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喪葬文化:民國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在上期文章中我們介紹到,清朝後期時太平天國政權為了推行其“拜上帝”的思想對傳統的封建喪葬禮制進行革新,試圖將人們的思想“改朝換代”。我們也知道了,這次行動的結果是失敗的。不過就在太平天國失敗四十餘年後,新的革新開始了。

國喪葬文化:民國

辛亥革命影視海報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新型國家——中華民國,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這些改革使民國初年的社會風俗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喪葬習俗的變化與婚姻相比雖然要小得多,但也有許多可喜之處——長達數千年的喪服制度在這一時期僅存名義,甚至無衰服而僅有黑紗;火葬、公墓等在都市中逐步推廣;僧道等在喪葬中的宗教迷信也因近代文明的傳播由盛轉衰。整體而言喪葬禮儀出現了由繁趨簡的傾向,相對文明的喪禮在中國初步確立。

國喪葬文化:民國

孫中山畫像

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呈現出新舊、中西雜用並存的特點。一方面傳統的喪葬禮俗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但已明顯呈現出衰頹的跡象;另一方面,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一些文人士大夫及上層官鐐、商人中的喪禮已開始採用新式的喪葬禮儀。

變革的喪葬禮俗

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仍以傳統的喪葬禮俗為主。但與明清時期相比,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喪葬禮俗已明顯呈現出頹衰的跡象,如以民間延請僧道薦亡一事為例,民國33年鉛印的《薊縣誌》記載:“從前,有延僧道唪經、糊紙張以表示盡人子之心者;自民國以來,風氣開通,多半廢止。”

國喪葬文化:民國

《薊縣誌》書影

另外,由於文明的傳播與科學的進步,喪葬中的迷信現象也越來越少,如民國20年鉛印的《遷安縣誌》記載:“諸陋習,早經革除淨盡;而延僧道誦經薦醮或間有行之者,是誠非禮之禮焉。”

民國18年鉛印本《新絳縣誌》記載:“現國體既已改革,迷信漸為破除,已有不拘風水時日者。”民國《新修大埔縣誌》曰:“舊俗過於鋪張,靡費不少,不外為子孫博世俗之名譽,甚無謂。近日多有主不設席,親戚不送禮,僅以訃相聞,定期開弔,或便飯,或茶點。”

國喪葬文化:民國

《新絳縣誌》書影

中華民國成立後不久,即對中國的傳統禮制進行了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廢除封建的跪拜禮,以鞠躬禮代替。如1912年8月17日公佈的民國《禮制》,此制一經公佈,社會上立即競相效法。據說民國時代的北京,“婚喪喜事儀制,前請拜跪禮節,今概改用鞠躬”。

當然,鞠躬禮在推行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過一段相當曲折的過程。人們一方面認為鞠躬禮確實比起繁瑣的跪拜要簡便許多;另一方面又覺得,平常慶禮弔唁要三鞠躬,禮神拜佛也是三鞠躬,這樣沒有差別對待、簡便的行為無法體現誠心。

1917年,湖南省慈利縣一還鄉官員在其父親喪儀中採用鞠躬禮,結果觀禮的群眾議論紛紛,覺得父親死去不是跪拜而是鞠躬,把父親這麼多年養育的恩情如此輕輕帶過,父親的死亡如同一個笑話,大家都不願意看下去了,於是“一鬨立各散去”。即使在改革的中心北京城,大多數士庶人家在治辦喪禮時,前去弔唁的親友都是拜跪,不用鞠躬。從以上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變革禮俗的艱難。


國喪葬文化:民國


誕生的新式喪禮

民國初年,在晚清喪葬禮俗變革的基礎上,又制訂了新式的喪禮:

服色:來賓則男子左腕佩黑紗,女子胸際綴黑紗結。

吊儀:具輓聯、挽幛香花等為禮,如果要送花圈一般應當在安葬的時候,因為花圈是安置墓上的裝飾品。

設備:在靈堂前供亡人影像一張,並陳列香花等物件,還有親友送來的輓聯挽幛、香花等。

禮節:奏樂、唱歌、花、獻花、讀祭文、向靈前行禮三鞠躬。來賓致祭,一鞠躬。舉哀、奏樂、唱歌、謝來賓,一鞠躬。發引用植花提爐、盆花、輓聯、挽幛、花圈、亡人照影、祭席。主人隨之,後為靈柩,接著是來賓送葬者。

民國32年10月3日,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召集內政、教育、外交各部及禮樂館、文官處、典禮局諸職司與專家名流輩,在陪都重慶北碚溫泉舉行禮制討論會。經過兩週的認真,在會後形成了《北泉禮儀錄》一書刊行於世。該書約分吉、嘉、軍、賓、兇五禮,這其中凶禮即是喪禮。

對該書確立的新式喪禮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全文閱讀,小編在這裡只分享一些與傳統喪禮相比有所變化的部分。

國喪葬文化:民國

傳統喪服

小編曾經介紹過喪服,喪服分為五等,以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確立衣服的材質,非常的繁瑣,而在新式喪禮中,統一改為白粗衣;在居喪制度方面,以前最長有二十七個月,並且不茹葷,著麻衣,百日不理髮,娛樂場不入。而新式喪禮修改了這些規定;在弔喪時,以往都是要穿喪服行跪拜禮,現在則是手臂間纏繞黑紗,脫帽行鞠躬禮,當然,由於中國地域廣大,也有部分地區仍使用舊式喪禮。

民國《新城縣誌》評論新式葬禮時這樣寫到“民國喪禮,改三年之喪為二十七日,官不解職,士不輟考,自父母始歿以至除服,凡先聖、帝王所定一切之禮,悉廢不用。此四千餘年一大變也。”

新式的喪葬禮俗在頒佈之後在民間逐步推行,並得到了初步的確立,這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禮制革新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小編認為,太平天國對於喪葬禮制的革新,雖然名為“破除迷信”,但是他還要讓人民接受另一種受西方文明影響的“拜上帝”論,甚至採用了極端的手段,掘人祖墳、砸毀棺木;而中華民國的“破除迷信”,是徹徹底底的否定,並不要人民因此更改信仰,並且這些新思想的傳播是和平手段,允許新式喪禮與舊式喪禮並存,只要百姓能夠從根本上理解舊式喪禮是不科學的,他們在長久的生活中就能被“文明簡便”的新式喪禮同化。

國喪葬文化:民國

《新安縣誌》書影

不知道讀者們對於這個問題有怎樣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期文章是“中國喪葬史”系列的終章,行文至此,我們已經體驗過了歷朝歷代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他們中有隨天地同在、不封不樹的遠古人民,有企圖繼續統治彼岸世界的秦朝人民,也有推崇薄葬的魏晉南北朝人民、迷信風水的明清人民,從一座座墳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先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看到文明發展的脈絡。不知道看完文章的各位讀者,對於“死亡”,是否有了自己的理解呢?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