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我个人对少数民族饮食是有偏爱的,蒙古族,藏族的饮食。大概是领教的多些。

我曾经大年初一在跟俄罗斯隔江相望的伊春市采访鄂伦春族猎户,盘腿坐在火炕上吃狍子宴,我甚至生食了鲜嫩的肾跟肝,我也在湖北宜昌八百里青江旁的半山上,跟土家族人在煤油灯下吃坨坨肉喝他们自酿的白酒,过往的许多时候,我体会过不少少数民族吃食,但有仪式感的,有历史穿越感的,还要讲蒙古族,藏族饮食。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鄂伦春族猎户野外吃狍子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土家族人的坨坨肉

那年在内蒙参加过全国第五届白酒评比后,热情的主人在白云塔拉草原搭蒙古包请评酒委员跟到会人员吃烤全羊。在这之前,专业人员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表演了赛马,马术,还有蒙古式摔跤。那天的烤全羊味美不用讲了,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喝酒,准确讲是蒙古人的劝酒。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蒙古式摔跤

应该这样讲,酒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北方酒文化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蒙古族酒文化首当其冲。

那天,主办方的安排及其到位,有一个庞大的敬酒队伍,不仅有各种工作对接人员敬酒还有专业文艺工作人员载歌载舞地形式敬酒,青年男女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歌曲悠扬,高亢,被请人员基本都放下了手中割肉的小刀,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载歌载舞地形式敬酒

一曲将尽时候,敬酒者献上哈达,低头,弯腰,双手把银碗举过头顶,开始敬酒。参加宴会的人虽说都是跟白酒工作有关联的人,但未必都是好酒量,在歌舞表演之前,已经被当地主人敬酒无数,在这个时候有些人有些为难起来,敬酒这边是你不喝酒就一遍一遍地唱,不停地跳舞,一旁的人起哄不止,酒桌气氛达到高潮。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献哈达

我跟几个媒体人那时候都还年轻,对歌舞非常喜欢,对美貌自然也是欢喜。到我们这里时候,唱一曲,干一杯,甚至还提出,我们唱歌你们喝酒行不行的要求,对方大喜,然后,你来我往的,什么时候回到的招待所都不知道了。

许多人会关心在少数民族地区吃什么,什么味道,但其实味道真的很重要吗?在整个就餐过程感受到的是那种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方式,那种崇尚自由的审美境界不好吗?

牛总还在服务于伊利企业时候,一回安排我们到草原吃煮羊肉,住蒙古包。我们车辆接近草原时候,听到急促的马蹄声,很快,车辆的前方,左右,后面都有了骑马的人,马队簇拥着车辆前行,好不壮观。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马队簇拥着车辆前行

车到了草原,我们一数,十六匹马。骑马的男女已经下马,为我们准备了马奶子酒,哈达。没什么说的接受哈达,大碗喝酒。

马队迎接形式从规格讲是很高的,因为马队本身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跟气质,至今不知道这种马队迎宾的仪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那种震撼始终留存在了记忆里,至于那天吃的很棒的大锅煮羊肉,已经很模糊了。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马队迎宾

我第一次进藏时候,对每天的宴请很是不感冒,本来就高原反应明显,还要大酒不断。跟朋友提出,可不可以到一个纯藏族人家吃一顿,回答,没有问题。那是拉萨一个临街的住宅,餐桌非常有特点,四周都是雕刻,古色古香。藏族主人问,可以吃些辣椒吗,口味有什么要求。我豪迈地讲,你怎么吃饭就给我们怎么安排,我们要的就是地道,纯正。

主人笑了,带我到他们家门前,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块肉问我,什么位置?看着黑乎乎,脏兮兮的那块肉,我回答,你随便了。他随手拿腰刀割掉一块肉,回到餐桌,就是这块肉,没有任何处理,还是那把腰刀,就在我们的餐桌上,铛铛地就剁起来了,一会儿,剁成了肉酱,放入碗中,加辣椒酱,花椒,野蒜末,味精。同去的朋友告诉我,这道菜叫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没有什么脂肪的牦牛后腿肉,是传统菜,也是有规格的菜。朋友介绍时候,主人已经微笑地示意我们品尝了,看我们有些犹豫,他又从旁边拿出一个大塑料桶,继续问我们,喝青稞酒?看到肯定地点头,他开盖把桶对准自来水管,加了半桶水。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肉色鲜红的生肉酱

