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上期脸哥给大家介绍的是天津三绝的之一的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是由“炸糕刘”刘万春发明而来的,由于店铺在“耳朵眼胡同”的边上,所以人们都称呼这家炸糕为“耳朵眼炸糕”,后来,耳朵眼炸糕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1

在前几期的时候,脸哥曾给大家介绍过一款老北京清真小吃,叫做馓子麻花,在那篇文章中,脸哥给大家简略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麻花的风格,比如湖北崇阳地区擅长制作小麻花, 山西稷山有以油酥出名的稷山麻花,陕西咸阳有咬金大麻花,北京有馓子麻花等,而在因漕运而起的天津卫,也有自己的“专属麻花”,那就是十八街大麻花。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2

和耳朵眼炸糕一样,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也是因店铺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处,所以人们称其为十八街麻花。与其他麻花不同,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都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麻花成型后,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瓜条等小料。 炸熟的十八街麻花内外都很酥脆,而且“个头”较大,比其他类型的麻花都要重一些,所以人们也管十八街麻花叫“天津大麻花”。

虽然外表“粗犷”,但十八街麻花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等食材,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可谓是“粗中有细”。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3

关于十八街麻花,有这么一个故事: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炸麻花有一手绝活,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如今的“桂发祥”的招牌是由书法名家赵半知所题写。最终形成什锦夹馅大麻花,“桂发祥”麻花成为“天津三绝”之一。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4

天津十八街麻花用料讲究,以小麦粉为原料,用桂花,冰糖,核桃仁、橘丝,花生,芝麻等食材做辅料制作而成的,先在全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又在1996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出名小吃,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天津三绝”,有人说,十八街麻花能成功,与当时桂发祥强大的创造力有着莫大的关系,对此脸哥也深表赞同,任何时代创造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有时候你离成功的距离,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吧。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是大运河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运河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创产业搭建的探索者,关注我们,你将体验到更有趣的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