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一 、延續舊式婚姻的——一夫多妾制下的民國姨太太現象。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女權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實行起來,並被寫進了“婚姻法”,但在法律面前和社會現實面前執行這個法律也很困難,舊婚姻思想意識的大有人在。就拿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來說:民間傳說他曾有一妻九妾,總統都這德行,上行下效,那些督軍個個以娶個年輕女大學生為姨太太而為時尚面子,這也許革命沒有徹底的寫照吧。

在民初文化圈有姨太太的,除了清末文化遺老辜鴻銘,就是張恨水了。辜鴻銘,一個清末民初的怪異,也是個中西文化矛盾的混合體。學在西方的他最愛的卻是東方的姑娘。他自己也曾戲稱自己的成就主要歸功於那雙金蓮,稱其為自己的“興奮劑”。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便納了日本姑娘吉田貞子為妾。用辜鴻銘自己的話說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 ‘興奮劑';愛妾貞子,乃是我的‘安眠藥'。此兩佳人,一可助我寫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須臾不可離也。

民國暢銷作家張恨水也是舊式婚姻。他靠稿費起家也算是職業作家奇蹟,在北京買房買車,還自己創辦報社,可謂文人生活比較滋潤的一位,讓現在的作家羨慕妒忌恨。他的婚姻簡直是愛情小說的翻版。張恨水之孫張紀曾說:“他思想上是‘半新半舊’,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中塑造的小說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舊式的人物。那麼就請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舊式的吧,這隻能證明他的人性更豐滿、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溫情善良的一面。”對於張恨水與胡秋霞、周南的婚史,在八卦中不下有10多個版本的說法。

二、包辦婚姻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胡適與江冬秀

中國古代的禮和法,都把包辦子女、卑幼的婚事作為父母、尊長的特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條件。民國文化名人中,在包辦婚姻的能在磨合碰撞中最終從一而終的就是胡適與江冬秀比較典型了。很多研究胡適的學者當然也不會放過研究胡適的內心情感了,不過胡適日記裡少有對女性情感的流露,不像吳宓教授天天日記裡寫他對女神毛彥文的渴望。

一個自由主義者和中國女性解放的倡導者在包辦婚姻中娶了個小鎮上的大齡小腳女人,這應該也那個時代特有的奇特婚姻。這也體現胡適的性格特徵上有傳統孝道文化和溫順的烙印,胡適的反叛在母親面前是那麼的微不足道。1957年12月30號,胡適與江冬秀紐約家中舉行參會,與朋友歡慶結婚四十週年紀念日。

時隔四十年,胡適還記得結婚當日所做的兩幅對聯:三十夜大月亮,二七歲新娘;謝他好月照新日,討個新人過新年。其中一句三十夜大月亮是徽州的一句諺語,意思是絕不能之事。一樁絕不可能的婚姻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慢慢的凝固下來,著實不易。其實,江冬秀最為徽州女人有她傳統的美德:性格仗義,熱情好客,會做一手難得的好菜,對丈夫的容忍與崇拜,患難時不離不棄。胡適和江冬秀真正的感情蜜月應該是到了晚年之後,特別是1949-1958年在胡適在紐約9年的寓公生活。胡適與江冬秀寓居紐約這段時期,生活十分清苦,居無僕,出無車,在窄小的公寓中,胡適整天埋首做水經注的考證,有時會來訪的友人;江冬秀做家務,打麻將,看武俠小說。朋友形容兩人的相處是“親切如夫妻,相敬如賓客”。或許這就是少來夫妻老來伴的寫照。

三、解除婚約後(離婚)後再婚。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徐志摩與陸小曼

張鳴教授曾說:離婚成為問題,確切地說,是到民國才有的事。從前只有“休妻”和“棄婦”之說,而離婚意味著男女平等地解除婚姻關係。民國初年,兩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度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留洋的海歸做為先鋒派打破了中國人的傳統婚姻觀念。1918年,胡適在一次演講時說,“近來留學生吸了一點文明空氣,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離婚”。徐志摩和陸小曼大概就是這樣的先鋒和前衛。徐志摩的離婚也許不是為了陸小曼,但陸小曼的離婚一定是為了徐志摩,兩人歷盡千辛萬苦走到一起,成為當時國內轟動一時的婚姻事件。以至於,胡適不惜代價請來了梁啟超作為二人的證婚人。梁啟超這個證婚人,也不客氣,在婚姻現場手指新郎徐志摩做出長輩的訓導。總之,徐和陸的婚姻在民國當時是前衛的,以至於徐志摩的父母一直沒有接受這個先鋒時尚的媳婦,為徐在後面家庭生活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四、私奔逃婚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徐悲鴻與蔣碧微

私奔與逃婚也是民國初年常有的婚姻現象之一。1928年,發生了一件轟動民國的“主僕情奔案”:富家小姐黃慧如和男僕陸根榮相偕私奔,最終迫於黃家勢力,陸根榮鋃鐺入獄,黃慧如神秘暴斃。

