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之戰,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

這場戰鬥同樣發生在崇禎十五年,只不過發生在螺山戰役之前,與螺山戰役有頗多相似之處。比如說同樣是在清兵回撤的必經之路;同樣是利用地形優勢準備的一場伏擊戰;同樣是由一名忠勇、有擔當的人作為指揮官。不同的是,螺山戰役趙光抃手下有八鎮總兵,此戰只有周遇吉一鎮;跟螺山戰役的統帥趙光抃進士出身相比周遇吉是行伍出身,總兵官的職位是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最為不同的是,螺山戰役明朝八鎮兵被各個擊破、此戰在周遇吉的率領下,明軍與回撤清兵激戰三天三夜,並給予重大殺傷,成為明清交戰使上罕見的明軍以多勝少的戰例。

楊柳青之戰,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

首先說說周遇吉此人。周遇吉,遼東錦州衛人,勇武善射。周遇吉最為我們熟知的便是在寧武關與李自成大軍激戰,差一點提前中斷了李自成進軍明朝京師的念頭。周遇吉初從軍於遼東,作戰極為勇敢,每戰必為諸軍先,累功被升為京營遊擊。在京營時,周遇吉常對周圍的人說‘大家領著朝廷的糧餉,應該努力訓練,為大明效力’。可是周遇吉一人的忠勇,顯然沒有感動身邊的人,他們紛紛嘲笑周遇吉,覺得這人腦子有病。

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崇禎九年清兵入塞。周遇吉跟隨時任兵部尚書張鳳翼與敵人數次血戰立下了戰功被升為京營副將。在崇禎十年開始參與平叛戰爭,先從孫應元,後從楊嗣昌,在那個局勢日漸崩壞的時候,周遇吉帶領所部屢立戰功,屢加太子太保、左都督,駐地在山東楊柳青附近。這裡插一句,由於清入主中原後對於明朝史料尤其是關於自己戰敗等於己不利的記載多有禁燬,所以我們現在再看當時的一些記載時很難對照到現在的地理位置。比如明軍差一點將逆軍一網打盡的車廂峽;比如前文提到的螺山戰役中螺山;比如本文要講的這個柳葉青地區……關於此戰我們在史料中能看到的線索甚至還不如古典滇曲《寧武關》和京劇《寧武關》中的戲詞詳細。

楊柳青之戰,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

崇禎十五年,周遇吉已經是山東總兵,駐地在柳葉青附近。由於山西前任總兵許定國獲罪被革職,朝廷調周遇吉接任山西總兵。本來周遇吉已經帥軍開拔,但是突然接到消息清兵攜帶大量戰利品回撤,要途徑楊柳青。在楊柳青駐紮多年的周遇吉很清楚那裡的地形於伏擊戰尤其有利,接報後周遇吉立即決定回軍,給敵人一個教訓。此時的清兵已經囂張到了極點,多年以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旅遊式的行軍作戰。並且這樣的作戰行動明擺著就是欺負大明無人,否則的話,明朝擇一良將、領一支精兵、擇有利地形,便能予敵重大殺傷或者全殲。只可惜,隨著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的相繼離世,後來的明朝軍隊面對滿載戰利品、行動遲緩的敵人常常只敢遠遠的跟著。看著敵人樹立的‘各官免送’的木牌,收穫了一次又一次的恥辱。

但偏偏這一次,他們想錯了,當他們大搖大擺的踏進楊柳青時,在他們眼中不是逃之夭夭就是隻敢遠遠跟著的明軍突然出現。在周遇吉的帶領下,明軍與敵人血戰三天三夜,最終由於兵力不足才使敵人狼狽逃出伏擊圈。雖然史書中並未載明周遇吉的戰果,但我們從當時在瀋陽的一些朝鮮人員的記載也能看出一些。比如一本名為《沈館錄》的書中記載‘此次皇太極派出大軍的收穫遠不及從前之半數。還有瀋陽城內外常能聽到許多哭聲’,以此觀之這次入塞明軍確實給予敵人一定的殺傷。

楊柳青之戰,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

通過此戰的勝利,我們可以看到,明軍並不缺乏忠勇敢戰之士。之所以連戰連敗,我認為相比於他們的敵人明軍最缺乏的就是正確的戰略;敢戰的勇氣;死戰到底的決心;以及很多人心中早已被冰凍的忠義……

少部分的忠勇之士;局部的一些勝利,最終還是無法挽回整體的江河日下。在崇禎的帶領下,大明終歸還是難以逃脫那宿命的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