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三國後期的魏蜀大戰

以少勝多、三國後期的魏蜀大戰

興勢山之戰是在公元244年爆發的一場魏蜀兩國之間的戰爭。當時,魏國的魏明帝曹叡已死,由於他的三個親生兒子都早早夭亡,便由其養子曹芳繼位。曹芳繼皇帝位時只有八歲,由身為大將軍的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明爭暗鬥便也由此開始。為了能夠鬥過司馬懿,曹爽的心腹們想提高曹爽的地位,“欲令(曹)爽立威名於天下,勸使伐吳,爽從其言”(《三國志·曹爽傳》)。

當時,深通軍事的司馬懿對其伐蜀也曾經進行勸阻,但是沒有能夠禁止。於是,曹爽便於公元244年三月,親自到達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與魏的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的夏侯玄率領馬步大軍十多萬人從駱谷入漢中,開始了伐蜀戰爭。

那時,從魏國的關中到蜀國的漢中有三條通道,都是秦嶺中的峽谷。東路叫子午谷,長330米,南端起漢中,北端達長安以南,南段稱為子谷,北段稱作午谷。谷中地貌山路崎嶇,可以設置伏兵殲滅谷內敵軍,是條最長最危險的通道。西路稱作褒斜谷,長235米,其路況最好。這個谷的南端在漢中北約25千米處,北端在今陝西眉縣南15千米。中間的峽谷稱儻(tǎng)駱谷,是三條中最短的一條,長210米。因其南端接近今陝西洋縣的儻水河,叫儻谷;北端在今陝西周至縣西面的駱峪,故稱作駱谷。曹爽選擇攻打蜀國漢中就是走的這個谷。這首先便是曹爽的一個大錯誤。此谷雖然最短但是谷中卻缺少水源,魏軍必須用許多牛、馬、騾、驢馱運軍士們的飲水,加上軍用糧草的運輸,除了牲畜外還要有數以萬計的役夫為之服役。

以少勝多、三國後期的魏蜀大戰

此時,鎮守漢中的是蜀國的鎮北大將軍王平。我們比較早的知道王平,一般都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為馬謖的先鋒時。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把大軍駐紮在街亭的一座山上,結果被魏將張郃切斷了山上的水源,將蜀軍團團包圍,蜀軍大敗,四散逃離,只有王平統率的千人“鳴鼓自持”,使得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王平從容地召集諸營散兵,率將士而還。後來,諸葛亮斬了馬謖和與他有關的一些軍官,而對王平則“特加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加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三國志·王平傳》)。以後,王平一直跟隨諸葛亮北伐,屢立戰功。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王平先後被任命為漢中郡太守、前監軍、鎮北大將軍,成為鎮守漢中的蜀國最高統帥。

當曹爽率領十幾萬大軍進入儻駱谷時,“漢中(蜀國)守兵不滿三萬”。蜀國守將都非常害怕,“諸將大驚”,紛紛提出退守漢城(今陝西漢中市勉縣東)和樂城(今陝西漢中市城固縣),等待朝廷派出涪城(今屬四川省綿陽市)的軍隊來增援。王平堅決反對這種消極逃跑的主張,說:漢中與涪(城)遠距千里,若等待援軍,曹爽便會兵出谷口,佔據陽平關,到那時就難以抵擋了,蜀國便會失去漢中,大禍臨頭了。他果斷地派出部將率軍進據興勢山,在今陝西漢中市洋縣北、陽平關外圍,以險要的地勢,扼住谷口;自己則親自率領一支軍隊做為後援,防禦魏軍分兵從黃金谷(在興勢山東)突入漢中。在王平的精心部署下,蜀軍在興勢山一帶“多張旗幟,彌互(覆蓋)百餘里”,氣勢大盛(《三國志·費禕傳》)。

以少勝多、三國後期的魏蜀大戰

到五月,兩個月過去了。曹爽大軍仍然只能入谷行數百里,蜀軍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被牢牢地困在了穀道中。司馬懿看到這種情勢,十分擔憂,寫信給夏侯玄,警告他:“昔武皇帝(曹操)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得戰,退見徼(yāo,攔截)絕,覆軍(全軍覆滅)必矣,將何以任其責!”誰負的起這個責任!於是,“(夏侯)玄懼,言於(曹)爽,引軍退”。可惜,這時涪城諸軍及成都的蜀國大將費禕已經從成都率領蜀軍趕到了興勢山。費禕率軍“據三嶺以截爽”。

“三嶺”指駱谷中沈嶺、衙嶺和分水嶺,是穀道中三個形勢最險要的地區,因此費禕進駐軍於“三嶺”,以阻斷魏軍的退路。在蜀軍阻擊下,“爽爭險苦戰,僅乃得還。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少數民族在魏軍中的苦役)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三國志·曹爽傳》及裴松之注)。

興勢山之戰,王平利用天時、地利,巧妙地先守後攻,以不滿三萬人的蜀軍大敗十幾萬的魏軍,成為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一樣的被人們並列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四大戰役。此戰之後,很長時間裡魏國再也不敢主動攻打蜀國,使業已衰弱的蜀國曆史又延長了近二十年。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王平的評價很高,指出,他由於從很小就在軍旅之中,自己“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但是,他卻非常勤奮好學,“使(讓)人讀史(記)、漢(書)諸傳記,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因而造就了他後來的智勇雙全,帶兵打仗忠勇而嚴整。蜀漢後期,有王平在北境,使得漢中得以不受來自魏國的威脅,得以安全,王平不失為蜀漢的一員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