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中国古代人只要犯了事就会被官府通缉,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形,官府中有两个衙役在城门口贴上一张告示,告示中有通缉犯的画像、名称籍贯、所犯何事、悬赏金额。但是大家相比都有一个疑惑,告示中那么粗糙的画像真的能抓到人吗?

古代通缉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画像的第一难点就是太相似,而导致所抓非人,犯人有可能以此规避抓捕。

南宋末,福州秀才林附祖在无锡的路上,被几个蒙古兵捉拿,硬说他是文相公。林附祖说,我他妈真不是文天祥。蒙古人拿出文天祥的画像说,你俩长一样,你就是。云:“你门(们)年四十,头戴笠,身着袍,脚穿黑靴,文书上载了你门,如何不是?”大概是老林和文天祥体态和脸型差不多,而且打扮一样,所以就被拿到京口去了。

如何不是?”大概是老林和文天祥体态和脸型差不多,而且打扮一样,所以就被拿到京口去了。,辨验之下,发现抓到的这个还真不是南宋的丞相。于是就把林附祖给放了,林附祖颠儿颠儿跑到南剑(福建南平等地),去都督府找到了真文天祥,把这事儿说了。文天祥听后,为林附祖事件赋诗一首。诗云:

画影图形正捕风,书生薄命入置中。

胡儿一似冬烘眼,错认颜标作鲁公。

古代通缉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第二个难点就是画像的真实度太低,甚至以讹传讹最后根本换了一个人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日本《周报》上的毛泽东画像:

古代通缉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其实光凭画像在古代抓人当然是不准的,其实古代抓人主要是靠保甲制度和有罪推定。也就是说在盘查的时候,要每个人自己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如果说不清来历就一律关了再说。所谓画像之类的东西,只需要提供一个年龄、身高之类的大体信息,缩小排查范围就行。当然也完全不是没办法。再加上官府惯用的悬赏制度,为了钱不管是古今都有大量的人帮着官府抓贼。

古代通缉令根本不像,官府竟也能抓到人?

这样的画工应该能抓到人

现今社会身份证已经是警察抓人的重要手段了,我国最早推行身份证制度的省份是民国军阀马鸿逵治下的宁夏省。为了方(zheng)便(bing)管(zheng)理(liang),马鸿逵让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办理身份证。可是如果没有照片,这身份证显然效果就大打折扣,普通百姓又承担不起照相的费用,怎么办呢?马鸿逵想了个机智的办法,就是在身份证上填写箕斗纹:“斗”纹划O,“箕”纹划X。所以,当时最早领了身份证的那批人,上面写满了“OXOX……”。考虑到当时领身份证的成年男子只有几十万数量,理论上每1024个人才会遇上一个OX重复的,算是区分度比较大的了。

你们觉得这个办法靠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