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中國古代人只要犯了事就會被官府通緝,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形,官府中有兩個衙役在城門口貼上一張告示,告示中有通緝犯的畫像、名稱籍貫、所犯何事、懸賞金額。但是大家相比都有一個疑惑,告示中那麼粗糙的畫像真的能抓到人嗎?

古代通緝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畫像的第一難點就是太相似,而導致所抓非人,犯人有可能以此規避抓捕。

南宋末,福州秀才林附祖在無錫的路上,被幾個蒙古兵捉拿,硬說他是文相公。林附祖說,我他媽真不是文天祥。蒙古人拿出文天祥的畫像說,你倆長一樣,你就是。雲:“你門(們)年四十,頭戴笠,身著袍,腳穿黑靴,文書上載了你門,如何不是?”大概是老林和文天祥體態和臉型差不多,而且打扮一樣,所以就被拿到京口去了。

如何不是?”大概是老林和文天祥體態和臉型差不多,而且打扮一樣,所以就被拿到京口去了。,辨驗之下,發現抓到的這個還真不是南宋的丞相。於是就把林附祖給放了,林附祖顛兒顛兒跑到南劍(福建南平等地),去都督府找到了真文天祥,把這事兒說了。文天祥聽後,為林附祖事件賦詩一首。詩云:

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

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古代通緝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第二個難點就是畫像的真實度太低,甚至以訛傳訛最後根本換了一個人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日本《週報》上的毛澤東畫像:

古代通緝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其實光憑畫像在古代抓人當然是不準的,其實古代抓人主要是靠保甲制度和有罪推定。也就是說在盤查的時候,要每個人自己證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如果說不清來歷就一律關了再說。所謂畫像之類的東西,只需要提供一個年齡、身高之類的大體信息,縮小排查範圍就行。當然也完全不是沒辦法。再加上官府慣用的懸賞制度,為了錢不管是古今都有大量的人幫著官府抓賊。

古代通緝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這樣的畫工應該能抓到人

現今社會身份證已經是警察抓人的重要手段了,我國最早推行身份證制度的省份是民國軍閥馬鴻逵治下的寧夏省。為了方(zheng)便(bing)管(zheng)理(liang),馬鴻逵讓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辦理身份證。可是如果沒有照片,這身份證顯然效果就大打折扣,普通百姓又承擔不起照相的費用,怎麼辦呢?馬鴻逵想了個機智的辦法,就是在身份證上填寫箕斗紋:“鬥”紋劃O,“箕”紋劃X。所以,當時最早領了身份證的那批人,上面寫滿了“OXOX……”。考慮到當時領身份證的成年男子只有幾十萬數量,理論上每1024個人才會遇上一個OX重複的,算是區分度比較大的了。

你們覺得這個辦法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