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一提起“方丈”,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佛教的職稱,甚至還會指責道教抄襲佛教也設立方丈。這真是冤枉了道教。“方丈”一詞,本源於道教,其不但是道教專有的詞彙,而且在佛道教方丈的稱呼中所指代的職責也是有所不同的。

按道教的說法,“方丈”之來歷有四:

其一,《莊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曰:“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方丈是對修行高深者之尊稱。

其二,來自神山之名。《山海經》言,海上有三座仙山,名之曰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有長生不老藥。《史記·封禪書》言“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史記·漢武帝傳》載:“漢武帝甘泉作建章宮、太掖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西漢之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方丈洲在東海中心,乃一個四岸各長五千裡的正方島,上空有龍在聚集,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耕種芝草的田和玉石泉;不欲昇天之仙人匯聚方丈洲居而住之,故仙家數十萬,九源丈人主治,其乃天下水神與水獸之首領也。酈道元《水經注》言,方丈則是崑崙山。其《河水一》言:“於中同名異域,稱謂相亂,亦不為寡。至如東海方丈,亦有崑崙之稱,西洲銅柱,又有九府之治”。

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其三,在道教中,講究人心雖小,暗合天地。人心者方寸,天心方丈也。一廟之方丈,乃一廟之天心也。其上可通天,下可教化眾生。故謂之天心也。《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其四,乃延伸度量內涵之喻也,即“方方一丈之地內,無雜念者乃高人”也。後道家稱道法高深者所居丹室,乃稱“方丈”也,乃有神仙之喻也。

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嚴格來講,道教之方丈與佛教之方丈截然不同,原因有二:

一者,佛教的方丈是名副其實的當家,佛教也有監院,而佛教的監院是二當家。道教的方丈不是十方叢林的當家,道教十方叢林的當家是監院,而方丈是一位能講經說法、教化人天的精神領袖。

其二,沒傳過戒的方丈不能稱“大律師”。也就是說,在道教十方叢林裡,方丈並不等於大律師。傳戒大律師是代天宣化,號稱“人天教主”。而沒傳過戒的方丈,只能是一方或一廟之精神領袖。這一點與佛教又不一樣。佛教沒有此稱謂,也沒有此思想。

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佛教之方丈又稱堂頭、正堂,而佛教方丈之名來歷有四:

一者,據《維摩詰經》言,身為菩薩之維摩詰居士,其臥室雖僅一丈見方,然能容納二千獅子之座,有不可思議之妙。

二者,《法苑珠林·感通篇》載:“吠舍釐國宮城週五裡,宮西北六里有寺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壘磚。傳雲: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

三者,按《釋氏要覽》捲上載,唐顯慶年中,敕差衛尉寺承李義表前融州黃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東北四里許,維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遺址疊石為之,王玄策躬以手板縱橫量之,得十笏,故號方丈。

四者,來自佛家圜堵修行。《文選》中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其有“方丈”一詞。其文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高誘注則說:“堵,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

道教名詞|佛道兩教都有“方丈”,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嚴格地說,印度佛家並未有“方丈”一職務。中國佛教“方丈”一詞,乃衍自道家也。唐代,懷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後,佛教方用方丈代表住於方丈之和尚,乃寺院之最高領導者也。這種說法,顯然晚於中國之道教。《漢武帝內傳》早有:“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道教之方丈,延續的是華夏文化的道統。

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可別再鬧出自以為是的笑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