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集團:IPO堰塞湖快速緩解 券商嚴把關將成常態

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上半年A股IPO成績單也正式落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共108家公司(不包括10家取消審核公司)IPO接受了發審委的審核,其中58家公司成功過會,過會率為53.7%,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81.45%。業內人士表示,IPO審核嚴把入口關,IPO通過率降低或成為常態 ,“堰塞湖”壓力或將得到逐步緩解。

引領集團:IPO堰塞湖快速緩解 券商嚴把關將成常態

“堰塞湖”逐步消減

近年來在強監管的背景下,證券市場迎來巨大發展變化,IPO堰塞湖的洩洪任務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IPO排隊企業數量降至279家,而在兩年前,這一排隊數量規模達到895家,在短短兩年時間內,IPO排隊企業數量發生了實質性的驟減。

事實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後,A股市場逐漸形成IPO發行常態化的現象,一週一批次的IPO發行節奏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規律,顛覆了過去市場一不好就暫停IPO的“潛規則”。IPO審核力度趨嚴,重點盯防“帶病申報”項目,愈發強調信息披露,嚴防出現渾水摸魚的IPO企業。

同時,監管層調整新股發行思路,在提升IPO發行節奏,加快去庫存步伐的同時,規範再融資、併購重組。證監會信息統計,今年上半年,併購重組委共審核了60起重組申請,其中51家公司過會,6家公司被否,3家取消審核,併購重組過會率85%。併購重組審核的過會率達到85%。

受發審委IPO嚴審核、從嚴把關等因素的影響,A股市場IPO申報企業數量驟然降低。Wind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A股新增IPO申報企業共108家,而同期2017年上半年A股新增IPO申報企業數量為173家,今年同比下降了35.57%。

此外,在過會率接連下降的背景下,亮麗業績不再是企業上市“護身符”,發審委更加註重企業毛利率異常、持續盈利能力存疑、現金淨流量問題、股權問題、大客戶依賴症等更為細化的問題,大量業績表現不佳,尤其是淨利潤未達門檻的IPO在排企業選擇撤退。

今年3月,證監會深入開展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更是對業內形成極大震懾力,擬IPO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的意願明顯增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6月21日共有148家IPO企業撤回,成為史上IPO撤退最多的年份,其中3月多達79家企業撤回上市申請。隨著IPO企業申報數量的減少以及撤回的增加,排隊企業數量遞減,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

券商不再“只薦不保”

引領集團(yinlinggroup.com)指出,隨著IPO發行步入常態化,監管核心思想也發生了變化,監管層一手抓速度,一手抓質量,嚴把新股發行質量關,謹慎審批。同時,監管層將IPO審核關口前移,督促證券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真正履行勤勉盡責等責任,強化中介機構責任,不能“只薦不保”、一上了之,嚴厲打擊利潤操縱、欺詐發行、包裝上市、虛假披露等行為,重點關注企業是否存在“帶病申報”現象,從源頭上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

同時,監管層在同中介機構的溝通中,總結了一些在此前審核中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設定了若干項審核紅線。具體來看紅線仍舊聚焦在了公司財務真實性,持續經營能力,企業內控等發審委長期關注的問題上。

如財務真實性方面,監管層設定了“關聯交易佔比超過30%”、“現金交易超過10%”、“第三方收款超過5%”,“財務調整超過20%”、“原始財務報表與申報報表差異超過20%”等幾項紅線。

引領集團(yinlinggroup.com)指出,監管層設置審核紅線是對現有IPO審核體系的補充。監管思路與時俱進,審核標準持續優化,從過去注重可持續盈利能力,到如今多角度從嚴審核,是進步的表現,真正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利益。同時,隨著穿透式監管的日趨完善,短期內IPO項目嚴格審查或將券商對業務體量會造成影響,但有利於券商展業邏輯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強化了券商內部合規和風控審核環節,利好其長期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