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一 、延续旧式婚姻的——一夫多妾制下的民国姨太太现象。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行起来,并被写进了“婚姻法”,但在法律面前和社会现实面前执行这个法律也很困难,旧婚姻思想意识的大有人在。就拿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来说:民间传说他曾有一妻九妾,总统都这德行,上行下效,那些督军个个以娶个年轻女大学生为姨太太而为时尚面子,这也许革命没有彻底的写照吧。

在民初文化圈有姨太太的,除了清末文化遗老辜鸿铭,就是张恨水了。辜鸿铭,一个清末民初的怪异,也是个中西文化矛盾的混合体。学在西方的他最爱的却是东方的姑娘。他自己也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 ‘兴奋剂';爱妾贞子,乃是我的‘安眠药'。此两佳人,一可助我写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须臾不可离也。

民国畅销作家张恨水也是旧式婚姻。他靠稿费起家也算是职业作家奇迹,在北京买房买车,还自己创办报社,可谓文人生活比较滋润的一位,让现在的作家羡慕妒忌恨。他的婚姻简直是爱情小说的翻版。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对于张恨水与胡秋霞、周南的婚史,在八卦中不下有10多个版本的说法。

二、包办婚姻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胡适与江冬秀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条件。民国文化名人中,在包办婚姻的能在磨合碰撞中最终从一而终的就是胡适与江冬秀比较典型了。很多研究胡适的学者当然也不会放过研究胡适的内心情感了,不过胡适日记里少有对女性情感的流露,不像吴宓教授天天日记里写他对女神毛彦文的渴望。

一个自由主义者和中国女性解放的倡导者在包办婚姻中娶了个小镇上的大龄小脚女人,这应该也那个时代特有的奇特婚姻。这也体现胡适的性格特征上有传统孝道文化和温顺的烙印,胡适的反叛在母亲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1957年12月30号,胡适与江冬秀纽约家中举行参会,与朋友欢庆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

时隔四十年,胡适还记得结婚当日所做的两幅对联:三十夜大月亮,二七岁新娘;谢他好月照新日,讨个新人过新年。其中一句三十夜大月亮是徽州的一句谚语,意思是绝不能之事。一桩绝不可能的婚姻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慢慢的凝固下来,着实不易。其实,江冬秀最为徽州女人有她传统的美德:性格仗义,热情好客,会做一手难得的好菜,对丈夫的容忍与崇拜,患难时不离不弃。胡适和江冬秀真正的感情蜜月应该是到了晚年之后,特别是1949-1958年在胡适在纽约9年的寓公生活。胡适与江冬秀寓居纽约这段时期,生活十分清苦,居无仆,出无车,在窄小的公寓中,胡适整天埋首做水经注的考证,有时会来访的友人;江冬秀做家务,打麻将,看武侠小说。朋友形容两人的相处是“亲切如夫妻,相敬如宾客”。或许这就是少来夫妻老来伴的写照。

三、解除婚约后(离婚)后再婚。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徐志摩与陆小曼

张鸣教授曾说:离婚成为问题,确切地说,是到民国才有的事。从前只有“休妻”和“弃妇”之说,而离婚意味着男女平等地解除婚姻关系。民国初年,两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度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留洋的海归做为先锋派打破了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念。1918年,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说,“近来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离婚”。徐志摩和陆小曼大概就是这样的先锋和前卫。徐志摩的离婚也许不是为了陆小曼,但陆小曼的离婚一定是为了徐志摩,两人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一起,成为当时国内轰动一时的婚姻事件。以至于,胡适不惜代价请来了梁启超作为二人的证婚人。梁启超这个证婚人,也不客气,在婚姻现场手指新郎徐志摩做出长辈的训导。总之,徐和陆的婚姻在民国当时是前卫的,以至于徐志摩的父母一直没有接受这个先锋时尚的媳妇,为徐在后面家庭生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四、私奔逃婚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徐悲鸿与蒋碧微

私奔与逃婚也是民国初年常有的婚姻现象之一。1928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民国的“主仆情奔案”:富家小姐黄慧如和男仆陆根荣相偕私奔,最终迫于黄家势力,陆根荣锒铛入狱,黄慧如神秘暴毙。

