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已開發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30餘年來,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凝結成了一個心願——把潛艇“藏”起來。

他一路攻堅克難,先後研發出五代艦船隔振系統裝備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主持完成某專項工程,使某型潛艇噪聲大幅降低,為戰鬥力生成做出重大貢獻。研究成果全部實艇應用,為降低我國潛艇噪聲起到決定性支撐作用。他率領的科研團隊獲得“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並被海軍記集體二等功。何琳還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明專利5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艦船減振降噪技術領域首席專家、專業技術少將、西安科技大學傑出校友何琳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何琳,1957年11月出生,四川西充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軍工程大學艦船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船舶振動噪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海軍艦船減振降噪技術領域首席專家、軍隊科技創新群體帶頭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981年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現西安科技大學)力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並留校。先後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發明創業獎、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和“馬大猷”聲學獎,被授予“當代發明家”榮譽稱號,專業技術少將軍銜,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以來,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近年來,組織開展了“主被動混合隔振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進展。自主研發的系列抗高壓平衡式撓性接管,具有突出的管路振動隔離性能,解決了部分重要應用的管路減振降噪難題,獲得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在大洋之中,憑藉良好的隱蔽性,潛艇能出其不意消滅對手,被稱為神出鬼沒的“水下殺手”。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大多數艦船的減振設備都依賴進口或研仿,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裝備保障也受制於人……1981年,何琳考取海軍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從此,他與艦船減振降噪技術結下不解之緣。“潛艇噪聲太大,就會被發現,被發現就等於被消滅。”何琳的憂慮,正是部隊指揮員心中的傷痛。於是他暗下決心,經過深入細緻調研,瞄準潛艇的這一軟肋,對艦艇隔振技術展開攻關。他充分發揮力學知識功底,經過不懈的試驗攻關,終於成功研製出了某型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在艦艇發電機上試裝之後,設備振動與艇體“絕緣”了。從此,潛艇兵們再也不用為難以入睡而發愁。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難題接踵而來。潛艇的機械噪音還是可以沿著連接在機械設備上的各種管道向外傳遞。為了消除沿管道傳遞的振動噪聲,潛艇上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平衡式撓性接管。多年來,國內只能採用一種落後笨重的管接頭來替代,既沒有降噪效果,又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想要從發達國家進口該產品,但是又遭到了拒絕。面對困境,何琳義無反顧:“我們自己動手研發。”他主動申請承擔了潛艇隔振裝置的研製任務,帶領課題組經過上百次調研、上萬次實驗,最終攻克了某潛艇隔振降噪技術難題,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一、在艦用減振元器件技術領域,自主研製出三個系列近百種規格的艦用減振元器件,填補了多項空白

1、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在無任何資料借鑑情況下,靠自主創新,攻克理論、結構、材料、工藝和試驗等多項難題,發明並研製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種系列潛艇用減振撓性接管,獲3項發明專利。其中,肘形高壓平衡式減振撓性接管技術為國內外首創,振動隔離指標超過國際技術水平。系統解決了我國潛艇海水管路系統安全與減振抗衝設計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已作為一項重要的減振降噪技術成果推廣應用,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發明並研製出工作壓力25個大氣壓,最大承載能力50噸的系列艦用強載氣囊隔振器,使我國艦用隔振器承載能力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填補國內空白,獲國家發明專利,解決了艦船狹小空間內數百噸級大型隔振裝置無減振器可用的重大難題。已大量應用。

3、發明並研製出新型低噪聲螺旋槳軸承,解決了潛艇低速隱蔽航行時螺旋槳軸承高頻異常強線譜噪聲的控制難題,徹底消除了潛艇在作戰機動過程中因該異常噪聲而導致聲學暴露的重大隱患。已大量應用。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二、在艦用減振裝置技術領域,一直引領著國內該領域技術的發展

1、率先研製出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隔振裝置技術——雙層隔振裝置和浮筏隔振裝置,解決了潛艇狹小空間內數十噸級以下單臺或多臺組合機械設備的高效隔振難題,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已大量應用

2、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智能隔振裝置的技術概念,並建立了完整的設計理論體系,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隔振裝置技術—大型智能氣囊隔振裝置,這是世界上首臺智能化的隔振裝置,具有自動負載平衡、故障自診斷、自組織修復管理等傳統隔振裝置一直無法實現的功能,解決了潛艇狹小空間內數百噸級大型動力系統振動的高效隔離難題,是我國目前控制潛艇動力系統機械噪聲最有效的技術,實現了對發達國家技術的追趕和超越,2012年獲發明專利,已全面應用

3、突破推進動力裝置低頻隔振這一國際公認技術難題,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具有對中姿態監測、控制和保護管理等功能的第四代隔振裝置技術——艦船推進動力系統低頻隔振裝置,實現隔振裝置技術重大跨越。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已全面應用

4、正在開展第五代隔振裝置技術——“磁懸浮主被動混合隔振技術”(探索一代重大項目)的應用轉化研究,可實現潛艇狹小空間內動力機械寬頻和線譜振動的同步控制,消除潛艇的聲指紋特徵,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他自主研發我國核潛艇新科技,已全面應用!

何琳教授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具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全部科研成果均是自主創新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二是研究成果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是全部成果均在新型艦船上大量推廣應用。幾年間,何琳帶領團隊為海軍戰鬥力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潛艇從此“靜悄悄”,變得更加神出鬼沒,他的工作也被評價為“給國內減振技術領域帶來了一次革命”。50餘年來,

西安科技大學也正是像何琳一樣發揚“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胡楊”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更多相關資訊,敬請關注頭條號:西安科技大學

(部分來源:西安科技大學校友聯絡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