"211"或"985"工程的大學。雖說外企500強看重能力,但是他們同樣看好牌子。

  本人旁邊的大學是國內的一所知名院校,每年的"五一"過後,學校內到處是國內外大企業暑期招聘實習生的海報。九月過後,更是熱鬧,校園內成了500強和國企招聘廣告的海洋。各大企業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來開宣講會。

  同學們則是不亦悅乎,投簡歷,參加面試。一般來說,從名企在全國開宣講會的城市和大學就能看出來,他們還是比較傾向於發達城市的那幾十所大學。

  政府為了搶佔人才高地,也開始了來學校招儲備人才,他們打出的首要條件是畢業於"211工程"大學,更歡迎"985工程"大學畢業的學生。高校招聘教師和輔導員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名牌效應。

  考名校機會多,還有下面原因。一般來說,考研試題分公共課和專業課。政治、英語為公共課,全國統一試題。再加兩門專業課(考理工類有一門數學,全國命題),除全國聯考外,由各高校自主命題。首先是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提前招生,然後是國家統一劃基本線,普通類院校招生。

  其實只要你的英語和政治的單科成績過線並且加起來能考140分左右,全國還有哪所大學你不能報呢?專業課大家起點相同,大學所學的教材和知名大學的差不多。

  大學的學期考試,你靠考試前突擊才過關,名校的學生也一樣。考研和高考是不一樣的。考研考試科目靈活些,你可以自己選擇部分專業課。所以,只要你能堅持住,保證英語政治,專業課打好基礎,你就可以挑戰名校。

  另外這裡指出的是,考不上名校的考生,如果過了國家線,可以申請調劑到普通院校。筆者在研究生院工作時,每年都辦理幾百人的申請調劑調檔函。據我瞭解,他們每年都辦理三、五百人的調劑。

  因此,我個人認為,既然花費一樣的時間與精力,既然都要面臨就業的機會成本,考普通學校還有畢業後就業之憂,倒不如量力試著報考知名高校。

  量力而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更重要

  誠然,名校是有很多優勢,但我並不鼓勵大家都上名校。我們也要量力而行,靈活變通,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如果你的英語真的學得很吃力,四級是掙扎了幾次才通過,而且專業準備也不充分,考個普通學校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如果你非要報考名校,則可以"曲線救國",採取"三級跳"的方式:高考、考研進入普通院校,博士報考名校。

  此外,你也可以通過選擇專業來確定學校。名校有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也有專業特色型大學。例如北大、清華、復旦、南大等這些屬於綜合性大學。也有一些國家級或地方的高校,雖綜合實力不強,但很有特色,在某個或某幾個領域很有專業優勢。

  比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外語語言文學,中南大學的冶金工程,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江南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都是這些學校的優勢學科。這些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就業形勢很好。因此,能報考熱門專業的普通學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同是考研擇校,類型各有不同

  弄清了上面幾個問題,我想徘徊不定的研友們可能會有些決心了。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查詢和選擇學校的問題。

  首先,可利用人脈關係瞭解所報考的院校。人脈也是"生產力",能幫你提高成績。如果決定報考哪個學校,你可以向在那個學校讀研的同鄉或已考上研的學長詢問。可問一些有關於院系的導師情況,就業問題,學術風氣問題等,也可以向你大學老師求助。

  其次,利用網絡瞭解院校。網絡是最便捷的信息查詢工具。你可以登陸你想報考的學校網頁,查詢招生簡章,瞭解歷年錄取情況、導師簡介、聯繫方式及如何能得到複習資料等方面的信息。你也可以到中國研究生招生網查詢有關信息,中國研究生招生網網羅了很多考研方面的信息,甚至是調劑信息。

  每年的七月過後,各學校的招生簡章陸續公佈,這時要注意關注考研參考書目有無變化,招生人數有沒有增減的情況。

  信息確定以後,基本上心中的學校就出來了。

  以專業定學校,或以學校定專業

  有很多人說研究生擇校要看專業,專業好的話學校差點也無所謂,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專業實力,即使不決定也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研究生期間能夠學到什麼,專業實力強的學校能讓你在本專業的研究和學習上精益求精,從而提高你的專業造詣,但也可能因此造成視野的侷限。

  專業雖然差一點但綜合實力強的學校,能夠讓你接觸到更多的圈子和朋友,對綜合學養的提升幫助更大,但在專業上面需要你自己下更多功夫。而且,無論學什麼,將來終究都是要走向就業市場,而市場不僅會看專業,也會看你的文憑(准入資格)。畢竟在沒有深入瞭解你之前,文憑是市場瞭解你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到底是以專業實力選擇學校,還是以綜合實力選擇學校,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志趣,結合自己的實力,能夠儘量取得平衡的選擇當然更理想。

  意向院校意向專業的考試難度

  最近,有不少學生問小編某某學校難不難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有人會覺得很難,自然也有人會覺得簡單,甚至有人的目標根本不在於此,但卻僅憑主觀臆斷在無意中混淆了他人的認知。

  因此,與其問別人這所學校難考嗎?不如多問問自己:我現在的實力如何?我通過一年的努力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取得什麼樣的進步?我有沒有讓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決心和毅力?

  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情況,因此沒有人比你更能準確地告訴你自己,這所學校對你來說難還是不難。

  建議大家多去找找信息,如意向院校的歷年的報錄比、制定考試參考書、歷年真題、出題風格等。當然,別人的意見也有值得吸收和借鑑的一面,但在決定人生選擇這樣的大問題上,自己是唯一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地域區別需要考慮

  未來選擇的大學或者研招單位,不單單是這所大學和這個研招單位對個人的教育,而且是這所大學或者這個研招單位所在城市的綜合資源對個人的教育。

  在一個城市上學,不管是這個城市中哪所學校的學生,都會受到這個城市的整體影響。不管上的是名校還是普通院校,都沒有辦法獨善其身,擺脫這個城市給你打下的烙印。在選擇城市時,可以考慮"在哪工作,在哪安家,就在哪讀研"的考研地區選擇的基本原則。

  北上廣作為一線城市,自然是眾人大多數的選擇。這些城市有著光鮮的面貌,但不一定能帶給你光鮮的未來。

  如果讀過文章,考研er能有點想法或靈感,千萬別放過這這種感覺,抓住"她",冷靜思考,做個抉擇。畢竟,向你張開臂膀的高校有數百個,而你,卻只能擁抱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