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30余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凝结成了一个心愿——把潜艇“藏”起来。

他一路攻坚克难,先后研发出五代舰船隔振系统装备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国在机械系统隔振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主持完成某专项工程,使某型潜艇噪声大幅降低,为战斗力生成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全部实艇应用,为降低我国潜艇噪声起到决定性支撑作用。他率领的科研团队获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并被海军记集体二等功。何琳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舰船减振降噪技术领域首席专家、专业技术少将、西安科技大学杰出校友何琳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何琳,1957年11月出生,四川西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工程大学舰船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船舶振动噪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海军舰船减振降噪技术领域首席专家、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带头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1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明创业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马大猷”声学奖,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以来,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展。自主研发的系列抗高压平衡式挠性接管,具有突出的管路振动隔离性能,解决了部分重要应用的管路减振降噪难题,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在大洋之中,凭借良好的隐蔽性,潜艇能出其不意消灭对手,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大多数舰船的减振设备都依赖进口或研仿,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保障也受制于人……1981年,何琳考取海军工程大学轮机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与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结下不解之缘。“潜艇噪声太大,就会被发现,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何琳的忧虑,正是部队指挥员心中的伤痛。于是他暗下决心,经过深入细致调研,瞄准潜艇的这一软肋,对舰艇隔振技术展开攻关。他充分发挥力学知识功底,经过不懈的试验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某型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在舰艇发电机上试装之后,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了。从此,潜艇兵们再也不用为难以入睡而发愁。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难题接踵而来。潜艇的机械噪音还是可以沿着连接在机械设备上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为了消除沿管道传递的振动噪声,潜艇上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平衡式挠性接管。多年来,国内只能采用一种落后笨重的管接头来替代,既没有降噪效果,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想要从发达国家进口该产品,但是又遭到了拒绝。面对困境,何琳义无反顾:“我们自己动手研发。”他主动申请承担了潜艇隔振装置的研制任务,带领课题组经过上百次调研、上万次实验,最终攻克了某潜艇隔振降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一、在舰用减振元器件技术领域,自主研制出三个系列近百种规格的舰用减振元器件,填补了多项空白

1、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无任何资料借鉴情况下,靠自主创新,攻克理论、结构、材料、工艺和试验等多项难题,发明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种系列潜艇用减振挠性接管,获3项发明专利。其中,肘形高压平衡式减振挠性接管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振动隔离指标超过国际技术水平。系统解决了我国潜艇海水管路系统安全与减振抗冲设计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减振降噪技术成果推广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明并研制出工作压力25个大气压,最大承载能力50吨的系列舰用强载气囊隔振器,使我国舰用隔振器承载能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舰船狭小空间内数百吨级大型隔振装置无减振器可用的重大难题。已大量应用。

3、发明并研制出新型低噪声螺旋桨轴承,解决了潜艇低速隐蔽航行时螺旋桨轴承高频异常强线谱噪声的控制难题,彻底消除了潜艇在作战机动过程中因该异常噪声而导致声学暴露的重大隐患。已大量应用。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二、在舰用减振装置技术领域,一直引领着国内该领域技术的发展

1、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隔振装置技术——双层隔振装置和浮筏隔振装置,解决了潜艇狭小空间内数十吨级以下单台或多台组合机械设备的高效隔振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已大量应用

2、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智能隔振装置的技术概念,并建立了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隔振装置技术—大型智能气囊隔振装置,这是世界上首台智能化的隔振装置,具有自动负载平衡、故障自诊断、自组织修复管理等传统隔振装置一直无法实现的功能,解决了潜艇狭小空间内数百吨级大型动力系统振动的高效隔离难题,是我国目前控制潜艇动力系统机械噪声最有效的技术,实现了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追赶和超越,2012年获发明专利,已全面应用

3、突破推进动力装置低频隔振这一国际公认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对中姿态监测、控制和保护管理等功能的第四代隔振装置技术——舰船推进动力系统低频隔振装置,实现隔振装置技术重大跨越。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全面应用

4、正在开展第五代隔振装置技术——“磁悬浮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探索一代重大项目)的应用转化研究,可实现潜艇狭小空间内动力机械宽频和线谱振动的同步控制,消除潜艇的声指纹特征,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他自主研发我国核潜艇新科技,已全面应用!

何琳教授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全部科研成果均是自主创新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二是研究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全部成果均在新型舰船上大量推广应用。几年间,何琳带领团队为海军战斗力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潜艇从此“静悄悄”,变得更加神出鬼没,他的工作也被评价为“给国内减振技术领域带来了一次革命”。50余年来,

西安科技大学也正是像何琳一样发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头条号:西安科技大学

(部分来源:西安科技大学校友联络总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