当年赵四私奔离家出走到奉天与张学良同居,成为天津最大私奔花边新闻。在民国文化名人中,最有名的私奔就是徐悲鸿和蒋碧微了。

蒋碧薇原名是蒋棠珍,她于1898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蒋梅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蒋碧薇自小跟着父亲读书,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做主,将蒋碧薇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蒋家在宜兴也属于名门大户,小时候的蒋碧薇,就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少言纳语,可是却又心思敏锐。蒋碧薇的漂亮,是一种藏绌的美。她美得不招摇,不夸张,安安静静,亭亭玉立,一举一动间,都透着大家闺秀的隽秀。在知书达理的父亲和母亲的培养下,她就好像一株郁郁葱葱的玉兰,散放着动人的魅力。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安静的女孩子,竟然会做出私奔这么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蒋碧薇私奔的对象,就是徐悲鸿。

1944年,到了徐悲鸿和蒋碧微的婚姻生活走到尽头时,蒋碧微向徐悲鸿索要生活费用时:她开口朝徐悲鸿索要一百幅画,四十幅古画,还有一百万元钱。徐悲鸿一一照办,并且为了赶出蒋碧薇的一百幅画,废寝忘食,很多人不理解徐悲鸿的所作所为。或许在徐悲鸿的心里:当年的私奔或许是对蒋碧薇自始至终是愧疚的。这也造成了徐悲鸿过劳累过度,过早离世的一个原因,感情债迟早是要换上的。

五、师生恋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沈从文与张兆和

师生恋无异于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民国,民国的师生恋很多。现最为传颂的就是鲁迅和许广平了。其实在当时这也遭到了巨大舆论压力的,鲁迅不得选择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去教书而回避批评指责的声音,弟弟周作人对鲁迅明确表达了反对之声:说鲁迅抛弃前妻朱安,喜新厌旧,谩骂许广平。从此兄弟二人结怨很深。

最为现在文青喜欢的就是八卦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师生恋情了。在中国国公学教书的沈从文的情书如狂风暴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然而,张兆和却很冷淡。胡适劝和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的倔强说:“我顽固地不爱他。”最终沈从文这个乡下人用尽手段和肉麻的文字抱得美人归,婚后生活却是一波三折。 到了晚年,沈从文离世后,张兆和曾写过一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这或许也是民国师生恋的代表吧,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群才华横溢的男女的两情相悦吧!现在师生恋也是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因为掺杂了太大的非感情的因素!

六、老少配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熊希龄与毛彦文

在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名人中的“老少配”,更是让大家非常关注。现在人看待老少配,从物质角度分析的比较多,可能和功利主义时代有关吧。

民国文化名人中比较轰动老少配就是熊希龄与毛彦文了。

毛彦文这个吴宓日记中的女神,最终没有嫁给吴宓教授,最终选择了大她33岁的熊希龄。毛彦文回忆这一过程,其实要简单得多,因为在她这个年龄,需要求得一个好的归宿,她不想再在情感和生活中颠沛流离了:“当时反常心理告诉我,长我几乎一倍的长者,将永不变心,也不会考虑年龄,况且熊氏慈祥体贴,托以终身,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在经历了朱君毅的背叛、吴宓的若即若离后,与熊希龄结婚,在外人看来颇不可思议,在毛彦文的心里,却再顺理成章不过。1935年农历正月初六,66岁的熊希龄一身蓝袍黑褂,与御珠冠,披白纱,衣白缎礼服,穿银灰色高跟鞋,鼻架金丝眼镜的38岁女教授毛彦文,在上海摩尔教堂喜结连理。这当然是爆炸性新闻。沪上大小报纸竞相报道,《申报》更是连续用大版面追踪曝光。

民国文人情感婚姻,我们能读懂几分?

郭沫若与佐藤富子

民国的婚恋中,当然还有就是跨国婚恋了,民国时期的跨国恋是基本是外国女士嫁给中国的海归留学生,鲜有中国女子嫁给国外,民国时期中国男人娶日本女人和俄罗斯女人为妻的人数着实不少。毕竟去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也是当时国内的精英,他们在海外有这么一段浪漫的跨国婚恋也是很正常不过事情,比如,苏曼殊,李叔同,郭沫若,周作人。不过自从1895年后,中国男人在日本女性中的地位是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的,嫁给一个中国男人,也是需要勇气的,从后面的历史来看,的确也是悲剧性的偏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