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都科技CEO劉偉從電子設備分銷起家 再通過掌握核心技術轉型

自動售檢票機系統、綜合監控系統、站臺門系統、通信系統,人們天天都要乘坐的地鐵,離不開這四大核心繫統,率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恰是一家廣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人臉識別、軌跡追蹤、視頻結構化分析,涉及智能安防的多項核心技術,同樣掌握在廣州這家企業手中。

佳都科技CEO、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是上世紀80年代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也是第一代投入創業大潮的大學生。1992年,拋下設計院“鐵飯碗”的劉偉和6名大學生在廣州石牌創立了“佳都”公司。從提供計算機軟硬件產品賺得第一桶金,到藉助國際資本成為IT電子分銷巨頭,再到大力投入技術研發、通過10餘年時間完成四大智能板塊核心技術佈局,劉偉的經歷折射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成長軌跡。

佳都科技CEO劉偉從電子設備分銷起家 再通過掌握核心技術轉型

拒絕平淡:丟下“鐵飯碗” 下海尋挑戰

1987年,從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劉偉,被分配到一家設計院,專門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工作。彼時,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一個新行業,工作充實,待遇不錯,但也略為單調直白。

一天晚上,劉偉與一位50多歲的老同事一起趕圖紙。不經意間,他看見了老工程師的滿頭白髮,頓生感觸:也許三四十年後,自己也是這個樣子,如果現在已經能看到一輩子如何渡過,人生豈不是過於平淡無趣?喜歡變化和挑戰、願意折騰的劉偉,腦海中萌生了尋找新機會的想法。

1992年,乘著計算機軟硬件快速發展的東風,劉偉和其他6名來自中大、華工等計算機系的年輕大學生一起,共同創辦了佳都公司。憑藉著在計算機輔助設計上專業且稀缺的技術,幾名勇敢下海的大學生不久後即找到了企業生存發展的路徑。“在那個年代,計算機輔助設計還是一個新興行業。一方面,我們代理全球著名的、具有壟斷地位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為建築行業提供計算機輔助設計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提供完整的硬件解決方案,包括計算服務器、繪圖儀、數字化儀等。”劉偉介紹。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壯大,企業很快進入電子設備分銷行業,在國內最早獲得了IBM、蘋果等銷售的代理權,賺到了實實在在的“第一桶金”。

“當初做出創業決定的時候,面臨了很多困難。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的不理解與阻攔,我父母都是中山大學的教師,當時對於下海創業難以理解。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現在還記得,我們7位大學生,在廣州石牌酒店502房躊躇滿志決定幹出一番大事業的場景。”對於創業初時的場景,劉偉記憶猶新。

不斷突破:從分銷巨頭 到佈局人工智能

2005年,佳都已成為亞洲數一數二的電子設備分銷企業,但劉偉卻發現,儘管過去10年來,公司發展很快,規模也很大,利潤卻不高。“兩百多億元的年營收,只有一兩億元利潤。另外,由於企業處於供應鏈最底端,也缺少主動定價權。靠模式的創新已不能帶領企業快速發展。”劉偉意識到,只有走技術研發的道路,尋求轉變,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壯大。

這一年,佳都與新加坡一家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軌道交通的公司——新科電子。“連續四年時間,我們每年至少要投2000萬元到技術研發中去,這在當時來說不是小數目。當時政府對於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遠不如現在,我們全靠市場化運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佳都科技相繼取得了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站臺門系統、綜合監控系統及通信系統(含視頻監控系統)等四大核心技術的突破,打破了之前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2009年,轉型後的佳都科技旗下新科佳都拿到了廣州地鐵4號線自動售檢票系統的合同。因為這一紙合同,劉偉鬆了一口氣。“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並不容易。”劉偉感慨,要想掌握核心技術,要有耐心,要付出成本,同時願意承受高風險,政府也要給予本地企業產業落地的機會。

劉偉介紹,從2005年至今,經過10多年的轉型升級,佳都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到創新型產業,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新興產業的全面佈局。在智能軌道交通業務方面,全國共有44個城市在進行地鐵建設,而佳都的業務範圍覆蓋了包括廣州、武漢、成都、青島等在內的18個城市。廣州地鐵的雲支付等多項服務均由佳都提供,未來還將實現“刷臉”進站。在智能安防方面,由佳都自主研發的“視頻雲+”平臺具備視頻解析、人臉識別及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在1000萬條目標特徵數據的情況下,人臉檢索時間小於3秒即能完成,以“視頻雲+”平臺打造的立體化防控體系已在廣東得到應用。去年,佳都還在全國智能交通年會上發佈了“城市交通大腦”,通過這個“大腦”可以將所有的人、車、路信息接入系統,採集、調度、管理等均由“大腦”指揮完成,可實時掌控路面車流飽和狀態,目前該系統已在安徽宣城落地使用。

如今大熱的“人工智能”,劉偉在2015年時已開始佈局。“目前我們在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知識圖譜、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將開展對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併購業務,通過建立人工智能合作生態圈的方式,實現產業鏈創新升級。”

劉偉認為,從貿易起家,再通過掌握核心技術轉型,是中國許多高科技企業典型的成長軌跡。而未來,市場及應用場景將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落地提供廣闊的空間。

“願意折騰、願意挑戰是我對創新的理解。特別是科技型企業,要勇於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在轉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有耐心,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給本土企業更多產業落地的機會。科技企業不可能單純靠政府資金就能發展壯大,政府應該提供的是技術在市場上應用的機會。場景應用是中國科技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大優勢。

與我們那個年代不同,現在畢業以後創業的大學生很多。我希望與現在的學生分享的是,希望他們能聚焦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只有專注才能專業,只有專業才能成為行業的頂尖者。現在的創投機構也比以前發達,但也容易給創業者帶來浮躁的心態。除了專注之外,持續學習的能力很重要,學校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學習的能力和方法,知識更新換代很快,持續學習是快速嶄露頭角的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