这个时候轮到我跟一旁同去的伙伴介绍了,青稞酒在制作过程中就是添加凉水的,桶里的酒显然是半成品。说话间其它菜什么咖喱牛肉等都上桌了。吃吧。必须承认,牦牛肉酱肉色鲜红,让人食欲旺盛,而且肉质细腻,佐料的使用让这道菜给人曼妙的感觉,青稞酒跟那种瓶装酒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回甘很好,几乎没有什么苦味,然后稍有些酸,那种新鲜植物的酸,没吃过的菜,很少喝到的酒,那顿饭很尽兴,主人看到我们吃的兴高采烈也加入其中,介绍青稞酒的制作方子有几百年历史了,如果算上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汉地酿酒技术,发展过来已经是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喝酒可以跟古人对话。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藏式青稞酒

我在紧邻拉萨河畔的雪龙庄园吃过思金拉措藏式火锅。这里不仅藏式风格突出,有西藏最大最奢华的书院,红酒库,也有现代感极强的咖啡厅,等等。藏式火锅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得知,从藏式火锅的荤素菜煮熟后整齐摆放方式看,跟北方的暖锅一样,藏族哥们介绍,起初也是使用陶瓷容器的,从鼎状发展到锥斗状后来改为铜锅。藏式火锅里共十样菜,藏香猪,鸡肉,牦牛肉,牦牛舌,胡萝卜,木耳,白萝卜等,容器跟菜品的内容推测,千年的历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摆放火锅的垫菜比如海带,粉丝,大白菜,香菇的使用最能反映火锅容器的进步,藏式火锅汤底清亮,有少许奶白色,汤底是牦牛骨熬制,荤素菜的摆放注重颜色的搭配,勾人食欲。藏式火锅的核心其实是两个内容,汤底是牦牛小腿骨头跟掌参慢火熬制的,过程中不断去掉浮油以保证色泽清亮,藏香猪的添加让火锅的香味有了明确的突出。作为古老畜种资源,藏香猪的烹饪方法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其含脂肪低,皮薄,成长时间长,野外牧养的诸多特点让其有着其它猪类无法比拟的香味。遗憾的是,我们那天的火锅没有藏香猪。藏族哥们拒绝使用人工饲养的藏香猪替代,而牧养的藏香猪目前很是稀少。好在有幸吃过藏香猪,也没有太大遗憾。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藏式火锅

我在一个有传统姓氏的人家享用过家宴。几十年前,大多数西藏人有名无姓,那个时候只有百分之五的达官贵人,活佛才有姓氏,可能来源于庄园名称,也可能来自活佛封号。比如拉鲁,阿沛,帕巴拉,等等。1959年后,西藏的贵族逐渐消失,我们在家宴上还是看到了一些贵族的痕迹,铜镀金的佛龛,描金的柜子,等等。当然,我一直希望看到的纯银盖子,纯金托底的头盖骨酒器以及家族法器没有看到,什么野牛角,云豹皮之类也没有看到,许多精美的物件摆放在满是手工绘彩的房间里,我不懂,也不好意思问。餐前,大家围坐在一个古香古色的台子旁喝红酒聊天。正餐的菜不多,如果主人没有介绍,也没有感觉味道有多么鲜美,一道西红柿,咖喱,绿豆,黄豆,奶油作为原料的汤味道很好。主人介绍是尼泊尔三餐礼汤,也是印度军人康体的必备汤。一道酸菜牛肉配薄饼,肉嫩,菜香,主人介绍,食材很考究,昌都的小牛肉,林芝的辣椒。一道西红柿炒鸡蛋也能吃出感觉,西红柿的味道,柴鸡蛋的口感,了解后知道,藏鸡蛋是原料。咖喱在西藏的使用很普遍,一道咖喱土豆让人吃出了肉的味道,经过了解,烹饪过程中使用了黄油。我还在喝酒的时候学会了西藏干杯的敬语,知道了以前学习的夏搭是民间干杯的叫法,如同北京人使用的您是敬语,而你是市井称谓。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简单却不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

舌尖上的享受,吃的是风情,感受的是岁月的流淌下

一道咖喱土豆让人吃出了肉的味道

一餐饭单纯讲究味道,其实很难。所谓适者口珍,众口难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饭可以关联到你生活的种种,就看你怎么提高你对饭的认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