當年趙四私奔離家出走到奉天與張學良同居,成為天津最大私奔花邊新聞。在民國文化名人中,最有名的私奔就是徐悲鴻和蔣碧微了。

蔣碧薇原名是蔣棠珍,她於1898年4月9日出生於江蘇宜興,父親蔣梅笙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學士,蔣碧薇自小跟著父親讀書,十三歲的時候,父母做主,將蔣碧薇許配給了蘇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蔣家在宜興也屬於名門大戶,小時候的蔣碧薇,就有一種大家閨秀的風範,少言納語,可是卻又心思敏銳。蔣碧薇的漂亮,是一種藏絀的美。她美得不招搖,不誇張,安安靜靜,亭亭玉立,一舉一動間,都透著大家閨秀的雋秀。在知書達理的父親和母親的培養下,她就好像一株鬱鬱蔥蔥的玉蘭,散放著動人的魅力。可是,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安靜的女孩子,竟然會做出私奔這麼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

蔣碧薇私奔的對象,就是徐悲鴻。

1944年,到了徐悲鴻和蔣碧微的婚姻生活走到盡頭時,蔣碧微向徐悲鴻索要生活費用時:她開口朝徐悲鴻索要一百幅畫,四十幅古畫,還有一百萬元錢。徐悲鴻一一照辦,並且為了趕出蔣碧薇的一百幅畫,廢寢忘食,很多人不理解徐悲鴻的所作所為。或許在徐悲鴻的心裡:當年的私奔或許是對蔣碧薇自始至終是愧疚的。這也造成了徐悲鴻過勞累過度,過早離世的一個原因,感情債遲早是要換上的。

五、師生戀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沈從文與張兆和

師生戀無異於一道艱難的選擇題,無論是現在還是民國,民國的師生戀很多。現最為傳頌的就是魯迅和許廣平了。其實在當時這也遭到了巨大輿論壓力的,魯迅不得選擇離開北京去廈門大學去教書而回避批評指責的聲音,弟弟周作人對魯迅明確表達了反對之聲:說魯迅拋棄前妻朱安,喜新厭舊,謾罵許廣平。從此兄弟二人結怨很深。

最為現在文青喜歡的就是八卦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師生戀情了。在中國國公學教書的沈從文的情書如狂風暴雨一般,攜著不顧一切的勇氣和熱情向張兆和席捲而來。然而,張兆和卻很冷淡。胡適勸和張兆和說:“他頑固地愛著你。”張兆和的倔強說:“我頑固地不愛他。”最終沈從文這個鄉下人用盡手段和肉麻的文字抱得美人歸,婚後生活卻是一波三折。 到了晚年,沈從文離世後,張兆和曾寫過一段話:“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這或許也是民國師生戀的代表吧,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一群才華橫溢的男女的兩情相悅吧!現在師生戀也是個比較忌諱的話題。因為摻雜了太大的非感情的因素!

六、老少配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熊希齡與毛彥文

在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總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名人中的“老少配”,更是讓大家非常關注。現在人看待老少配,從物質角度分析的比較多,可能和功利主義時代有關吧。

民國文化名人中比較轟動老少配就是熊希齡與毛彥文了。

毛彥文這個吳宓日記中的女神,最終沒有嫁給吳宓教授,最終選擇了大她33歲的熊希齡。毛彥文回憶這一過程,其實要簡單得多,因為在她這個年齡,需要求得一個好的歸宿,她不想再在情感和生活中顛沛流離了:“當時反常心理告訴我,長我幾乎一倍的長者,將永不變心,也不會考慮年齡,況且熊氏慈祥體貼,託以終身,不致有中途仳離的危險。”在經歷了朱君毅的背叛、吳宓的若即若離後,與熊希齡結婚,在外人看來頗不可思議,在毛彥文的心裡,卻再順理成章不過。1935年農曆正月初六,66歲的熊希齡一身藍袍黑褂,與御珠冠,披白紗,衣白緞禮服,穿銀灰色高跟鞋,鼻架金絲眼鏡的38歲女教授毛彥文,在上海摩爾教堂喜結連理。這當然是爆炸性新聞。滬上大小報紙競相報道,《申報》更是連續用大版面追蹤曝光。

民國文人情感婚姻,我們能讀懂幾分?

郭沫若與佐藤富子

民國的婚戀中,當然還有就是跨國婚戀了,民國時期的跨國戀是基本是外國女士嫁給中國的海歸留學生,鮮有中國女子嫁給國外,民國時期中國男人娶日本女人和俄羅斯女人為妻的人數著實不少。畢竟去日本留學的人數眾多,也是當時國內的精英,他們在海外有這麼一段浪漫的跨國婚戀也是很正常不過事情,比如,蘇曼殊,李叔同,郭沫若,周作人。不過自從1895年後,中國男人在日本女性中的地位是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的,嫁給一箇中國男人,也是需要勇氣的,從後面的歷史來看,的確也是悲劇性的偏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