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集团:IPO堰塞湖快速缓解 券商严把关将成常态

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上半年A股IPO成绩单也正式落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共108家公司(不包括10家取消审核公司)IPO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58家公司成功过会,过会率为53.7%,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81.45%。业内人士表示,IPO审核严把入口关,IPO通过率降低或成为常态 ,“堰塞湖”压力或将得到逐步缓解。

引领集团:IPO堰塞湖快速缓解 券商严把关将成常态

“堰塞湖”逐步消减

近年来在强监管的背景下,证券市场迎来巨大发展变化,IPO堰塞湖的泄洪任务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IPO排队企业数量降至279家,而在两年前,这一排队数量规模达到895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IPO排队企业数量发生了实质性的骤减。

事实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后,A股市场逐渐形成IPO发行常态化的现象,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规律,颠覆了过去市场一不好就暂停IPO的“潜规则”。IPO审核力度趋严,重点盯防“带病申报”项目,愈发强调信息披露,严防出现浑水摸鱼的IPO企业。

同时,监管层调整新股发行思路,在提升IPO发行节奏,加快去库存步伐的同时,规范再融资、并购重组。证监会信息统计,今年上半年,并购重组委共审核了60起重组申请,其中51家公司过会,6家公司被否,3家取消审核,并购重组过会率85%。并购重组审核的过会率达到85%。

受发审委IPO严审核、从严把关等因素的影响,A股市场IPO申报企业数量骤然降低。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A股新增IPO申报企业共108家,而同期2017年上半年A股新增IPO申报企业数量为173家,今年同比下降了35.57%。

此外,在过会率接连下降的背景下,亮丽业绩不再是企业上市“护身符”,发审委更加注重企业毛利率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现金净流量问题、股权问题、大客户依赖症等更为细化的问题,大量业绩表现不佳,尤其是净利润未达门槛的IPO在排企业选择撤退。

今年3月,证监会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更是对业内形成极大震慑力,拟IPO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的意愿明显增多。公开资料显示,截至6月21日共有148家IPO企业撤回,成为史上IPO撤退最多的年份,其中3月多达79家企业撤回上市申请。随着IPO企业申报数量的减少以及撤回的增加,排队企业数量递减,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缓解。

券商不再“只荐不保”

引领集团(yinlinggroup.com)指出,随着IPO发行步入常态化,监管核心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监管层一手抓速度,一手抓质量,严把新股发行质量关,谨慎审批。同时,监管层将IPO审核关口前移,督促证券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真正履行勤勉尽责等责任,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带病申报”现象,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

同时,监管层在同中介机构的沟通中,总结了一些在此前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定了若干项审核红线。具体来看红线仍旧聚焦在了公司财务真实性,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内控等发审委长期关注的问题上。

如财务真实性方面,监管层设定了“关联交易占比超过30%”、“现金交易超过10%”、“第三方收款超过5%”,“财务调整超过20%”、“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报表差异超过20%”等几项红线。

引领集团(yinlinggroup.com)指出,监管层设置审核红线是对现有IPO审核体系的补充。监管思路与时俱进,审核标准持续优化,从过去注重可持续盈利能力,到如今多角度从严审核,是进步的表现,真正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随着穿透式监管的日趋完善,短期内IPO项目严格审查或将券商对业务体量会造成影响,但有利于券商展业逻辑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强化了券商内部合规和风控审核环节,利好其长期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